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李大東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劑及工藝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基本介紹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石科院)是中國石化直屬的石油煉製與石油化工綜合性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創建於1956年。石科院以石油煉製技術的開發和套用為主,注重油化結合,兼顧相關石油化工技術的研發。近年加強了在新型替代燃料和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正在向全方位的以煉油為主、油化結合的能源型研發機構轉變。多年來,石科院在技術創新方面既重視與企業和設計單位的合作,注重市場拉動的作用,又十分重視開展導向性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積累科學知識和工藝、工程經驗,發揮知識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目前,石科院擁有從原油評價到各項煉油工藝技術及催化劑開發,直到石油產品研製和評價的全煉油廠成套技術的開發實力和研發優勢。科研業務領域包括:清潔汽/煤/柴油生產技術、劣質和重質原油加工技術、油化結合技術、芳烴生產技術、石油產品生產技術、石油化學品生產技術、石油替代資源研究、煉化技術基礎、計算機技術套用以及分析測試等配套技術共十個方面。

部門設定

石科院下設17個研究部門,擁有近千套中小型煉油和石油化工試驗裝置及各種化學分析儀器,涉及煉油工藝、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和添加劑以及油品套用研究等領域。石科院下設煉油工藝與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潤滑油評定中心、水處理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是全國石油產品標準化歸口單位。另外,國家石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製分會也掛靠在石科院;是《石油學報》、《石油煉製與化工》和英文版的《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3個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單位。

成果獎勵

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石科院已經成為科研力量雄厚、裝備齊全,石油煉製與石油化工科研開發、技術許可、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建院至今,共獲得部級以上獎勵的科技成果786項,國家級獎勵102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截至2005年底,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814項,獲準授權1078項;申請國外專利352件,獲準授權153件;4項專利獲得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2005年,石科院申請中國專利241項,獲授權188項,申請國外專利24件,獲授權30件。近年來申請發明專利數量在全國科研院所中一直名列前茅。

科研發展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石科院均研發出對中國煉油工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意義和推動作用的重大技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參與開發的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新型催化劑和添加劑,被譽為中國煉油史上的“五朵金花”,是實現中國現代煉油技術從無到有的標誌。同一時期研製的航空燃料和特種潤滑油、脂,解決了當時國防工業的燃眉之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發出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藝、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半再生催化重整工藝和雙金屬重整催化劑,保持了煉油技術的發展勢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發了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劑、USY分子篩和REHY分子篩、RN-1加氫精制催化劑、鉑錸重整催化劑系列、SKI二甲苯異構化催化劑、全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工藝技術、針狀焦生產技術、高功率坦克發動機油等,總體技術接近世界水平,開始形成石科院的優勢技術領域,為中國現代煉油工業技術、催化劑基本實現自給發揮了關鍵作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發了催化裂化家族技術,其中:DCC技術獲得1995年度唯一的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並實現了我國煉油技術的出口;開發了新型ZRP分子篩、重油加工組合工藝技術、中壓加氫改質技術、中壓加氫裂化技術、低壓組合床重整技術、新型溶劑芳烴抽提技術,以及用於神舟系列載人宇宙飛船、飛彈、衛星、艦艇和水陸裝甲車等的特種潤滑油、脂等,技術基本達到國際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國際領先水平,一批技術和產品開始走出國門,陸續進入東南亞、中東和歐美市場。
進入21世紀,面對中國煉油工業面臨的清潔油品生產、產品結構調整、降低生產成本等諸多挑戰,石科院科學地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開展了相關課題的研究,在清潔汽、柴油生產,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增加輕質油收率,含硫和重質原油加工等方面,成功地開發並實施了多項技術,支撐了煉油工業的發展,同時進行了必要的技術儲備。其中: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烴含量GOR系列催化劑、多產異構烷烴的催化裂化MIP技術等在煉油廠得到大面積推廣套用,形成了符合中國煉油裝置特點、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清潔汽油生產成套技術,使中國石化煉油企業在重大挑戰面前,以較少投資、較低成本並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汽油質量升級,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最新研究

