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中央書記處成員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名,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中央書記處的工作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主持。中央書記處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的制度。中央書記處設書記若干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從1934年1月黨的六屆五中全會開始設立中央書記處。第十九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為王滬寧、丁薛祥、楊曉渡、陳希、郭聲琨、黃坤明、尤權。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大書記雕塑 五大書記雕塑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從1934年1月黨的六屆五中全會開始設立中央書記處。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改稱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職權。

1956年9月,原中共中央書記處又改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八大與十二大設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是在中央政治局領導下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沒有行使中央委員會職權的權力。1969年4月至1980年2月未設中央書記處。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決議,恢復設立中央書記處。從十三大起,中共中央書記處為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的辦事機構。

在1956年至1966年,中央書記處曾設立總書記一職,其權力和職能與今天的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相當,鄧小平曾任此職務。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中央書記處被撤銷。於1980年2月恢復中央書記處及總書記一職,後於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因中央委員會主席頭銜被改為總書記,中央書記處不再設總書記名銜。

1943年3月20日,中央在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中央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它在組織上服從政治局,但在政治局的方針下有權處理和決定一切日常性質的問題。

此後,黨的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均有設立中央書記處的條款,規定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決議之下,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書記處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

黨的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取消了中央書記處。

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恢復中央書記處。會議公報指出:“全會經過充分的討論,決定恢復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所決定並在十年間證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常設機構”。

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對書記處職權的規定與八大相同。

十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把中央書記處改成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以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黨章沿用了這一規定。

決議

鑒於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之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異常艱巨和複雜,為了便於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能夠集中精力,考慮和決定國內外事務中的重大問題,同時使黨的各方面大量日常工作能夠及時地有效率地得到處理,中央需要建立有系統地進行經常工作的機構,全會決定成立中央書記處。

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處理中央日常工作。

中央書記處實行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制度。

中央書記處設總書記一人,書記若干人,候補書記若干人。總書記、書記和候補書記由中央委員會直接選舉產生。

歷史

最小的官稱

原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 原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人員少,事務少,中央只設由三人組成的中央局,負責人稱為書記。中共二大、三大,雖然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機構仍是中央局,負責人稱委員長,到四大時改稱總書記。委員長或總書記“總理各級黨務”,既是決策機關,也負責日常工作。1925年1月,召開四大時,全國黨員994名。雖然發展近20倍,仍不到千人。當時全國人口4億,共產黨所占比例很小。

中共一大時,將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書記”。“書記”在當時是最小的官職,即“書記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秘書。為什麼共產黨選擇最小的官稱、與老百姓最近的官職作為黨的各級負責人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的稱呼呢?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天就宣布:“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以社會革命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與黃色的知識分子及其類似的其他派別的任何聯繫”。一大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黨員如果不是由於法律的迫使和沒有得到黨的特別允許,不能擔任政府的委員或國會議員。”連只有立法權的國會議員都不能擔任,更不要說擔任有實權的行政職務。中國共產黨為了表示與舊社會決裂的決心,為人民謀利益的決心,決不當官僚,決不做欺壓百姓的老爺,選擇了最小的官稱“書記”,稱呼黨的各級領導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大革命時,共產黨之所以沒有掌握領導權,與對領導權重要性的認識有關,也與“不當官僚”規定有關。在舊社會,當官的都是官僚;帶兵的都是軍閥;占山為王的都是土匪。所以,共產黨全力發動工農民眾,組織工農民眾,只有少數人參加軍隊,參加政權。

