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具有持續科技創新與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國家“西部資源化學與新材料高新技術創新研究基地”。建所以來,為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中國石油化工和“兩彈一星”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中,形成了資源化學、新材料和化學生物學三大學科領域。擁有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中心和甘肅省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的科學研究平台。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是國家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研究生學位的單位之一。

研究所概況

研究所承擔著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攻關課題、基金課題及與企業和地方合作項目。建所40多年來,研究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4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成果28項(含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獲獎成果196項。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40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創新隊伍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11人,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15人。現有在學研究生320人。

在國家知識創新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方針的指導下,

通過以資源最佳化利用為主的資源化學,高技術用新材料和中藥現代化研究,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將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新的科學理論與技術;為西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西部生態環境治理等做出有顯示度的貢獻,成為中國科學院在國家西部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技術平台,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研究機構之一。

著名化學家張大煜院士,申松昌教授,王弘立教授,李樹本教授,薛群基院士。劉維民院士先後任本所所長,現任所長夏春谷研究員。

領導班子

現任所長

劉維民研究員

劉維民劉維民

劉維民,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1962年生於山東萊西,1984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1990年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潤滑材料、摩擦化學及材料化學研究。期間曾於1993~1994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從事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2000年起擔任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起擔任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甘肅省化學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副主任;《摩擦學學報》常務副主編,《JofEngineeringTribology》等雜誌編委會委員。

所長致辭

1958年,是我國科技事業極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科技工作者譜寫了共和國科技史上的新篇章。就在這一年的夏天,一代胸懷大志的科技工作者沐浴著科技革命和技術發展的朝陽,在國家科技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召喚下,從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來到祖國西北絲路重鎮蘭州,通過精心選址,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為今天的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奠定了基礎。從此,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紮根在這片熱土上,睿智謀劃,默默耕耘,開始了針對國家戰略需求的科學研究工作,開創了祖國西北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具有持續科技創新與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國家“資源化學與新材料高技術創新研究基地”。

五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而對蘭化所的科研工作來說,卻是一段風雨坎坷、歷史巨變的輝煌歷程。經過五十年的滄桑砥礪,一代代蘭化所人心繫國家科技事業,秉承崇高的科學精神,以立足西部、艱苦創業、奮力攀登、奉獻社會為宗旨,取得了以“高能炸藥(142任務)”、“固體潤滑研究”和“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等為代表的500多項科研成果。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科技人才,穩定和凝聚了一支立足西部,服務西部,富有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的創新型科技隊伍,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特別是為我國的石油化工和“兩彈一星”及航天航空等戰略高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催化、潤滑和摩擦學理論以及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貢獻。

伴隨著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蘭化所的發展由此跨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研究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緊緊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面向需求,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科研環境條件大幅提升,文化底蘊日益深厚,園區面貌日新月異,為研究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研究所發展史上的新紀元,正向著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研究機構邁進。

蘭化所五十年的奮鬥和發展歷程,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得到了各級領導、兄弟院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蘭化所五十年來的成長和壯大,凝聚了幾代蘭化所人的心血和智慧,承載了曾經在蘭化所工作、學習過的親密摯友的奉獻和努力。謹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半個世紀以來,蘭化所的科研工作在開拓耕耘中成長,在創新發展中騰飛,五十年的輝煌偉業,為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積澱了豐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在邁入創新時代的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將肩負使命、與時俱進,以科技創新、奉獻社會為己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建設改革創新和詣奮進的蘭化所,為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此我熱忱歡迎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及社會各界與我所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誠邀海內外優秀人才來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

院士風采

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研究員

薛群基,男,1942年11月28日生於山東省沂南縣。材料化學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67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0-198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訪問學者,從事潤滑失效研究工作。現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科協副主席,機械工程學會、空間科學學會理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ACS、STLE會員,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大、南京航天航空大學、西北師大、蘭州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及國內十餘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是中國材料化學和摩擦化學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他在聚合物摩擦學、陶瓷磨損與潤滑、納米材料和摩擦學、添加劑摩擦化學和新型材料的設計與製備方面有豐富的積累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先後參加或主持30餘項國家重點課題,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20多項,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專利20件。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和甘肅省勞動模範,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4年應邀在著名的(美國)高爾登會議上作“陶瓷材料摩擦化學”大會報告。2002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黨鴻辛研究員(1929-2005)

1929年生於廣西北流縣。摩擦學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53年8月畢業於華南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現為摩擦學會名譽理事長,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摩擦學學報》名譽主編。是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潤滑材料學科創建人之一。在研究工作中有豐富的積累,為中國高新技術所需特種潤滑材料的套用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他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中有9項獲國家級獎勵,包括“固體潤滑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齒輪潤滑成膜膏的研製和推廣”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超低溫高速齒輪潤滑材料”獲得國家發明獎三等獎;“MFC-1型白色潤滑成膜膏”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等,以及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渦輪渦桿用特種潤滑材料”等院、省、部級的獎勵15項。他在潤滑油脂、特種潤滑塗層材料、航空航天潤滑與防護材料、高分子複合材料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技術水平,在國內外知名度較高。在國內外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報告190餘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5件。

科研支撐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截至2008年底,擁有在職職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員總數322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51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20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258人。進入中科院創新崗位21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達78%以上。創新隊伍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18人,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24人。是國家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研究生學

位的單位之一,設有物理化學、分析化學、材料學博士、碩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工業催化、有機化學碩士點,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多名,現有在學研究生343人。