2005年,在重點項目研發方面,石科院開發的“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獲得本年度唯一的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壓加氫裂化技術(RMC)的開發與工業套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一種重質餾份油中壓加氫裂化方法” 被授予第九屆中國專利金獎;“生產汽油組份滿足歐Ⅲ排放標準並增產丙烯的催化裂化工藝技術(CGP)的研究開發與工業套用”通過鑑定,MIP技術推廣套用28套工業裝置,其中14套已投產,裝置加工量接近全國催化裂化總加工能力的40%;齊魯20萬噸/年乙苯/苯乙烯成套技術通過鑑定和驗收,達到當前國外同類工藝技術的先進水平;上海賽科芳烴抽提裝置完成性能考核,獲得中外合作各方的高度評價;RAX2000A型芳烴吸附劑完成工業標定,在105%高負荷生產狀態下展示出優良性能;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石油煉製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通過國家驗收,項目驗收組評價全優;汽柴油合理組分及添加劑的研究,提出了滿足國家第三階段排放標準要求的汽油主要指標建議,為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車用無鉛汽油標準提供了依據。取得的科研成果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躍升到了新的高度。
面向未來,緊緊圍繞中國石化的發展戰略,石科院將繼續秉承和發揚“崇尚科學、求實創新”的創新型企業文化,建設世界級以煉油為主、油化結合能源型研究開發中心,努力為中國石化的資本增值、可持續發展,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上與國際一流公司論仲伯、比高低,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

人才隊伍

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石科院凝聚了一支創造性強、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創新團隊,擁有一支綜合技術優勢突出的科研隊伍,目前職工總數為1320人,各類技術人員93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93人,高級技術人員510人;博士179人,碩士304人。積澱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文化氛圍,形成了按照“技術創新價值鏈”科學、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有利於創新能力持續提高的良性機制。石科院是國家首批批准的博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並下設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化學工藝、套用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化學工藝、套用化學、工業催化和化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的授予權。石科院自1978年恢復招生以來,共招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712人,其中博士生167人,碩士生551人。目前在讀研究生達172人,其中博士生59人,碩士生113人。其培養規模在全國科研單位名列前茅。
石科院充分發揮其專家優勢,擁有閔恩澤、李大東、陸婉珍、汪燮卿、何鳴元、舒興田6名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與中青年科技骨幹相結合的學術帶頭人隊伍,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注重將科研方法、科研技巧、科研經驗傳授,更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青年科技人員在這裡得了培養提高,大展宏圖。
近幾年石科院以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提升人才層次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為著眼點,緊緊圍繞實現“建設世界級以煉油為主、油化結合能源型研究開發中心”的發展目標,認真落實畢業生引進工作。尤其加大了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力度。為保證招聘工作公開、公正、公平,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公開招聘,採取統一面試,按面試綜合成績擇優錄用的原則。同時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石科院按照“簡化工資結構,參考市場價位,突出崗位績效”的總體思路,建立了一套以崗位工資為主薪酬分配方案,通過工資制度的改革更好地吸引了人才,充分調動了人才的積極性,進一步形成人才的激勵機制。

研究院領導成員

龍軍 院長
劉健生 黨委書記兼紀委書記
朱澤華 副院長
達志堅 副院長
王亞民 副院長
傅維 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
聶紅 副院長

院士介紹

閔恩澤

閔恩澤,石油化工專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46年在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獲學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碩士學位,1951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任高級化學工程師等職。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閔恩澤同志先後任研究室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和副院長、首席總工程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現任院高級顧問。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學部主席團成員和化學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後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授予“傑出校友獎”,1989年和1995年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4年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1998年獲“橋口隆吉獎”,2006年獲首屆“中國催化成就獎”, 200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三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閔恩澤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套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六十年代初,他參加並指導完成了移動床催化裂化小球矽鋁催化劑,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矽鋁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和固定床烯烴疊合磷酸矽藻土催化劑製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七十年代,他指導開發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篩催化劑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開發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及其重要活性組分超穩Y型分子篩、稀土Y型分子篩,以及鉬鎳磷加氫精制催化劑,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在多套工業裝置推廣套用,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八十年代以來,他從戰略高度出發,重視基礎研究,親自組織指導了多項催化新材料,新反應工程和新反應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創新的先行者。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領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導開發成功的ZRP分子篩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撐了“重油裂解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DCC)”的成功開發,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研究的廣泛開展,“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工業套用,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近二十多年來,閔恩澤院士在國內外共申請發明專利205件,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33篇,先後獲得國家科技獎8項閔恩澤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專家,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並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陸婉珍

陸婉珍,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專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縣人,漢族。1946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1949年獲美國依利諾大學化學系碩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1952~195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陸婉珍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院技術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稱號。1990年被評為國家千名有卓越貢獻的專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1989年兩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3至1985年任中國婦女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執委。
陸婉珍同志長期從事和領導石油及石油化工領域內的化學和儀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統評價我國原油性質工作,出版了《中國原油的評價》(共八冊),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配合生產主持編輯了《重整工藝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彙編》等手冊;組建分析研究中心,為科研生產提供了大量數據,其中烴類燃料燃燒過程中對鎳鉻合金腐蝕機理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建立了從天然氣到渣油的整套組成分析方法,並有所創新;在國內首先開發成功彈性石英毛細管,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獎;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細管色譜法快速分析煉廠氣,獲國家發明專利;建立新型多孔層毛細管色譜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數烴組成;組織領導催化裂化金屬鈍化劑及冷卻水處理劑的研製、評價、質量控制和推廣工業套用等。
陸婉珍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出版多篇專著和論文,並指導了博士後5名,博士研究生10餘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

