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別解

嘉靖辛卯(1),余自南都下第歸(2)。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尚書別解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歸有光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嘉靖辛卯(1),余自南都下第歸(2)。閉門掃軌(3),朋舊少過。家無閒室,晝居於內,日抱小女兒以嬉。兒欲睡,或乳於母,即讀《尚書》。兒亦愛弄書,見書輒以指循行,口作聲,若甚解者。故余讀常不廢,時有所見,用著於錄。意到即筆,不得留,昔人所謂兔起鶻落時也(4)。無暇為文章,留之箱筥(5),以備溫故(6)。章分句析,有古之諸家在,不敢以比擬,號曰《別解》。余嘗謂:觀書若畫工之有畫,耳目口鼻大小肥瘠無不似者,而人見之,不以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讀書也,不敢謂得其神,乃有意於以神求之雲。

作品注釋

(1)嘉靖辛卯:1531年(嘉靖十年)。嘉靖為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1522—1566)。

(2)南都:指南京。

(3)閉門掃軌:謂閉門斷絕交往。《後漢書·杜密傳》:“閉門掃軌,無所乾及。”掃軌謂掃除車轍。

(4)“昔人”句:指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所說:“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誚縱則逝矣。”兔起鶻(hú)落:喻文思稍縱即逝。鶻,猛禽。

(5)筥(jǔ):圓形的竹器。

(6)溫故:《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作品譯文

嘉靖辛卯年間,我在南都考試,未被錄取而從南都回家,閉門閒居,親朋好友們較少到訪。因裡面沒有空閒的房子,白天住在家裡,抱著小女兒逗趣,在小女兒是或者吃奶時,我就讀《尚書》,小女兒也喜歡擺弄書,一看見書就就用小手指頭順著一行行的文字指著,同時口中念念有聲,似乎很懂的樣子。所以我一直沒有把讀書這件事荒廢,偶爾有些感悟,就記錄下來。不論想到什麼都有有想寫的衝動,手中的筆想停也停不下來,正像古人所說的“兔起鶻落”(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繪畫或寫文章迅捷流暢)一樣。(因為)沒有什麼時間寫文章,(所以)就把這些記錄下來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來日後複習。本人對文章的分析,因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們的相提並論,所以取名為《別解》。我曾說過:看畫家作畫,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畫得很像了,但人們看了之後仍說不像,那一定只畫外表而沒有畫到人的精神、氣質等。我讀書,不敢說是已經得到了書的“神”,但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努力地領悟書中的“神”罷了。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尚書》即《書經》,為儒家經典之一。序文敘述了他撰寫《尚書別集》的緣起、經過及自己對讀書的見解,即如繪畫一樣不求形似而求其精神。文章用語極精煉,其中插入小女兒的稚態描寫,只寥寥幾筆,卻極為生動傳神。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7—1571),字煕甫,號震川,崑山(今江蘇崑山市)人。九歲能文,二十歲通五經三史諸書。1540年(嘉靖十九年)舉鄉試,第二年徙居嘉定之安亭(今屬上海市)。前後八次參加會試,均不第。以讀書講學為業,從學者常達數百人。至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浙江長興知縣。因得罪上司,三年後改調順德府(今河北邢台市)通判,專管馬政,實為明升暗降。1570年(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引為南京太僕丞,留掌北京內閣制敕房修《世宗實錄》,次年病死。歸有光以散文著稱。他反對當時流行的摹擬剽竊文風,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王世貞贊其文“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徐渭稱其為“今之歐陽子也”。著有《震川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