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散文選

中國歷代散文選

《中國歷代散文選》精選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各個時代的著名散文。其中,有論說文、抒情文、遊記、人物傳記、歷史敘述、小品文、雜記等多種題材,既呈現中國歷代散文的概貌,又兼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該書有多個版本。

基本信息

版本一

基本信息

作者:譯者:謝百魁
編輯、剪輯:戴抗
ISBN:10位[7500118384] 13位[9787500118381]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23.00 元

內容提要

這套叢書最初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於21實際八九十年代同香港商務印書管合作陸續推出,叢書的編者和譯者都是在各種機領域做出貢獻的學者、教授、使得該套叢書在讀者中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

戴抗 文學碩士,雲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目錄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言語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與韓荊州書
送宗判官歸滑台序
原毀
送董邵南序
張中丞傳後敘
師說
進學解
柳子厚墓志銘
祭十二郎文
送李願歸盤谷序
毛穎傳
論佛骨表
陋室銘
與元微之書
種樹郭橐駝傳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記
鑽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捕蛇者說
三戒
敵戒
段太尉逸事狀
阿房宮賦
李賀歌詩集序
原謗
蠹化
野廟碑
辨害

待漏院記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秋聲賦
梅聖俞詩集序
答吳充秀才書
祭石曼卿文
與高司諫書
讀李翱文
五代史伶官傳序
六國
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墨池記
愛蓮說
諫院題名記
與王介甫書
肥水之戰
傷仲永
讀孟嘗君傳
答司馬諫議書
祭歐陽文忠公文
游褒禪山記
留侯論
日喻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答謝民師書
赤壁賦
記承天寺夜遊
石鐘山記
教戰守策
上樞密韓太尉書
書洛陽名園記後
新城游北山記
金石錄後序
戊午上高宗封事
南京上高宗書略
跋李莊簡公家書
入蜀記
郭拱辰
祭陳同甫文
跋紹興辛巳親征詔草
指南錄後序
登西台慟哭記

焚驢志
市隱齋記
送秦中諸人引

送張叔夏西遊序
輞川圖記
送何太虛北游序
錄鬼簿序

送東陽馬生序
狙公
司馬季主論
賣柑者言
越巫
瘞旅文
說琴
尚書別解
項脊軒志
寒花葬志
任光祿竹溪記
報劉一丈書
題海天落照圖後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祭梁夫山先生文
牡丹亭記題詞
山居鬥雞記
孤山
滿井遊記
徐文長傳
西山十記
游黃山日記(後)
陶庵夢憶序
西湖七月半
五人墓碑記
劉中山集題詞
寓山注序
李龍眠畫羅漢記
核舟記
奇零草序
獄中上母書

九牛壩觀觝戲記
原君
生員論
廣宋遺民錄序
與友人論學書
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
李姬傳
論梁元帝讀書
盲者說
獄中雜記
左忠毅公逸事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
梅花嶺記
黃生借書說
為學一首示子侄
登泰山記
經舊苑吊馬守真
與孫季逑書
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病梅館記
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
《海國圖志敘》
不如歸序
革命軍序
少年中國說
與妻書
重訂後

版本二

圖書信息

作 者:劉盼遂,郭預衡 編

《中國古代散文選》《中國古代散文選》

出 版 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01426
出版時間:1980-01-01
版 次:1
頁 數:627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散文選(上)》是高等學校教材,本版是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後的補充修訂本。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選我國歷代優秀散文248篇(上冊,共選自先秦至南北朝的散文106篇;下冊,共選自唐代至清代的散文142篇)。選文注意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也適當照顧題材的多樣性;文後注釋難詞,串釋難句,是公認較好的散文選注本。

目錄

上冊
先秦
鄭伯克段於鄢
曹劌論戰
重耳出亡始末
晉楚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餚之戰
子產不毀鄉校
子產弗與韓宣子環
邵公諫厲王弭謗
叔向賀貧
范雎說秦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馮諼客孟嘗君
趙威后問齊使
莫敖子華對楚威王問
莊辛說楚襄王
樓緩虞卿論割地賂秦
魯仲連義不帝秦
觸龍說趙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長沮桀溺
子路從而後
非攻
公輸
齊桓晉文之事
王顧左右而言他
天時不如地利
許行
齊人有一妻一妾
逍遙遊
養生主
馬蹄
胠篋
秋水
勸學
天論
說難

五蠹··
去私
風賦
諫逐客書
禮運
兩漢
過秦論
七發
獄中上樑王書
論貴粟疏
子虛賦
項羽本紀
魏公子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
刺客列傳
報任安書
西門豹治鄴
諫營昌陵、延陵疏
蘇武傳
楊王孫傳
封禪儀記
自紀
歸田賦
刺世疾邪賦
魏晉南北朝
讓縣自明本志令
論盛孝章書
吊張衡文
登樓賦
出師表
後出師表
與吳質書
與楊德祖書
洛神賦
求通親親表
與山巨源絕交書
管蔡論
思舊賦
陳情事表
諸葛亮傳
東方朔畫贊
吊魏武啼文
演連珠
劍閣銘
答盧諶書
蘭亭集序
歸去來兮辭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
閒情賦
陶徵士誄
逸民傳論
范滂傳
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蕪城賦
月賦
別賦
北山移文
答謝中書書
廣絕交論
與陳伯之書
與宋元思書
哀江南賦序
小園賦
巫峽
孟門山
景明寺
涉務
下冊
資料暫缺,歡迎補充

前言

我國是個散文非常發達的國家,自古以來,不僅文學家,而且有些史學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很講究文章的寫作。有的史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同時也是散文家。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從春秋戰國以來,行人出辭,史官記事,哲人立論,都很注重文采。這就形成了我國散文的一個優良傳統。司馬遷的《史記》之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這個傳統的突出的表現。今天研究這一份散文遺產,分析它的藝術特點,總結它的寫作經驗,從思想到藝術,批判地繼承其中一切有用的東西,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我國散文發展的第一個歷史階段是先秦時期。遠在殷商時代,就已經產生了散體的文章。甲骨鐘鼎已有不少成文的片段。不過,周誥殷盤,基本上仍屬佶屈聱牙的文字,散文的飛躍發展是在戰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散文極盛的時期。因此,古人論文,也很重視戰國。清人章學誠說:“周衰道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故論文於戰國,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所謂“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 “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這都是指當時文章的體裁、風格的變化多樣說的。

精彩書摘

今天下之人惡介甫之甚者,其詆毀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賢,其失在於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聖賢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委任而責成功也;其所以養民者,不過輕租稅、薄賦斂、已逋責也。介甫以為此皆腐儒之常談,不足為,思得古人所未嘗為者而為之。於是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利之人,使之講利。孔子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樊須請學稼,孔子猶鄙之,以為不知禮義信,況講商賈之末利乎?使彼誠君子邪,則固不能言利;彼誠小人邪,則固民是盡,以飫上之欲,又可從乎?是知條例一司已不當置而置之[2引,又於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於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視,街鬻爭進,各鬥智巧,以變更祖宗舊法,大抵所利不能補其所傷,所得不能償其所亡,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四十餘人,使行新法於四方。先散青苗錢,次欲使比戶出助役錢,次又欲更搜求農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雖皆選擇才俊,然其中亦有輕佻狂躁之人,陵轢州縣,騷擾百姓者。於是士大夫不服,農商喪業,故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跡其本原,鹹以此也。《書>日:“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伊尹為阿衡,有一夫不獲其所,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孔子日:“君子求諸己”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專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亂政也,介甫更以為治術而先施之;貸息錢,鄙事也,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從民出,介甫更欲斂民錢雇市傭而使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