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公元對照簡表

中國歷史上共有十八個朝代,夏、商、周、秦、漢、魏、蜀、吳、晉、隋、唐、遼、宋、西夏、金、元、明、清。從夏朝到清朝,中國經歷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按時間順序列出了中國古時的朝代更替。

中國歷代公元對照簡表

朝 代 起 訖 都 城 今 地
約前2070—前1600 安邑 山西夏縣
陽翟 河南禹縣
前1600—前1046 河南商丘
河南安陽
西周 前1046—前771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春秋時代
戰國時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 河南洛陽
前221—前206 鹹陽 陝西鹹陽
西漢② 前206—公元23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三國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③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河北臨漳
北齊 550-577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五代
十國
後梁 907-923 河南開封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後晉 936-946 河南開封
後漢 947-950 河南開封
後周 951-960 河南開封
十國④ 902-979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杭州
916-1125⑤ 皇都
(上京)
遼寧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龍江)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1271-1368⑥ 大都 北京
1368-1644 北京 北京
1644-1911 北京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註:
① 這時期,主要有秦、魏、韓、趙、楚、燕、齊等國。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③ 這時期,在我國北方和巴蜀,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割據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
④ 這時期,除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外,還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割據政權,其中有: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國”。
⑤ 遼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⑥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說明

漢高祖既非劉邦的廟號,也非諡號。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但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終年62歲(虛歲),葬於長陵,諡號高皇帝。
王莽既無廟號也無諡號,雖然自稱新朝皇帝,但後來劉姓君主並沒有對王莽進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進行之中唯一一個沒有追封廟號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時為前代多個皇帝追封廟號,廟號也從他這一代開始泛濫。
“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後邊,為什麼不叫“後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國中是前,十六國里有兩個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後秦。後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稱秦,故以前後秦區分。“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且像孫功達《氐族研究》所稱,還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戰國時期。
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麗人高雲(高句麗王族,高雲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驪族群的分支。慕容寶收以為養子,賜姓慕容,因又名“慕容雲”,稱帝後恢復原姓高),實際的建立者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太祖文成皇帝)。
慕容泓在前燕時期慕容俊在位時被封為濟北王。慕容泓在位時雖未正式稱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歸附慕容垂,惟建立年號已表示有獨立於其他政權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為西燕之建立者。
西蜀,有時亦稱後蜀、譙蜀,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範圍。
北魏後來和漢族融合為漢族。命令鮮卑貴族改姓漢姓,與漢族大地主通婚,學習漢語,穿漢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於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後代,藉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歷史上還有這一段插曲,本來西魏以前以山東地區的李姓一門為望族,這一地區有五大望族姓氏--王、盧、崔、李、鄭,其中李姓又是鮮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關中為根據地建國,由此就硬性規定了關隴李姓為望族。有人據此認為李氏一門是破落貴族,還有人說李氏是鮮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於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係。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後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現在一般的習慣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
清朝(公元1616年~1911年),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簡稱“清”,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

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稱是由什麼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也有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為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於是皇太極改國號時改為大清。

國號的分類

從夏朝到清朝,中國經歷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國的王朝更是多的讓人眼花繚亂。那么這些國號是怎么來的呢?歸納了一下,主要有六類。
一是以族名為國名,以族名為國名在中國上比較常見。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族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為國號。
二是以地名為國名,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
三是以姓為國號,戰國初期的趙、魏、韓三國就是典型的以姓為國號。
四是以原封號為國號,開國皇帝在未當皇帝前,有過封號後來就以封號為國號。比如:曹丕在當皇帝前被漢朝皇帝封為魏王。當皇帝後就以魏為國號。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劉邦當過漢王,楊堅當過隋國公,司馬炎當過晉公等。其實封號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五、從文化角度確定的國名。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比較常見。國號都寄託了某種願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話“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而明則是和朱姓有聯繫。清又是五行屬水,水克火,明屬火。是從五德文化角度上確定的。
六、繼承歷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國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繼承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漢,皇帝姓劉,就繼承漢朝的國號。這些無非是顯示皇族的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