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王孫傳

楊王孫傳

楊王孫是武帝時期的人。學習黃(帝)、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論主張。家中產業上千,生活上供養自己非常豐厚,保養身體無所不至。

簡介

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術 ,家業千金,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致 。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反吾真 ,必亡易吾意 。死則為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 ,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 ,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 。

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 ,仆迫從上祠雍 ,未得詣前 。願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 。竊聞王孫先令臝葬,令死者亡知則已 ,若其有知,是戮屍地下,將臝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 。且孝經曰『為之棺槨衣衾 』,是亦聖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 ?願王孫察焉。」

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 ,吾是以臝葬,將以矯世也。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 ,靡財單幣 ,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 ,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 !且夫死者,終生之化 ,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 ,亡形亡聲,乃合道情 。夫飾外以華,厚葬以鬲真 ,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鬲以棺槨,支體絡束 ,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 ,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櫝 ,葛藟為緘 ,其穿下不亂泉 ,上不泄殠 。故聖王生易尚 ,死易葬也。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今費財厚葬,留歸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 ,是謂重惑。於戲 !吾不為也。

祁侯曰:「善。」遂臝葬。

【譯文】

楊王孫是漢武帝時的人。學習道家學說,家裡有上千金的財產,生活得很講究,(各種保健方法措施等)無所不至。等到病終時,給兒子留下遺囑,說:“我想光著身子入土,以便回到我本來的樣子中去。一定不要違背我的想法。我死後做一隻口袋裝入我的屍體,墓穴挖到地下七尺,把口袋放下去後,從腳下把口袋褪下來,讓我的身體直接和土接觸。”他兒子想沉默不答應,但又難以廢棄父親的命令;想聽父親的,又於心不忍。於是前往拜訪楊王孫的朋友祁侯。

祁侯寫信給楊王孫說:“王孫你被疾病所折磨,我近來跟隨皇上到雍地祭祀,不能夠到(楊王孫)跟前(探望)。希望您保養好自己的精神,不要操心太多,好好吃藥,自己多保重。私下聽說你立下遺囑要光著身子入土,假使死去的人沒有知覺也就罷了,要是有知覺的話,這是將屍體陳列在地下,要光著身子去見祖先,我私下認為王孫這樣做不合適。況且《孝經》里說:‘(人死後)要為他穿好衣蓋好被,用棺槨裝起來’。這也是聖人傳下來的規矩。(你楊王孫)何必目光如此短淺,獨自堅持自己知道的那一點點道理呢?希望王孫明白這一點。”

王孫回信說:“我聽說古代的聖君,因為人無法忍受親人死去的痛苦,所以制定了(《孝經》那樣的)規矩,現在(人們守規矩)卻過分了,我因此要光著身子入土,以此來矯正社會不正之風。鋪張浪費地埋藏實在對死者沒什麼好處,而社會上的人竟然互相攀比,費盡錢財,讓它們爛在地下。要是今天剛埋進去,明天又被盜墓的人(圖財)挖開,這才真和暴露在野外沒什麼兩樣!況且對死者來說,從出生到死去,這是他的必然歸宿。回歸的人得到了回歸,死去的人得到了變化,這是事物各自回到他們的本來面目。回到無知無識、無形無聲的本來面目,這才符合道家的主張。裝點儀式誇耀自己,鋪張埋葬讓死者與歸宿隔離,使想走的人走不了,想變化消失的人不得變化,這是讓所有事情都得不到恰當的處所。況且我聽說,人的精神歸天所有,人的肉體歸大地所有。精神肉體分離後,都要各自回到它們的本來面目,所以稱之為鬼,鬼就是歸的意思。

“死者的屍體放在那裡孤身獨處,它難道還會有知覺嗎?(你們用金錢綢緞把它包起來,用棺槨把它裝起來,它的肢體被包裹束縛著,嘴裡含著玉石,想變化變化不得,日久天長變成了乾枯的肉干,千年之後,棺槨爛了,它才能回歸大地,靠近大自然賦予它的住宅。這樣說來,何必厚葬,讓死者不能直接入土返回大自然賦予他的住宅中!當年堯埋葬的時候,把木頭挖空做成個小棺材,用葛藟捆綁一下,那墓穴深不及泉水,上不至散發出腐屍味。所以聖明的君主活著時人們容易崇尚,死後也容易埋葬。他們不把工夫用在沒用的地方,也不將錢財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現在人們浪費錢財鋪張埋葬死者,讓死者久久不能回歸自然,死去的人感覺不到,活著的人享受不著,這叫做大糊塗、特糊塗。啊呀!我可不做這樣的傻事。”

祁侯說:“很好。”於是,(王孫死後)就光著身子被埋葬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