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芾中秋詩帖

宋米芾中秋詩帖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

基本資料

【名稱】宋米芾《中秋詩帖》

【又名】中秋登海岱樓作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規格】紙本,草書,縱25.2厘米,橫40.5厘米(36厘米)。

【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法帖釋文

中秋登海岱樓作

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

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

信書亦一難事。

作品簡介

海岱樓位於漣水(江蘇漣水),是著名的風景名勝,米芾時常登樓,眺望淮河入海處遼闊壯麗的景色。在本詩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銀瀉大地,而天際出現萬道虹光,孕育出寶貴的珍珠。在詩的後半,米芾則引“吳剛伐桂”的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復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為人所阻,無法充份施展。[1]

在帖中米芾前後共抄錄詩文兩次,中間加入一行批註:“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可見對書法求好的態度。漣水時期,米芾勤於練習晉人草書,此帖與《焚香帖》、《草書論書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經常與薛紹彭書信往返,討論購帖事宜、交換習書心得,或是品評論書,兩人堪稱最佳書畫友。

米芾擔任漣水軍使(江蘇漣水)期間,最喜歡登臨遊覽的景點就是海岱樓。海岱樓在江蘇漣水地區,是唐、宋時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樓,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登覽賦詩的最佳旅遊景點,唐代詩人杜甫曾以“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來形容它視野遼闊、宏偉壯麗的景觀。它在米芾的詩文中也經常出現,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樓所見迷濛的景致。在另一闕詞《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漣漪清絕地,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廣寒宮闕人間世。”並將海岱樓比喻為月亮上的“廣寒宮”,詩人登樓眺望,頗有遺世獨立的感覺。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較多,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致使“文人畫”風上一新台階,為畫史所稱道。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家各有側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