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鎮[重慶市江津區]

中山鎮[重慶市江津區]

中山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周邊三大國家級自然風景區緊緊相連,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相得溢彰,獨特的區位和資源是我鎮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和條件;同時,隨著近年古鎮旅遊的新生,中山古鎮已成為重慶十大旅遊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線的重要景區,彰顯渝川黔生態旅遊“金三角”核心門戶的魅力。為把中山建設成為“商德古鎮,民居樂園”的生態、旅遊、文明古鎮。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中山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境中山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境

中山古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區56公里,重慶市中區96公里,東距綦江縣城約50公里,南距貴州習水90公里,西距四川瀘州市區120公里。古鎮融於渝川黔生態旅遊金三角,系大婁山余脈,境內有國家級大圓洞森林公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的北大門,緊鄰佛寶國家風景區和四川福寶古鎮。全鎮幅員面積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528畝,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為265米——1442米起伏;日照時間長,無霜期為260至300天;鎮域森林面積達15萬畝,是地球同緯度地區唯一倖存的原始常綠喬木闊葉林和針葉林混生帶,植被繁茂,生態良好。
古鎮歷史悠久,據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公元1151年),龍洞場可考歷史857年,明朝設有清溪縣;清朝康熙33年設行政辦事機構——筍里十二都;光緒年間將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合併成三合場,經幾次建制調整後為現在的中山鎮, 2002年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源由

唐代“岩葬”古墓唐代“岩葬”古墓

中山鎮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據江津市級文物保護點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三合場有可考歷史為856年。清康熙33年,這裡就設有行政辦事機構,即筍里十二都,無數現存的岩墓(又稱蠻子洞,據史學家考證為漢墓)更證明其歷史之亘古。1892年張東岩王元和書刻的“三合場”大字題刻可佐證其由原老場、龍洞場、馬桑埡三個場合併而成。解放初期建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與常樂鄉合建中山鎮,2001年又與嘉樂鄉合建為現在的中山鎮,2004年5月,四面山鎮高灘村併入,現轄6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居委會,人口近2.9萬人,面積156平方公里。

2000年6月,中山鎮組建古鎮旅遊保護開發領導班子,開始籌劃對古鎮的保護性開發。2001年9月測設規劃,製作申報國家立項的保護文本資料,2002年4月被評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通過《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中山古鎮保護規劃與設計》。2004年3月被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9月16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遺址

清溪縣城遺址址

中山古鎮中山古鎮

據《江津縣鄉土志》記載,清康熙年間,雲南王吳三桂三世孫吳世番,在獅子壩設立清溪縣,歷時三年。縣城朝門、圍牆殘坯被徹底銷毀於解放初期,至今在原址上還能見到一對兩米高的石獅和遍地瓦礫,據傳當年縣官所穿朝服,仍流存於本鎮民間。

江家碼頭遺址

以江姓命名的古鎮船運碼頭,全長約500米。當年,古鎮商賈雲集,物流豐富,水運繁榮,碼頭停靠大小船隻數十艘,大船噸位達30多噸,以船為家以船為生的不計其數。至今,碼頭昔日百舸爭流,萬頭攢動的景象已不存在,能看見的就只有“太平石”三字石刻和幾個繫船的石孔了。

斑竹灘船閘遺址

昔日筍河第一閘,今日人稱解開中山古鎮繁榮史的金鑰匙,當年古鎮每艘到達長江的船隻,沿途需經斑竹灘、曬狗石(嘉平)、兩岔河(兩岔)、響虱子(夾灘上游)、鐵匠灘(夾灘下游)五處木板堰閘。每到筍溪河水淹至“太平石”時,便開閘行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將木板堰改成石堰,至今閘箱和攔水壩保存完好,雖然功能尚存,但也不行船了。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中山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南部,地處渝、川、黔三省(市)交界處,北距江津城區57公里,重慶市中區97公里,東距綦江縣城約50公里,南距貴州習水90公里,西距四川瀘州市區120公里。古鎮融於渝川黔生態旅遊金三角,系大婁山余脈,境內有國家級大圓洞森林公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的北大門,緊鄰佛寶國家風景區和四川福寶古鎮。

自然資源

鎮域地形南高北低,從南向北延伸,姆豬垴山脈、朝天嘴山脈、插旗山山脈為境內三大主要山脈,同屬大婁山北坡余脈,綿延千里,橫貫南北,中間夾兩溝。茶壩河、渾水河兩大主要河流發源於貴州,潺潺不息,奔流其間,滋潤著古鎮大地。肥沃的土壤,濕潤的空氣,適宜的氣候條件,孕育了大量珍稀動植物資源。