選舉政治局委員

1927年7月,中共五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已發展為5萬多人,成為民眾性的大黨。中央機關僅有中央局已不足以有效地領導全黨。在代表大會上,第一次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總書記,將決策機關與負責日常工作的機關第一次分為兩個機構。6月4日,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黨章對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總書記的職責作出規定:“中央委員會,選舉正式中央委員一人為總書記及中央正式委員若干人組成中央政治局指導全國一切政治工作。”“中央政治局互推若干人組織中央常務委員會處理黨的日常事務。”政治局是決策機關,常委處理日常工作。總書記是常委之一,既領導決策機關也領導負責日常工作機關。不久,中共中央搬到上海,政治局常委分散在各地領導鬥爭,因嚴重的白色恐怖,不能自由來往於上海。11月,中央成立組織局,負責日常工作,組織局主任先是羅亦農,後是周恩來。這與當時蘇聯聯共(布)的機構分有政治局、組織局是一致的。組織局的職權同後來成立的書記處職權是一樣的。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沿用五大的慣例,仍是政治局決策,常委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從常委中選舉總書記一人。中共六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由其本身委員選出政治局,以指導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前後期間內黨的政治工作,並選舉常務委員會以進行日常工作。”因全國各個農村根據地的建立、發展,政治局常委分散到各個根據地擔任第一把手。此時,各個根據地均受到敵人的包圍、“圍剿”,難以召開常委會,黨的領導力量顯得有些薄弱。

應運而生

1933年初,黨中央遷入江西蘇區。當時全國各蘇區發展到十幾塊,紅軍達30萬人,黨員達30萬人。僅一個總書記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

中央書記處成立的確切時間,現在已無據可考。中央紅軍長征離開中央蘇區時,因將裝檔案的擔子挑錯了,中共中央的會議記錄、中共中央向共產國際的報告,都留在蘇區。紅軍主力戰略轉移後,敵人大肆“圍剿”,根據地丟失,環境險惡,項英下令將中央留下的檔案全部燒毀,不留片紙。但是,共產國際的檔案應該保存著中共中央書記處成立時間的根據。從建黨到1934年6月前,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一直保持電訊聯繫,共產國際會保存中國共產黨給國際的報告。這部分檔案現在尚未公開。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材料是1934年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選舉的中央書記處成員有: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等。從這些同志填的幹部表格中可以佐證。但是,五中全會有個通知,只說補選了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改選了政治局,並選舉了中央常務委員會,並沒有提及書記處。可能是這次會議沒有改動書記處人員。

見諸檔案,1935年1月,遵義會議通過的《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決議中有一句話:“同時政治局更認為過去書記處與政治局自己對於軍委領導是非常不夠的。”“政治局對於這一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是自己應該承認的,書記處的所有同志,在這方面應該負更多的責任,因為有些重要的決定或戰略計畫是經過書記處批准的。”由此可見,書記處最晚在五中全會成立。書記處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

既然書記處不止一個人,那么就應有一個總負責人或總書記。這只是名稱的不同,就其職權來講是一樣的。遵義會議前是博古,遵義會議後是張聞天。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決定在兩次中央委員會之間,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推定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沒有用總書記這個稱謂,而是主席。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雖然中央書記處組成人員不斷變動,但是這個機構一直存在。

毛澤東 毛澤東

1945年4月至5月召開的中共七大不僅選舉書記處,黨章還規定設主席:“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與中央書記處,並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委員會前後兩屆全體會議期間,是黨的中央指導機關,指導黨的一切工作。”“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決議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毛澤東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這年毛澤東52歲,年富力強,精力充沛,既領導決策,又親自負責日常工作的領導。

大會結束後,政治局委員分散到全國各地領導戰爭和建設,工作繁重,不能經常到黨中央所在地開會。七大選舉的書記處成員有5個: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1945年8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增補陳雲、彭真為書記處候補書記。抗戰勝利後,陳、彭被派往東北,毛、朱、劉、周、任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基本都住在一起(延安、西柏坡、北平),只有1947年春到1948年春一年的時間分開。他們經常在一起開會討論、研究黨務國事,是黨中央的中樞,人們稱他們為“五大書記”。

和政治局分開

1956年9月,召開了中共八大。此時,七大的“五大書記”中,任弼時早逝;毛澤東準備退居二線,八大黨章規定要設名譽主席;劉少奇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59年擔任國家主席;朱德年事已高,1959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周恩來一直任國務院總理,日理萬機,忙得不可開交。

八大除設中央委員會主席外,第一次設了副主席。毛澤東繼續當選為主席。選出的副主席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1958年5月的八屆五中全會增選林彪為副主席。

