中秋帖

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基本信息

三希典故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

,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

作品推測

王獻之像王獻之像

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書畫舫》云:“獻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項氏子京,自有跋。細看乃唐人臨本,非真跡也。”清吳升《大觀錄》 云:“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傳奇故事

關於《中秋帖》、《伯遠帖》“二希”在溥儀趕出紫禁城後,流傳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輾轉賣給郭世五。

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終保密無人知,死後此二帖歸他兒子郭昭俊所有。抗戰勝利後,郭昭俊把他父親郭世五的觶齋藏瓷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的職務。1949年他隨銀行撤退到廣州,在廣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關係,將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於香港滙豐銀行。

因做生意賠本,一年後抵押期滿,無力贖回,準備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院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終於使“二希”回歸到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作者簡介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漢族,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 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但政績一般,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故人稱“大令”。

作品介紹

中秋帖中秋帖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傳為晉王獻之書 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關於作者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他的著名書法作品《洛神賦》,傳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稱《玉版十三行》。另外,《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作品,也都是書法藝術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