研究所建立了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特種潤滑防護材料與工程技術、西部特色中藥藏藥、生態環境材料與工程等4個研究技術平台。擁有價值2億多元的核磁、質譜、電子顯微鏡、能譜、紅外、摩擦磨損試驗等大型科學儀器。擁有相關領域圖書50多萬冊,期刊1000多種。是甘肅省化學會、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分析測試中心的掛靠單位。研究所編輯出版《摩擦學學報》、《分子催化》、《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三種國核心心學術期刊。

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全面深化,在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中國科學院的新時期、新階段,蘭州化物所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的中國科學院總目標,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發揮資源化學、新材料和化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科研積累和技術優勢,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解放思想、把握機遇、開拓奮進,努力建設“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特色鮮明、國內不可替代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資源化學與新材料”研究所,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貢獻。

著名化學家張大煜院士,申松昌研究員,王弘立研究員,李樹本研究員,薛群基院士先後任本所所長,現任所長劉維民研究員

科研成果

成果概況

建所以來,研究所獲得科技獎勵成果180多項,其中國家級獎勵成果33項(含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6項,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特別是我國石油化工、“兩彈一星”及戰略高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催化、潤滑和摩擦學理論以及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貢獻。

近年來,研究所每年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及引用的論文數量名列國內科研機構前列;每年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數量的國際專利,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和甘肅省名列前茅。

成果類型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其他 合計
國家級 自然科學獎

2 1
3
技術發明獎

3 3
6
科技進步獎 5*
2 5
12
全國科學大會獎



10 10
中國科學院 自然科學獎
1 6 4
11
發明創造獎
1


1
科技進步獎
4 11 17
32
重大科技成果獎
5 19

24
甘肅省 科技進步獎
9 15 16
40
省部級 科技獲獎
3 4 4
11
合計
5* 23 62 50 10 150

*包括合作完成4項。

獲獎

獲獎時間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完成人(主要參加者)
2008 離子液體催化合成碳酸乙烯酯技術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夏春谷 、陳 靜、許傳芝、張 愔、張宏祥
2008 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及科技發展總體戰略研究(合作完成)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王學定 、姬貴林、張 健、田曉陽、衛曉雪、鄭玉榮、 張長春 *、王 琳、萬永坤
2008 黏土基複合高吸水性樹脂研究 甘肅省自然科學獎 王愛勤、 張俊平 、李 安、陳 浩、鄭易安
2008 乾旱半乾旱地區高速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試驗示範研究(合作完成)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王化平、 劉光琇 、 王愛勤 *、 安黎哲 、李太安、胡志宏、宗 莉、張 勇、付 軍
2007 新型潤滑添加劑製備與套用 甘肅省技術發明獎 劉維民 、伏喜勝、 王曉波 、續 景、 薛群基 、糜莉萍
2007 環境友好的催化反應新體系研究 甘肅省自然科技獎 夏春谷 、李 臻、孫 偉、 李福偉 、 徐利文
2007 酶解法年產100噸高純度單核苷酸生產工藝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章 儉、張 傑、夏春谷、郗新才、宋 昊、肖文凱、胡霄雪
2006 荒漠化植被恢復多功能複合材料(2006.12.5)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楊立明 、 王愛勤 、宗 莉、張傳衛、康玉茹
2006 西部特色中藏藥化學成分及質量控制方法學研究(2006.12.5) 甘肅省自然科學獎 師彥平 、陳 娟、劉 霞、姜廷福、 岳美娥
2006 澱粉發泡多孔輸水材料的研製(2006.2.20) 蘭州市科技進步獎 王愛勤 邵士俊 楊效和 馬金山 黃清 張琨

專利

專利名稱 專利類別 第一發明人 申請號
從紅三葉中提取異黃酮的方法 發明專利 陳 娟 師彥平 劉 勇
半導體納米複合薄膜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婁文靜 王曉波 郝京誠 陳 淼
催化製備六亞甲基二氨基甲酸甲酯的方法 發明專利 鄧友全 石 峰 郭曉光 田 雄 馬祥元 王利國
抗擾動絮體沉澱反向分離罐 實用新型 劉剛
布水抗擾動絮體沉澱反向分離裝置 實用新型 劉剛
不間斷抗擾動絮凝沉澱反向分離系統 實用新型 劉剛
含金納米顆粒的類金剛石複合薄膜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楊生榮 陳 剛 張俊彥
磺化聚苯碸對苯二甲醯胺質子交換膜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寧莉萍 王齊華 簡令奇 楊生榮
在矽基底上製備二氧化鈦或二氧化鋯微圖案方法 發明專利 陳 淼 梁 山
硫化鉍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王曉波 王慶濤 婁文靜 郝京誠
大尺寸納米結構鐵碳合金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楊 軍 劉維民 馬吉強 畢秦嶺
廢棄食用油製備生物柴油的方法 發明專利 包 鵬 楊恩芳
用於治療慢性肝炎的橢圓葉花錨總雙苯吡喃酮滴丸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師彥平 劉 勇 陳 娟
鎳鋁金屬間化合物基高溫自潤滑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畢秦嶺 劉維民 馬吉強 楊 軍 薛群基
塊體鐵硼軟磁材料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劉維民 符立才 楊 軍 畢秦嶺 馬吉強 薛群基
從甘肅棘豆中分離提取苦馬豆素的工藝方法 發明專利 邸多隆 黃新異
從核桃青皮中提取核桃酮的方法 發明專利 邸多隆 柳軍璽
鐵基高溫自潤滑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韓傑勝 王靜波 張樹偉
由3-羥基丙酸甲酯製備1,3-丙二醇的方法(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發明專利 崔 芳 陳 靜 夏春谷 張宏祥 童 進 黃志威
一種光回響的離子液體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鄧友全 張世國 張慶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