八大時,中央書記處第一把手不再稱“主席”。新的黨章規定選舉總書記一人。“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並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總書記一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總書記組成常委。常委是黨的核心領導。

此時的總書記與六大不同,六大的總書記是黨的最高領導,而八大最高領導是黨中央主席。

八大黨章對主席、副主席規定與七大不同,八大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時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七大規定“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而八大沒有規定他們是中央書記處的主席、副主席。這樣,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就分開了,決策機關與領導日常工作的機關就分開了。中央書記處有很大的權力,如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任總理的國務院要接受中央書記處的領導。書記處的權力高於政治局委員,甚至副主席。

毛澤東這樣安排自有道理,他說:“我說我們這些人,包括我一個,總司令一個,少奇同志半個(不包括恩來同志、陳雲同志跟鄧小平同志,他們是少壯派),就是做跑龍套工作的。”他要培養鄧小平,因而讓鄧小平先任中央秘書長,後任書記處總書記。

鄧小平不願當總書記

鄧小平 鄧小平

鄧小平於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副秘書長有:李富春、譚震林、李雪峰、劉瀾濤、宋任窮、馬明方、林楓、楊尚昆、胡喬木。當時幾乎天天開秘書長會議,討論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毛澤東召集一次秘書長會議,說得很明確:你們是幹事的,對外一律用中央名義,不用秘書長、副秘書長名義。

醞釀八大中央名單時,鄧小平表示願意當中國的秘書長,不願意當外國的總書記,怕不順。鄧小平說:“對總書記這一職務,我只有六個字,一不行,二不順。”鄧小平之所說“不順”,一是和劉少奇不順。劉是副主席、黨的接班人。另一個是和周恩來不順。鄧小平之所以說“不行”,是因為劉少奇與周恩來同歲,比鄧小平大6歲。他們黨齡、資歷、威望都在鄧小平之上。

毛澤東做鄧小平和中央同志的工作,講得很風趣:“至於秘書長改為總書記,那只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其實,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於中央的秘書長。”鄧小平插話:“我還是比較安於秘書長這個職務。”毛澤東解釋:“他說不順,我可以宣傳宣傳,大家如果都贊成,就順了。”他明確提出:“還要設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人數可能要多幾個,書記、候補書記可以有十幾個人。很多事情要在那裡處理,在那裡提出議案。”

八大選出的總書記是鄧小平。鄧小平比毛澤東小11歲,52歲,和毛澤東在開七大時的年齡一樣。書記處成員:鄧小平、彭真、王稼祥、譚震林、譚政、黃克誠、李雪峰。候補書記:劉瀾濤、楊尚昆、胡喬木。

1956年,中央委員97人,中央候補委員73人,共170人,均是黨政軍高級領導。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加書記處成員共31人。

訊息靈通

小平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檔案承送。毛澤東不同意,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麼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們做,發文用中央的名義。1958年,毛澤東起草的一個黨內指示說得更明確:“大政方針在政治局,具體部署在書記處。……大政方針和具體部署,都是一元化,黨政不分。具體執行和細節決策屬政府機構及其黨組。對大政方針和具體部署,政府機構及其黨組有建議之權,但決定權在黨中央。”凡是黨政軍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報告、檔案都要先送書記處。一般問題,書記處討論決定,即可下達、執行。重大問題,書記處先拿意見再報中央常委討論、決定。

書記處在討論國務院的工作時,因周恩來要參加,總是就著周恩來的時間。從記錄看,副主席只有周恩來出席書記處會議。中央政治局委員並不都在北京,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非重要會議一般不來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經常召開全體會議。而書記處要處理大量日常工作,經常每周開會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澤東的直接領導。書記處的同志最早聽到毛澤東的聲音,知道中央核心的決策,反而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訊息更靈通。

書記處負責黨政軍核心,彭真協助鄧小平負責全面工作;王稼祥兼任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負責外事;譚震林負責農業;譚政是總政治部主任,負責軍隊幹部;黃克誠是總參謀長;李雪峰負責工業。

