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鄉

中港鄉

中港鄉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是2001年11月由原蘭水鄉和原中港鄉合併而成的,是革命老區鄉,也是省定貧困鄉。中港鄉位於縣境中部,離縣城34公里,與宜黃縣的七個鄉鎮接壤。東傍棠陰鎮、圳口鄉,南靠東陂、黃陂鎮,西鄰二都、黃陂鎮,北至鳳岡鎮。轄區面積202.1平方公里;下轄,一村、二村、何坊、鹿岡、龍岡、店下、鄒坊、仙源、高山、東港、淡水、余溪、中堡、上坪等1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藍水。135個村民小組,有4889戶,總人口20224人,其中畲族506人、非農業人口558人,外出務工人員達4500人。2006年,中港鄉人均純收入為2472元,2007年完成財稅330萬元。耕地面積32030畝,山林面積為25.4萬畝,其中毛竹面積4萬餘畝。森林覆蓋率為78%,是華南虎棲息核心地帶。現有黨政機關幹部、事業單位人員292名,鄉屬鄉辦單位13個。中港鄉共有20個支部,黨員625人,其中女黨員63人。

基本信息

中港鄉中港鄉
中港鄉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是2001年11月由原蘭水鄉和原中港鄉合併而成的,是革命老區鄉,也是省定貧困鄉。中港鄉位於縣境中部,離縣城34公里,與宜黃縣的七個鄉鎮接壤。東傍棠陰鎮圳口鄉,南靠東陂、黃陂鎮,西鄰二都、黃陂鎮,北至鳳岡鎮。轄區面積202.1平方公里;下轄,一村、二村、何坊、鹿岡、龍岡、店下、鄒坊仙源高山、東港、淡水余溪、中堡、上坪等1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藍水。135個村民小組,有4889戶,總人口20224人,其中畲族506人、非農業人口558人,外出務工人員達4500人。2006年,中港鄉人均純收入為2472元,2007年完成財稅330萬元。耕地面積32030畝,山林面積為25.4萬畝,其中毛竹面積4萬餘畝。森林覆蓋率為78%,是華南虎棲息核心地帶。現有黨政機關幹部、事業單位人員292名,鄉屬鄉辦單位13個。中港鄉共有20個支部,黨員625人,其中女黨員63人。

地理氣候

中港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面群山環繞丘陵占領30%,山區占70%,最高點大五山,海拔1136.6米最低點白槎村海拔100米。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水貫穿全境,長達16公里。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1℃、1月均溫5.2℃,7月份均溫28.8℃。年降水量1582.4毫米,年無霜期264天左右。水力水電資源豐富,有水利工程266座,建成旱澇保收田面積14600畝,有水電站5座,裝機容量630千瓦,年發電量260萬度。中港鄉100%的農戶用上了電。中港鄉交通便利通訊迅捷中港鄉70%村通電話。

歷史文化

中港鄉中港鄉石門寺
境內有兩座名寺,石門寺今古寺,都是省開放重點寺廟,佛教大師歐陽競無曾經為石門寺撰寫了《復興石門寺石碑記》。有史記載,北宋一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少年曾受學於鹿崗書院(現中港鄉鹿崗村)。其老師杜子野中港淡水人)在仁宗年間為首創建鹿崗書院,晚年被宋神宗封為“特奏名”進士。鹿崗書院現存重要文物有“香林普同塔碑記”一塊;陰刻石匾兩塊;地下“杜君墓銘”陰刻石碑一塊;“鹿崗王氏族譜(也可稱王安石家譜)”兩座。均為國家三級文物。鄉政府所在地三村還保存一條明清古商業街,街中有一所明清古建築精品——州司馬院,立有明代禮部尚書黃長庚之妻節孝坊。

