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畈鄉

中畈鄉

中畈鄉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西北部,東接樟樹墩鎮,南鄰灣里,西鄰貴溪市,北界三縣嶺。總面積152平方公里,是弋陽縣人口最多、土地面積最大的鄉,是弋陽縣的糧倉之一。耕地面積40049畝,其中旱地2339畝、山林面積163926畝、水面面積7236畝,中畈鄉轄20個村委會,總人口3.4萬左右。

基本信息

自然條件

中畈鄉北部多山,中部、南部為低丘陵平畈。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蛇山,海拔550米;最低點顯南,海拔40米。年平均氣溫17.7℃。1月平均氣溫5.6℃,7月平均氣溫28.6℃。無霜期263天,年降水量1906毫米。中畈鄉歷來以種植水稻為主,其它作物主要有芝麻花生紅薯油菜、油茶、甘蔗板栗布朗李、桃、柿子、藥材等經濟作物;養殖業主要有雞、鴨、豬等;礦藏有蛇紋石、鉛、石灰石石英、石棉、鐵、煤。

主要資源

中畈鄉中畈鄉優質大禾穀面積5000畝
一、森林資源,中畈鄉有林面積:153000? 畝,主要有馬尾松濕地松杉木林闊葉林毛竹等,另外還有300餘棵古樹,主要品種有古樟羅漢松,二、礦產資源有蛇紋石礦鉛鋅礦石英石等,主要分布在塢壠黃家自然村,杉山街西川自然村;三、水利資源,小朦河發源於杉山街村西川組的蛇山山脈,自北向南蜿蜒曲折流經8個村委會,是中畈鄉主要的水利資源。現有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及一批山塘小水庫蓄水量達2000萬立方米,加上柴角灣水庫引渠溉,使中畈鄉旱澇保收面積達20000畝。

中畈鄉有水田面積34642.5畝,主要種植水稻,其中早稻種植面積18490畝,中稻種植12125畝,晚稻種植20767畝,中畈鄉農業農業特色產品:1、大禾穀種植面積年達5000畝;是優質年糕的原料,主要分布在陳塘、溪灣、中畈等村委會;2、紅芽芋頭1500畝,主要分布在杉山街村委會,以西川紅芽芋頭為主;3、西瓜400畝,主要種植在中畈村委會方家村樂江線公路邊田坂上;4、竹孫菇面積50餘畝,以杉山街的西川,毛書面積較大。中畈鄉有山林面積157000餘畝,主要樹種有:松樹、杉樹、楓樹、荷樹栲樹等闊葉林品種,還有毛竹,主要分布在杉山街芳墩、江遼、漢墩、下葉等村委會,其中有52000畝,列為國家重點公益林,中畈鄉02年與03年共退耕還林8660畝,其中荒山造林5857畝,坡耕地造林2803畝。中畈鄉有國家、地方公益林。另外還有聯營造林2800餘畝,鄉場造林2000餘畝,主要分布在杉山村委會,下范村委會,江遼村委會。中畈鄉有水面面積7236畝,有小(一)型水庫兩座,一座名鳳型水庫分布在漢墩村委會徐家村小組,另一座名花門樓水庫座落在下范村委會橫山村小組。有小(二)型水庫12座,座落在芳墩村洋源組,江遼新田崗組,杉山鮑仕源,顯南連子塘溪灣徐樹塢,陳塘小天壠,陳塘老屋裡,陳塘王柏壠。顯南南源塢塢壠高塘塢塢壠羅家塢塢壠捍桿塢

特色產業

西川芋頭:是江西弋陽中畈西川地帶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來的一種地方特產。據《弋陽縣誌》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西川芋頭就已名聞遐邇,作為貢品成為達官貴人的桌上佳肴。西川地帶三面環山,山林茂密,山下泉水汩汩,清澈見底。適宜的氣候和未受到污染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了優質的地方特產。西川芋頭莖桿粗長,葉冠小而圓,塊莖個體飽滿勻稱,肉質純白,營養豐富,它以低蛋白高澱粉區別於一般芋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K、Ca、MgFe等礦物質。無論燉煮煎炒,遇火即熟,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綠色菜餚。燉煮則色澤如玉,煎炒則白如奶色,食之酥軟甘甜,清香滑嫩,味美可口。特別是芋頭米粉蒸肉、墨魚燒芋頭、芋頭燒牛肉以及芋頭薯粉餃子等早已成為了傳統名菜,更是迎賓請客、婚宴嫁娶的必備佳肴,同時可做成芋母絲、芋頭乾、芋母片等加工產品,西川芋頭因其特有有生長環境輔以施加有機肥的傳統種植,不施化肥無農藥殘留,是人們公認的無公害蔬菜。西川芋頭不僅暢銷省內外,還遠銷加拿大,深受食家一致好評。