書記幾經變化

從1956年到“文革”初期書記處成員幾經變化,有出有進,先後增補了副總理李富春、李先念、陸定一,政治局候補委員康生,副總理羅瑞卿,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葉劍英元帥。到1966年八屆十一中全會前夕,中央書記處成員有:鄧小平、王稼祥、李富春、李先念、葉劍英、譚震林、康生、陶鑄、李雪峰。候補書記:劉瀾濤、胡喬木。

十二大上,總書記成為黨的最高領導職務

鄧小平任總書記3年,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開八屆七中全會,毛澤東說:小平是副統帥。

七千人大會 七千人大會

1966年8月12日,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進行中央領導的補選和選舉,林彪排在毛澤東後面,是第二位。鄧小平仍然在第六位,但是陶鑄、陳伯達排在他的前面。劉少奇、朱德下降為第九、第十位,陳雲下降為第十二位。全會沒有重選主席、副主席,但是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原來副主席的職務不再提及,副主席只保留了林彪一個人。從此,林彪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成為副統帥。雖然總書記的地位仍然是第六位,但是政治局常委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書記處的前途。此次全會雖然書記處增補了謝富治、劉寧一兩位,但因鄧小平受到批評,書記處很快就停止工作。在八屆十一中全會前,已有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組取代書記處的趨勢。中央文革小組成員多是搞意識形態工作的,如康生、陳伯達等,各中央局派一副書記或常委參加。李雪峰等書記處成員都不是中央文革小組成員。可能毛澤東打算中央書記處將不再工作。書記處的這些同志放在哪兒?進入政治局。八屆十一中全會上,譚震林、陶鑄、葉劍英當選為政治局委員,李雪峰、謝富治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中央書記處很快停止工作。

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恢復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所決定並在十年間證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經常工作機構,並且選舉胡耀邦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決定,中國共產黨不再設主席、副主席。從此,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最高領導職務。但是,中央政治局仍是決策機關,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領導下,中央書記處仍負責黨政軍的日常工作。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此職務不相等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只是作中央書記處書記,並不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兩者是並非同一機構職務。

鄧小平就曾擔任此職務,當時中共最高領導人是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中央書記處及總書記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被撤銷,其後,在1981年恢復。由胡耀邦任總書記。

1982年,廢除中央委員會主席,改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中央書記處的總書記頭銜亦被搬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從此,中央書記處不設總書記。

歷任書記

第6屆

六屆五中全會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

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任弼時

第8屆

八屆一中全會鄧小平(總書記)、彭真、王稼祥、譚震林、譚政、黃克誠、李雪峰、劉瀾濤(候補)、楊尚昆(候補)、胡喬木(候補)

八屆五中全會鄧小平(總書記)、彭真、王稼祥、譚震林、譚政、黃克誠、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劉瀾濤(候補)、楊尚昆(候補)、胡喬木(候補)

八屆十中全會鄧小平(總書記)、彭真、王稼祥、譚震林、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陸定一、康生、羅瑞卿、劉瀾濤(候補)、楊尚昆(候補)、胡喬木(候補)

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總書記)、陶鑄(常務書記)、葉劍英、彭真(停職)、王稼祥、譚震林、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陸定一(停職)、康生、羅瑞卿(停職)、劉瀾濤(候補)、楊尚昆(候補,停職)、胡喬木(候補)

八屆十一中全會鄧小平(總書記)、陶鑄(常務書記)、葉劍英、王稼祥、譚震林、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康生、謝富治、劉寧一、劉瀾濤(候補)、胡喬木(候補)

第9屆

七屆一中全會毛澤東(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

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1950年10月逝世)、陳雲(候補);1950年6月任代理書記,1950年10月(轉正)、彭真(候補)

第11屆

(任期:1980年2月至1982年9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胡耀邦
1933年9月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書記處總書記 首次入選
2 萬里
1936年 國務院副總理 首次入選
3 王任重
1933年 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部長 首次入選
4 方毅 1931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首次入選
5 谷牧 1932年7月 國務院副總理 首次入選
6 宋任窮 1926年 中組部部長 首次入選
7 余秋里 1931年5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首次入選
8 楊得志 1928年10月 中央軍委常委,解放軍總參謀長 首次入選
9 胡喬木 193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首次入選
10 姚依林 1935年 國務院副總理 首次入選
11 彭沖 1934年8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首次入選
12 習仲勛 1928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1年6月增補