基礎設施

中港鄉中港鄉竹蓀菇
中港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投資1500萬元,新建一座占地20萬平方米“藍港”新區,一座3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中心國小、汽車站、100多套農民新居落戶新區;中港鄉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水泥硬質路面達85%;電力資源十分豐富,有大小水電站18座,並完成農網改造,實行了同網同價;通信條件較好,全面開通了固定電話,移動、聯通通信基本覆蓋中港鄉。中港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建“藍港”新區占地20萬平方米,農貿市場、中港希望學校中心國小、汽車站、供電大樓、200多套農民新居落戶新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有線電視,村村通公路,中港鄉100%的村組鋪設了水泥路面。移動、聯通通信覆蓋中港鄉,是宜黃縣第一個信息化手機鄉。 2005年,中港鄉在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榮獲宜黃縣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先進單位,基層黨建、農業產業化、計畫生育、義務教育、宣傳思想、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都獲縣先進單位,農村公路建設工作獲市先進鄉鎮榮譽稱號。2006年3月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省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先進鄉鎮。

經濟發展

中港鄉烤菸
中港鄉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大力發展烤菸、食用菌、白蓮等綠色農產品,竹蓀菇、三筍(春筍閩筍冬筍)、斗米壺酒是中港鄉的特產,遠近聞名。擁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藍水罐頭筍食品有限公司,水煮筍年產值500多萬元,還有龍華塑膠有限公司、地板條廠、木刷工藝品廠、竹筷竹拉絲廠等鄉鎮企業。中港鄉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投資1500萬元改河道開挖,改造荒洲、水毀田地,現建有一座3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國小。中港鄉把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一直致力於促民增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中港鄉形成了以鹿崗、龍崗、鄒坊、二村為主的4000畝白蓮種植基地,同時發展“四菇”(竹蓀菇、巴西菇冰菇大球蓋)、“三筍”(冬筍、春筍、閩筍)、制種、大蒜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實現了農業結構布局區域化和優質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烤菸生產,把烤菸生產作為發展特色的主導產業來抓,已發展烤菸生產面積750餘畝。為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中港鄉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勞務輸出,中港鄉外出務工人員達到4600多人,外出務工收入達5000多萬元。2000人在溫州從事皮鞋製造、鎖業、服裝等加工業;300多人中港鄉在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等地創辦肉串批發部80多個,加工生產哩嘰肉串,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400人在上海從事的行業是建築業,人均收入都有15000元;鹿崗村新村組30多名農民在廣州汕頭承包了800多畝土地,種植甜玉米,年收入高者達到5萬多元,最低也有2萬多。

一村一品

中港鄉中港鄉
中港鄉把發展生產,促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目前中港鄉形成了以鹿崗、龍崗、鄒坊、二村為主的4000畝白蓮種植基地,同時發展“四菇”(竹蓀菇、巴西菇、冰菇、大球蓋)、“三筍”(冬筍、春筍、閩筍)、制種、大蒜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實現了農業結構布局區域化和優質化;烤菸生產作為發展特色的主導產業來抓,烤菸生產500畝,成為中港的又一個亮點。為了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農民耕種收入,中港鄉將投資800多萬元進行農田改造,總規模為549.89公頃,涉及鹿崗、龍崗等7個村,改造後的農田水稻產量將比以前提高600多噸,農民僅此一項將增加收入80多萬元。

所轄村屯

鹿崗村位於中港鄉北大門,距宜黃縣城20公里,離鄉政府所在地7.5公里。鹿崗村因地制宜,圍繞“新產業、新生活、新風尚、新農村”建設,帶領民眾探索出“產業強村、環境立村、文明建村”的發展路子,把全村建設成為領導班子堅強有力、思想道德風尚良好、社會治安秩序安定、環境面貌整潔優美、法治民主制度健全、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新鹿崗。發展特色產業。鹿崗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三培兩帶”活動,通過產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公司帶農戶等經營模式,扶優扶強優勢產業。2006年,新村組村民王記根從廣東珠海帶回甜玉米種植技術,想大面積種植甜玉米,調劑出10畝良田讓王記根承包種植,當年獲利3萬多元。鹿崗村甜玉米種植面積發展到80多畝。該村相繼建立了100畝食用菌基地, 500畝制種基地,100畝白蓮基地、325畝烤菸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