中畈鄉果樹種植
中畈椪柑:是中畈鄉主要水果之一,品質、色、香、味具佳,深受城鄉居民喜愛。
中畈蔗糖:俗稱砂糖、紅糖,同其他蔗糖比,具有味更甜、含糖量更高的特點。中畈蔗糖近年來引進浙江蔗種,種植在遠離都市塵器的靜謐環境中,施以有機肥,不受化學污染,自行加工生產,是一種原汁原味綠色無公害食品,含有豐富的Fe元素,深受消費者喜愛,尤其適合貧血患者和哺乳期婦女食用。
中畈米粉:具有美味清香、口感細嫩、易煮易熟的特點,是一種久負盛名的本地特色食品。葛粉是從葛的塊根中經工藝處理而得來的。葛粉色澤潔白,呈菱形狀顆粒或粉末狀。葛粉具有清熱去火、明目護肝等功效。葛粉食用方便,開水沖泡即可,是一種老少皆宜的保健佳品。
中畈紅棗:中畈紅棗呈圓柱形,色澤紅潤,肉多核小,甘甜味美,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棗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特別富含維生素C,故有“維生素丸”的稱譽;棗果中的維生素P又稱盧丁,能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血壓;《本草綱目》記載:“大棗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久服輕身延年”。

經濟發展

中畈鄉芳墩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贛東北省駐地
中畈鄉經濟以農業為主,2003年中畈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941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73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268、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93元。農業調優步伐得到進一步加快。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抓示範基地建設,推廣良種良法。並採取訂單農業生產方設,減少常規稻種植,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稻和經濟作物。中畈鄉優質稻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95%,其中優質大禾穀面積達5000畝(中畈村連片1500畝)。工業招商勢頭良好。2004年來,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增強招商服務觀念,並隨時掌握新情況、新信息,對意向的項目派專人負責,跟蹤服務,做到以誠招商,以誠留商。1—6月份,中畈鄉共引進項目7個,契約進資6000萬元,實際進資1200萬元,超過了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總和。現年總產3萬噸和6萬噸的二個碳酸輕鈣廠已經投廠。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高速,中畈鄉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打破種植品種單一化的農業格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推進農林牧副協調發展,全力實施開發農業,強攻工業。1999年農業總產值5438萬元,1999年糧食產量達到22247噸。在穩定和發展常規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不斷擴大西川芋頭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種植,2000年中畈鄉依託弋樂公路和樂平蔬菜大市場的優勢種植4000畝甘蔗、蔬菜等經濟作物。水面養殖上,鼓勵農民向“特、新”養殖方向發展,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美蛙”養殖,周良貴等一批養殖戶通過試養,已具有一定規模。

城鎮建設

中畈鄉正在建設中的樂江線
集鎮建設集鎮建設以發展鄉鎮經濟為中心,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按照“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 通、繁榮市場”的原則,使集鎮總體規劃更具科學性、前瞻性、美觀性和實用性。中畈集鎮地處平畈,呈長條形狀,東高西低。北邊為山峽隘口;南邊與西邊為河流和田畈,地勢較低;東邊地勢高而平坦,接近對外交通道路。鎮區規劃用地仍以舊鎮區為基礎,呈帶型向東邊發展,四至界限:東至粟源河中畈灌渠,南至中學,西至國小,北至立壁岩。規劃範圍1、5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17年,分近期和遠期。近期至2008年,鎮內人口將發展為0、9萬左右,鎮區建設用地發展到0、9平方公里,鎮區主幹道、給水、排水細統、農貿市場停車場、行政辦公區、居住區逐漸形成。目前,正準備對規劃中的方家、中畈、上葉、董家村沿樂江線60米內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徵用,統一開發建設。遠期至2020年,鎮內人口將發展到1、5萬左右,鎮內中心地段和主幹道呈現具有一定規模特色的城鎮景觀,公共基礎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配套完善,道路功能明確,街道綠樹成蔭,並集中連片,建成幾處居住舒適、環境優美的小康型居住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