第12屆

 (任期: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萬里 1936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連任
2 習仲勛
1928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連任
3 鄧力群 1936年 中宣部部長 首次入選
4 楊勇 1930年 中央軍委常委 首次入選
5 余秋里
1931年5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連任
6 谷牧 1956年7月 國務委員 連任
7 陳丕顯 1931年 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首次入選
8 胡啟立 1948年4月 中央辦公廳主任 首次入選
9 姚依林 1935年 國務院副總理 連任
10 喬石 1940年8月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原以候補身份入選,1985年9月晉升
11 郝建秀 1954年5月 - 原以候補身份入選,1985年9月晉升

第13屆

(任期:1987年10月至1992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胡啟立
1948年4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 連任,1989年6月被免職
2 喬石
1940年8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黨校校長 連任
3 芮杏文 1945年 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於1989年6月被免職
4 閻明復 1949年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 於1989年6月被免職

李瑞環 1959年9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9年6月增補

丁關根 1956年7月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89年6月增補
國台辦主任(1988年-1990年)
中央統戰部部長(1990年-1992年)

楊白冰 1938年3月 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1989年11月增補[4]
候補 溫家寶 1965年4月 中央辦公廳主任 首次入選

第14屆

(任期: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胡錦濤
1964年4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 首次入選
2 丁關根 1956年7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 連任
3 尉健行 1949年3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紀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首次入選
4 溫家寶 1965年4月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 候補書記晉升
5 任建新 1960年4月 中央政法委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首次入選

第15屆

(任期:1997年9月至2002年11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胡錦濤 1964年4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連任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
2 尉健行
1949年3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連任
3 丁關根
1956年7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 連任
4 張萬年 1948年5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 首次入選
5 羅乾 1960年6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 首次入選
6 溫家寶
1965年4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連任
7 曾慶紅 1960年4月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至1999年) 首次入選
中組部部長(1999年-2002年)

第16屆

(任期:2002年11月至2007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曾慶紅
1960年4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 連任
2 劉雲山
1971年1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 首次入選
3 周永康
1964年11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 首次入選
4 賀國強 1966年1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 首次入選
5 王剛 1971年6月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 首次入選
6 徐才厚 1971年4月 中央軍委委員 首次入選
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2002年11月-2004年9月)
中央軍委副主席(2004年9月-2007年10月)
7 何勇 1958年12月 中央紀委副書記 首次入選

第17屆

(任期:2007年10月至2012年11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習近平
1974年1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首次入選
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副主任
2 劉雲山 1971年1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 連任
3 李源潮 1978年3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 首次入選
4 何勇 1958年12月 中央紀委副書記 連任
5 令計畫 1976年7月 中央辦公廳主任(2007年10月-2012年8月) 首次入選
中央統戰部部長(2012年9月-11月)
6 王滬寧
1984年4月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首次入選

第18屆

(任期:2012年11月至2017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入黨時間 兼任職務 備 注
1 劉雲山
1971年1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 連任
中央黨校校長,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副主任
2 劉奇葆 1971年12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 首次入選
3 趙樂際
1975年7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 首次入選
4 栗戰書 1975年4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 首次入選
5 杜青林 1966年3月 全國政協副主席 首次入選
6 趙洪祝 1969年8月 中央紀委副書記 首次入選
7 楊晶 1976年8月 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 首次入選

第19屆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職務 備 注
1 王滬寧 中央政治局常委 再次入選(十七屆)
2 丁薛祥 中央政治局委員 首次入選
3 楊曉渡 中央政治局委員 首次入選
4 陳希 中央政治局委員 首次入選
5 郭聲琨 中央政治局委員 首次入選
6 黃坤明 中央政治局委員 首次入選
7 尤權 福建省委書記 首次入選

中共中央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