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史論

中國社會史論

《中國社會史論》為已故歷史學家、社會史學家熊得山先生遺著,曾經作者摯友胡鄂公、李達、錢納水等傳閱,識者譽為該作者心血之結晶,李達為之作長篇序言。因種種緣故,這部在中國社會史研究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論著,至今才得問世。作者堅持以科學史觀為理論指導,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並以充分利用考古學資料為論證特色,其對中國原始社會形態的描述,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論述,對中國社會長期遲滯原因的探討,多具新義;其關於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結構的剖解,關於海岱民族、江漢民族和河洛民族的分析,至今仍閃爍著理論的鮮活。對於治中國史、社會史、史學史的研究者,對於廣大文史愛好者,皆備重要的參考和啟示意義。

圖書信息

作者:熊得山著

中國社會史論中國社會史論

出 版 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7-1

版次:1頁數:292字數:270000印刷時間:2010-7-1開本:16開紙張:膠版紙印次:1I S B N:9787545802610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已故歷史學家、社會史學家熊得山先生遺著,曾經作者摯友胡鄂公、李達、錢納水等傳閱,識者譽為該作者心血之結晶,李達為之作長篇序言。因種種緣故,這部在中國社會史研究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論著,至今才得問世。作者堅持以科學史觀為理論指導,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並以充分利用考古學資料為論證特色,其對中國原始社會形態的描述,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論述,對中國社會長期遲滯原因的探討,多具新義;其關於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結構的剖解,關於海岱民族、江漢民族和河洛民族的分析,至今仍閃爍著理論的鮮活。對於治中國史、社會史、史學史的研究者,對於廣大文史愛好者,皆備重要的參考和啟示意義。

目錄

中國社會發展遲滯原因(代序)

緒論

一、歷史學的意義與吾人研究歷史的任

二、歷史的方法論

三、中國史的階段

四、中國社會史上的論戰問題

——封建社會、商業資本、地租等

五、中國社會的停滯性

第一編中國史前階段

第一章原始時代

第一節史前人類之概述

第二節中國最古的人類

第三節古史與石史

第四節原始共產社會的經濟一般

第五節原始共產社會的社會關係及其組織

第二章父家長制社會

第一節父系氏族成立之經過

第二節父家長制社會的特徵

第三節氏族社會的破滅與國家的出現

第三章史前社會的意識形態

第一節言語之發生

第二節思維之發生

第三節宗教之發

第二編奴隸制社會

第四章股代社會

第一節殷種姓之檢討

第二節殷墟之來由

第三節殷墟文物出土之經過

第四節由殷墟文字所見之殷代經濟狀況

第五節殷代社會的關係

第六節殷代社會的沒落

第五章殷代精神文化概觀

第一節文獻與卜辭的印證

第二節殷代的政治性質

第三節殷代婚姻制與兄終弟及制

第四節殷代的風俗及習慣

第五節文字的起源及變遷

第六節殷代的宗教

第三編初期的封建社會

第六章西周

序說:封建社會的三期劃分

第一節周人為戎人說

第二節周末滅殷前的生活狀況

第三節周人滅殷的經過

第四節周初究竟是奴隸制抑農奴制

第五節西周生產方法之檢討

第六節周代封建概觀

第七節與封建初期相適應的宗法

第七章春秋及戰國

第一節春秋戰國時代的經濟概況

第二節直接生產者之地位

第三節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概況

第四節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之一般

第四編髮展期的封建社會

第八章序說

第一節都市經濟之勃興

第二節商業資本之抬頭

第三節農民的重負與暴動

第四節本期割據與統一的交替之由來

附記:試談“同化力”

第九章秦漢

第一節秦統一六國之由來

第二節秦統一後政治經濟的設施

第三節以農民暴動作信號的豪傑亡秦

第四節楚漢之爭

第五節漢代農業生產諸力之向上

第六節漢代土地之分配

第七節漢代農民的生活狀況及其義務

第八節漢代奴隸問題

第九節漢代工業

第十節漢代商業及抑商政策

第十一節王莽之改革與失敗

第十二節前後漢末葉的農民暴動

第十三節兩漢的割據概觀

第十四節兩漢統一的功效

診斷國脈追溯遠古——整理熊得山先生遺著感言張家清

紀念熊得山先生

悼熊得山先牛

編輯推薦

《中國社會史論》:新原點叢書

作者簡介

熊得山(1889-1939),湖北江陵人。1907年留學日本明治大學,先後加入共進會和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後任北方革命總司令部指揮處秘書長,投身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後接受馬克思主義,與胡鄂公等在北京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天津發刊《大中華日報》。1922年在北京創辦並主編《今日》雜誌,宣傳革命。其後歷任武昌《商大周刊》主編、武昌法科及中山大學教授。1928年與李達、鄧初民等人在上海創辦崑崙書店,從事學術著譯與出版活動,同時在暨南大學、政法學院等校講學。次年加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和中國互濟會。1932年起歷任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教授、廣西大學教授,直至1939年逝世。著有《中國社會史研究》、《社會問題》等,譯有《物觀經濟學史》、《歐洲經濟通史》及《西方美術東漸史》等。

序言

本文所說的中國社會,是指從西周初年到清代鴉片戰爭止這一時期的社會說的。西周初年,相當於公曆紀元前一一二二年,鴉片戰爭,發生於一八四。年,其間的距離是二千九百六十二年。這長約三千年之久的中國社會,屬於封建社會的階段,這是近來研究中國社會史的人們所確認的。為什麼中國社會在三千年的長期內停頓於封建階段呢?西歐各國所經歷的封建時期,不過八九百年,就都轉進了現代社會的階段。而中國社會卻長期停頓於封建階段,以至成為落後民族,變成了帝國主義侵略的對象。中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究竟如何,這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問題。

人們或許要問:在這三千年的長期中,中國社會究竟有沒有進步呢?我的答覆是:進步是有的。大體上說來,西周的領主經濟,進到春秋時代,農業生產較前進步,手工業和商業也相當發達。特別是到了戰國時代,鐵制農具的套用比較普遍,灌溉施肥等農耕技術比較進步,農業生產力是向上了。一方面,由於手工業與商業的發達,土地成為買賣的對象,富農和商業資本家,憑著金錢與勢力取得了大宗土地,形成了民間大地主的經濟。另一方面,在學術思想上,周秦諸子,如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陰陽家各派的學說,在中國學術史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