自然奇景

高山

中山古鎮中山古鎮

鎮內名山 :金雞台、母豬垴、朝天嘴、插旗山、亂山、朝天馬、土地岩、牯牛背、插垴彎、紅石坎、寒坡嶺、楠木坪、埃山等幾十座。紅石坎最高山峰海拔1442米。

名石:跳墩、團石堡、螺螄石、梭灘石、關門石、棺材石、馬兒石、和尚石、鞭打石、船石、蓆子石、三條石、泥鰍石、烏龜石、螃蟹石、豬嘴石、蛤蟆石、鏇網石、活寶石、曬金石等上百塊。

動植物種:有以豹、猴、金雞、白鷺、毒蛇為主的動物上百種。有以桫欏、銀杏、羅漢松、楠木、鐵杉、紅椿、杉木、絲粟、水紅、古柏等為主的植物數十種。有以天麻、杜仲、黃蓮、枝子、伏苓、厚朴、白菊等為主的中藥材幾十種,以及油桐、棕片、香油、板炭、藍澱和大量木製、竹編、藤編工藝品。

河流

筍溪河為古鎮主要河流,從貴州省寨壩至古鎮、四面山水口寺至古鎮、四面山龍潭湖至古鎮、嘉樂黑神廟至古鎮、嘉樂渾水塘至古鎮五大支流水系縱貫全境,形成筍溪河的源頭,東西兩岸發源於岩縫峰谷中的大小溪泉幾十條。其間,形成以高洞瀑布、馬尿岩瀑布、上龍格子瀑布、下龍格子瀑布、彎頭瀑布、高岩塘瀑布等為主的瀑布數十掛,天然湖泊十餘個,並形成無數淺灘。在山和溝谷縱橫交錯間,溪、瀑、灘天然形成,上下承接,互相映襯,點綴成無數美景,令你神往。

商德底蘊

商業繁榮

一是區位特殊,古鎮地處渝、川、黔三省市交界處,為都中四至之地,天然形成人流物流中心。

二是交通發達,歷來筍溪河同長江通航,貨船外運山貨,內運食鹽、大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當年,有大小貨船幾十艘,水路交通最為便捷發達。陸地上無數條商道通往綦江、合江、貴州等鄰近各地,大量挑夫、馬幫終年翻山越嶺,奔忙在林間古道轉運貨物。因此,自古以來,古鎮就是貿易繁榮的水陸碼頭,商品物資集散地。

三是物產豐富,境內擁有森林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0%,綠色覆蓋率達98%,是針葉闊葉林混生的典型地帶。在1500多種植物中,有以桫欏、銀杏、楠木等為代表的2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在上百種動物中,有以豹、猴、金雞、白鷺、毒蛇為主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幾十種。

四是人流眾多,由於古鎮物流豐富,商貿發達,因此,各地商賈、三教九流之人都聚集於此,每逢三、六、九趕集時,場是更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到此趕集的人們都稱“下河”。

五是移民廣泛,古鎮上居住的居民多數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後裔,還有的就是祖輩從壁山、巴縣、永川、銅梁、大足、合川鄰近地區移民而來。大量移民帶著強烈的創業欲望和先進的商業經營理念,積極融入當地,共同造就了古鎮商業的繁榮。

商德古鎮

“吳蜀均沾”碑:原鑲嵌在萬壽宮的石柱上,萬壽宮是由江西到此經商的移民所建,“吳蜀均沾”是外地商人向本地商人發出的倡議,無不體現“與人為善,有錢同賺,有利共沾,和氣生財”的精髓,它是中山古鎮商人的一條重大原則和精神支柱。幾百年來,一代一代商人遵循著這一準則,和諧相處,共同續寫著古鎮商業文明的絢麗篇章。“禁賣發水米”碑:光緒25年(公元1900年),刻於古鎮大佛亭旁的石壁上,高1.6米,寬2.9米,700餘字,內容十分豐富,對古鎮的區位繁榮情況、米販發水造假情況以及處罰情況等內容有詳細記述。從中表達了官府和民眾共同揭露奸商,打擊不法商販的正義行為。當年,鎮東書記來鎮考察時,稱讚“是最早的官方打假公告”。“木幫公罰”碑:光緒13年(公元1988年),刻於“禁賣發水米”碑旁,全碑0.8米見方,雖然字跡已有一定磨損和風化,但大意相對完整,是木幫行業共同約定不爭搶生意、不抬壓價格的內容。