李大東

李大東,石油煉製催化劑及工藝專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東省德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李大東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師、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等職,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石油煉製分會主任等職。1990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李大東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劑及工藝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負責或組織領導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加氫技術和加氫催化劑,迄今已工業化了12個系列55個品種的工業催化劑,並廣泛套用在國內外232套工業裝置上,創造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其主持開發成功的低壓高活性加氫脫氮催化劑及工藝(RN-1),獲1989年中國專利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全國十項金獎之一),1990年全國發明博覽會金牌獎。1990、1991年分獲中國石化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指導開發的生產清潔燃料加氫精制催化劑及工業套用技術,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撰寫的《加氫處理工藝與工程》(專著),2006年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大東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取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50餘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3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汪燮卿

汪燮卿,石油煉製催化及分析專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寧縣人,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煉製系,1961年在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汪燮卿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總工程師等職。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位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製分會副主任,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副主任等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從事石油煉製技術及分析化學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主要從事套用近代物理儀器分析石油中烴類和非烴類化合物的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測定噴氣燃料中雙環芳烴含量”等質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慶等主要油區原油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開發成功了彈性石英毛細管和新型毛細管色譜柱,並建立相應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煉廠氣及汽油中不同碳數烴組成;查清長沙馬王堆漢墓古屍—內棺水的組成,獲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九十年代後,主持催化裂解技術(DDC)、催化裂化多產液化氣和汽油技術(MGG)、多產異構烯烴的催化裂化技術(MIO)、多產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熱裂解技術(CPP)等方面的研究。研製成功具有獨創性的用重質原料生產輕質烯烴和高質量汽油的新技術,得到廣泛套用,並獲國家專利金獎;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壓渣油為原料的MGG工業成套技術ARGG新工藝,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藝要求的系列催化劑並實現了工業化;指導研製成功鈦矽分子篩作氧化催化劑並實現工業化套用。
汪燮卿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90餘件,發表論文16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何鳴元

何鳴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套用化學專業,1980~1984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合作研究。
何鳴元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基礎研究部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曾任國際學術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編委,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分會主席等。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煉製學會催化劑與分子篩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與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副主任等職。1990年獲有突出貢獻留學回國人員獎勵,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聘任為“石油煉製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項目首席科學家,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
何鳴元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積的Y型分子篩水熱化學研究,發現了三種價態的羥基稀土離子在晶內遷移的不同行為,及達到骨架脫鋁與固相補矽速度平衡的條件;取得固相補矽製備高水熱穩定性高矽Y分子篩專利3項,獲中國專利局優秀專利獎和中國石化科技發明獎;從膠態粒子微觀化學環境的基礎研究,發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篩的新技術;研究分子篩合成體系中局部化學環境因素,發現液固界面的表面濃縮作用可形成有利於合成的局部化學環境,申請了多種分子篩的合成方法專利。為生產清潔汽油,研究催化裂化過程雙分子反應與單分子反應所需的催化環境及其對汽油烴組成的關聯,開發了降低汽油烯烴含量的裂化催化劑系列產品,得到廣泛套用。
何鳴元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270餘件,發表論文14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舒興田

舒興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於上海市。1964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石油加工專業。
舒興田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師、副主任、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等職,現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第十、十一屆委員。
舒興田同志從事分子篩研究開發工作四十餘年,從實驗室開始到中試放大,以至工業生產和工業使用、推廣均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經驗。負責研製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環結構高矽ZRP分子篩,採用沉積矽和稀土氧化物與Y型分子篩之間水熱反應的獨特改性方法製成SRNY分子篩;研製成功新一代超穩Y分子篩類的PSY分子篩;研製出採用模板劑在固體表面濃集並與分段晶體化結合的β分子篩,以及採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篩。其中ZRP-1分子篩的開發獲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第一完成人);採用SRNY分子篩配製的CHZ裂化催化劑獲1993年中國專利優秀獎和1995年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一發明人)。舒興田同志在分子篩和催化裂化催化劑製備技術上的發明,已成功套用於多個分子篩及催化劑品種的工業生產,產品批量出口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舒興田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490件,發表論文5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