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古城

中國歷史文化古城

太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太谷古城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街巷整齊,宅院講究。 太谷是晉商文明的發祥地,被稱為中國晉商之都、中國的華爾街、金太谷。

圖書信息

書 名: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太谷
作 者:山西省太谷縣政協 編
策 劃:暴亦珺
北京世圖著作權代理有限公司(出書網)
出 版 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書 號:ISBN 978-7-5034-2896-8
定 價:280.00元
出版時間:2011年2月

內容簡介

由縣政協倡議,太谷縣晉商商都策劃傳媒部蒐集、整理、編印的《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太谷》一書,終於與大家見面了﹗這是縣政協本著 “讓世界了解太谷 讓太谷走向世界”的宗旨,在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和開發古城旅遊宣傳上做的一件大好事。《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太谷》的出版發行為社會各界了解太谷打開了又一扇視窗。
太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白燕遺址的發掘,說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在太谷這塊土地上就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從遺存堆積的土層判斷,竟然涵蓋了三期文化的整個階段,即眾所周知的第一階段仰韶文化的末期,第二階段龍山文化的全部,以及夏商文化的初始。也就是說至少在5000年前,我們太谷的祖先就已經以拓荒者的勇氣和智慧,開始了對人類文明的探索。
太谷曾三遷其址。對箕子的研究表明,太谷縣最早叫“箕”。“箕”地是一個小方國,是商朝時胥余的封地。“箕國”的都城那時就在白燕王村一帶,被稱作“箕城”。太谷在春秋時屬晉。晉侯以陽地賜大夫處父為食邑,始有陽邑之稱。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縣城西遷至白塔村,民間有“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之說,也就是現在的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
太谷古城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街巷整齊,宅院講究。“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樓蓋在街中心”,鼓樓作為太谷古城的標誌性建築,雄距古城中心。太谷舊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樓為中心,輻射東、南、西三條大街。多數街巷橫平豎直,使得整座古城建築規範齊整,進退有節。早在上個世紀以前,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金太谷,銀祁縣,吃不完米麵的榆次縣”。 太谷城內尚有8000餘間老宅子,古城舊貌依稀可見,特別是150餘處四合院保存基本完好,價值有待開發。
太谷是晉商文明的發祥地,被稱為中國晉商之都、中國的華爾街、金太谷。民國十五年教育廳編輯處發行的《商業課本》第一冊,書中第二十三課專門介紹了太谷:“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個商區。在商業界的勢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城內商號櫛比,又多為批發莊,她的支莊,遍布於全國。”正如商業課本中所言,太谷商業歷史悠久,早在宋金時代就已經有人開始從事商業活動,乾隆年間,太谷就有170餘個商號,分號不知其數,太谷商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全國各地。
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農工商部奏定商會章程,通行各省勒令照辦。當時,各省商會組織一般均設立在省會城市,而山西督府組建山西省總商會,地點卻設在太谷,北洸“三多堂”掌門人曹潤堂被眾商公推為首屆會長,成為商界的領袖人物。直到辛亥革命後,山西總商會才遷入省府太原。由此可見太谷在晉商群體中的地位和影響。
太谷是中國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現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個,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分別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龜齡集;省級保護項目4個,分別為定坤丹、太谷餅、形意拳和絞活龍
太谷歷來重視教育、名人輩出。文有中華文化第一子之稱的箕子;武有中國四大名拳之一形意拳的創始人車毅齋和太極拳北派始祖王宗岳;仕有民國四大家族之一、財政部長孔祥熙;學有唐朝四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商有晉商首富、曹氏商業帝國的開創者曹三喜…… 如今的“太谷教育”在山西乃至全國更是聲名顯赫,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