精典傳言

一說龍洞是豬槽穴,專發外來人。二講別處買不到的東西此處能買,別處賣不掉的貨物此處能賣。三贊不下龍洞不見商,到了才知生意忙;通宵達旦三里街,收工鋪板震山響。

文化人文

勤勞純樸,艱苦耐勞;伸張正義,據理力爭;光明磊落,誠信至上;與人為善,樂善好施;有錢同賺,有利共沾;和氣生財,和諧共處。

旅遊資源

古鎮老街

中山鎮以中山鎮以"百姓鎮"、"軍家方言島"著稱

中山古鎮老街沿筍溪河而建,全長1586米,有鋪面453間。現保存完好1132米,鋪面307間。整街共分八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整條街道以青石鋪設,街面3至5米寬,建築為穿逗式木結構,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整條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還保留了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針繡坊等傳統作坊。民居建築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考察評價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築群。

古莊園

中山古鎮是端莊質樸的民居、古莊園的集中地。鎮內著名古莊園有龍塘莊園、棗子坪莊園、白鶴林莊園、朱家嘴莊園、兩河口莊園、沙榜上莊園、斑竹林莊園、四面廳莊園、瓦屋頭莊園、賀家莊園、趙家壩莊園、大地壩莊園、塘口頭莊園等十幾處。

古寺廟

有雙峰寺、圓通寺、清溪寺、觀音寺、白岩寺、平安寺、太平寺、古佛寺、大佛亭、老鷹窩、大佛岩、佛壽岩、顯龍廟、新廟子、朝天馬(廟)、常樂廟、黑神廟、歇馬台、玉皇觀等二十餘處,但大多數已被破壞,雙峰寺、玉皇觀最為著名,至今保存完好。

古寨

有朝天嘴古寨、大岩山古寨、塘口古寨、沙王廟古寨四處。

古橋

有大橋灘石跳蹬、桂家灘石跳蹬、高灘子石跳蹬、兩角口石跳蹬、卷洞橋、大橋、高生橋等古橋十餘處。

石牌刻

有“清溪龍洞題名”(南宋紹興辛未年)、“橫樑洞題刻”(乾隆十九年)、“觀音岩題刻”(乾隆三十五年)、“大順橋六棱修路碑”(嘉慶四年)、“水位題記”(道光十四年)、“禁止捕魚碑”(道光十六年)、“三合場題刻”(光緒壬辰年)、“木幫公罰碑”(光緒十三年)、“禁賣發水米碑”(光緒二十五年)、“吳蜀均沾”、“醒酒石”(清)、“迷津廣濟”(清)、“樂處行”、雙峰寺“無名碑”、“碑界立議”(嘉慶二年)、“立案鐫碑”(光緒十六年)以及歇馬台、玉皇觀等處碑刻數十塊。

古墓

有枇杷岩、高升橋、兩角口、太平寺漢墓四處,雙峰寺、兩河口、楠木枰、大地壩歷代古墓群四處,牯牛背懸棺一處,古鎮內還有無數星羅棋布的歷代古墓。

地名傳說

古鎮三合場

中山古鎮歷史文化中山古鎮歷史文化

古鎮三合場古稱龍洞,身處龍蛇穴,古鎮老街外在山形活像一條即將飛騰的巨龍。站在高處觀看這條巨龍結構完整,造型精美,活靈活現,老大橋上至跳墩一段,河是龍身,街是龍鱗。跳墩以上是龍尾。老大橋下是龍頭,后街是龍冠,老橋墩是龍舌,休閒亭岩腦是龍下巴,關門石等巨石是龍牙。所以,古人就給這個場起名叫龍洞場。

雙峰寺據寺內碑刻記載,該寺曾在太合場開辦“書院頭”學校一所,在寺廟方圓數十里範圍內置有大量廟產。鼎盛時期單武僧就達五百人。寺前有500級巨型石板大路直通筍溪河上游,這些石板長1.2米寬0.7—0.8米,厚0.2米。相傳當年要到寺內當和尚,每個人必須得背得起這樣一塊石頭,修上一步路,才能受戒當和尚。自古以來就有“上有雙峰(寺)下有朱楊(寺)”之說,是貴州習水、四川合江、重慶江津、綦江等臨近地區有名大寺廟。

據碑刻記載寺中和尚有四川和貴州兩派,天長日久,兩派矛盾日漸尖銳,最終發展到為了爭奪主持之位而進行搏鬥。貴州派力單勢弱,派一人回貴州求援,師傅在其手心寫一“火”字,意為“火速回黔”,但該弟子未問清楚,回到雙峰寺,將手心之字拿給眾人看,大家見其手心寫一“火字,皆以為“打不贏,用火攻”,於是,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貴州派弟子一把火把寺廟燒得所剩無幾。該寺現保存完好的三大殿和其它古建築均為後來重建,但距今也有數百年歷史。

龍塘莊園

龍塘莊園,又名余家大院, 主人余世海家境貧窮,繼承祖業,挑擔賣油為生,家住福壽崖內。有一次,余世海擔油到碼頭賣經過老街時,拾到一塊大洋。但這一塊大洋在其他民眾的眼中卻是一口水,當時雙峰寺長老仁剛和尚見此情景,覺得余世海是一有福之人,於是將雙峰寺的所有桐子交余世海打油賣,余世海賺錢後,買下了福壽崖的老油房經營。當上十二都都鎮後,又在王家手中買入大量土地新修油房和龍塘莊園。經歷3年時間龍塘莊園終於完工,但就在莊園完工的年30餘世海逝世。一時間余家支柱倒塌債台高駐,之後余世海的好友當時縣官龍知事見余家可憐,於是在1921年提拔余世海之大兒子余百遐(體重280餘斤,人稱大胖子)任團練局副局長,後又任局長,直到1932年止卸任,於1948年病逝於瘺症,終年48歲。

民俗風情

愛情天梯

愛情天梯愛情天梯

愛情天梯”的概況及國內外媒體的報導。劉國江,男,現年71歲;妻子:徐朝清,現年81歲。兩人相濡以沫,相親相愛,隱居深山數十載,開鑿愛情天梯6000餘級,演繹了一段人間曠世奇緣,愛情故事憾天動地。從2002年開始,國內外眾多媒體先後予以宣傳報導,在國內外引起極大轟動,有韓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新聞三十分》、《夕陽紅》、《講述》、《家庭》等欄目組;重慶、四川、北京、河北、上海、陝西、福建、江蘇、湖北等十多家電視台和欄目組。二00六年,“七夕情人節”劉國江應江蘇電視台邀請出席“愛的盛典”大型演出晚會,十一月被中央電視台、中國婦女報、岳陽市政府等單位及社會大眾,評為全國十大精典愛情故事,二00七年入選“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文化思想

道家講今生今世,釋家講來生來世,儒家講因果報應,各派都弘揚珍愛生命、懲惡揚善、與人為善、和諧共處的人文化精神。千百年來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許多教義和哲理思想已融入了五千年民族文化。

古鎮雖然地處偏僻,但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大量外來移民爬山涉水,遠隔千里而來,融入當地,經商發家,興建豪宅,大修廟宇,頂禮膜拜,寄託上天和神靈的保護,祈求人畜興旺,風調雨順,平安幸福。當年鎮內所修建的大小几十座廟宇、道觀,足以證明當時的富有程度。雙峰寺、玉皇觀等大寺和道觀都是“儒”、“道”、“釋”三家合一而建,都同時得到了人們的推崇,它們在古鎮完全融合了,商德古鎮產生的文化及人文精神,無不是各家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

民俗文化

古鎮碼頭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聯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幫文化歷史久遠。傳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動有川劇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廟會、燈戲、賽龍舟、燒火龍、唱山歌、漂河燈、打鐵水、爬桿桿、舞獅子、舞龍燈、千米長宴等。

社會關注

新聞媒體

中山古鎮保護開發工作啟動以來,先後到古鎮製作節目的電視台有:韓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天天飲食》、《搜尋天下》、《綿繡梨園》、《新聞三十分》、《夕陽紅》、《講述》、《家庭》等欄目組;重慶、四川、北京、河北、黑龍江、上海、深圳、遼寧、陝西、福建、江蘇、湖北等省級電視台。在古鎮拍攝了電視連續劇《梅花檔案》(周杰主演)、《龍虎人生》(王志文主演)、《寒夜》(趙文煊、劉濤主演)、《笑咬江湖》。重慶電視台拍攝了《今夜不設防》、《巴渝人家》、《霧都夜話》、《生活麻辣燙》等,欄目劇《古鎮人家》、《人間真情》,紀錄片《深山望遠》、《筍溪河畔》,以及《古鎮馬娃》、《目擊者》等大量電視短劇。

2003年重慶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巴渝古鎮—中山》一書和古鎮人文風景名信片以及《印象江津—中山古鎮》各一套。作家、記者每年在《人民日報》《重慶日報》、《重慶晨報》、《重慶晚報》、《重慶時報》、《重慶商報》、《重慶青年報》、《重慶消防報》、《三秦都市報》、《渭南日報》、《南方日報》、《四川日報》、《現代工人報》、《重慶經濟報》、《華西都市報》、《今日重慶》、《新女性》、《西部採風》、《知音》、《天下情》、《讀者》等各類刊物上均已發表大量古鎮文章數十萬字,數十篇次。新浪、搜狐、百度等網路對中山古鎮進行廣范宣傳。通過光碟、廣告、掛曆、年畫宣傳,以及舉辦攝影展、招商會、研討會等方式宣傳推銷古鎮,2005年的中山古鎮楹聯徵集活動、“燕山杯”古老龍舟賽活動,2006年、2007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長宴、千人團年”活動,分別得到數十家媒體、網站宣傳,古鎮知名度美譽度更加提升,基本實現了享譽國內、名揚海外的目標。

社會人士

接待了20多個國家駐華使節,國內著名畫家徐慶平、羅中立,著名作曲家王錫仁,著名詞作家王持久,著名作家黃濟仁張慧玲、宗公平,著名專家王景慧、何智亞、阮儀三,院士陳祖貴,以及聶力、丁衡高、聶榮貴岳宣義張德鄰、黃鎮東、汪洋、王鴻舉、譚西偉、謝曉軍、吳家農、辜文興、康綱友等領導也相繼來到古鎮考察,並給予了極高評價。有中國古城保護衛士之稱的阮儀三教授對古鎮提出了相當高的評價和要求,稱古鎮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築群,並題:“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保歷史文化名鎮真實遺存,發展旅遊,造福鄉澤”。2004年,中共重慶市委書記黃鎮東同志稱“禁賣發水米碑”是最早的官方打假公告,非常了不起!聶力、丁衡高中將則被古鎮悠久的歷史和優美的建築所震撼,臨行前特別要求加以悉心呵護,保護好這一難得的歷史遺產。去年,重慶市政府王鴻舉市長來考察時更是盛讚古鎮為重慶保護最好最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名鎮,特別指示要做好消防工作。今年國中共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同志來古鎮特別指示:要把古鎮的旅遊開發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同打造實施,使一方百姓都能脫貧致富並享受改革開放的建設成果。各位領導對古鎮情有獨鍾,古鎮給他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遊客親睞

從2000年至今到古鎮遊客每年以20%的幅度上升,共接待50多萬人次,他們來自國內各大省市以及30多年國家。

古鎮特色

明清商業老街

中山鎮中山鎮

中山古鎮老街沿筍溪河而建,全長1586米,有鋪面453間;現保存完好1132米,鋪面307間。整街共分八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街道以青石鋪設,街面3至5米寬,建築為穿逗式木結構,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整條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還保留了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針繡坊等傳統作坊。民居建築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考察評價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築群,並題:“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保歷史文化名鎮真實遺存,發展旅遊,造福鄉澤”。

山村古莊園

鎮內著名古莊園有龍塘莊園、棗子坪莊園、白鶴林莊園、朱家嘴莊園、兩河口莊園、沙榜上莊園、斑竹林莊園、四面廳莊園、瓦屋頭莊園、賀家莊園、趙家壩莊園、大地壩莊園、塘口頭莊園等十餘處。

商德文

昔日繁榮的商貿流通,產生了鹽幫、馬幫、船幫、木幫、米幫、青山幫、青果幫、水手幫、圍腰幫等行業幫派,孕育了世界最早的“WTO規則——吳蜀均沾”,中國較早的“打假公告——禁賣發水米碑”等商業文化,“東方十字架”等生殖文化,“木幫公罰”等行幫文化,“禁止宰殺”、“禁止捕魚”等環保公約,“醒酒石”等行為規範,“鄭氏節孝碑”等婦女文明。

古寺廟

其中雙峰寺、玉皇觀圓通寺、清溪寺、黑神廟最為著名。雙峰寺,位於中山鎮南15公里外的白鶴村,原名景德寺,屬佛教臨濟宗派。憑碑刻記載,大約建於唐末,在明代和清康熙、道光年間相繼維修,該寺屬於現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複式四合院禪宗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