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起兵

太原起兵

太原起兵是指隋義寧元年(617年)五月,隋臣太原留守李淵起兵的事件。

起兵背景

李淵是隴西大貴族,其祖父李虎在西魏時曾官至太尉,後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權,是著名的“八柱國”之一,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繼承祖爵,代周后,仍襲唐國公。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派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後為太原留守,駐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擔負北御突厥和鎮壓當叛軍的重任,成為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
當時,農民戰爭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並逐漸形成以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為首的三支主力農民軍,他們分別活動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和江淮一帶,以摧枯拉朽之勢瓦解著隋王朝的統治,將隋統治集團及其軍隊主力分隔於江都(今江蘇揚州)、洛陽、長安三處,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一些隋貴族和地方官吏見隋朝大勢已去,也乘機而起,占據郡縣,建立割據政權,稱王稱帝,隋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晉陽縣令劉文靜向李世民分析當時的形勢說:“現在皇帝遠在江淮,李密圍攻洛陽,各地叛軍不下數萬,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有人起來倡呼,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有許多豪傑,可以集兵10萬,加你所帶的數萬軍隊,乘虛進入關中,號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業。”在這種形勢下,早就心懷鬼胎的李淵父子也開始做起兵的準備。
太原是西北邊防的重鎮,“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讀吏方輿紀要》卷40),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隋朝在這裡儲存了大量布帛糧谷,為起兵提供了物質保證。李淵赴晉陽上任時,留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於河東,潛結英俊,以擴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隨侍晉陽,李淵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廣攬人才,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行軍司鎧武士鸌以及逃避征遼、負罪在逃的右勛衛長孫順德、右勛侍劉弘基、左親衛竇琮等人亦紛紛投靠李淵,皆勸其儘早起兵。

起兵經過

晉陽事變

義寧元年四月,李淵見時機成熟,乃命劉文靜偽造隋煬帝敕書,征太原、西河(治隰城,今山西汾陽)、雁門(治雁門,今山西代縣)、馬邑(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四郡20至50歲的男子為兵征高麗,以激怒人民起來反隋。又命劉文靜派人備了一份厚禮,到突厥可汗那裡講和,相約攻入長安後,突厥可汗得財寶美女,李淵得土地。而後又藉口劉武周占據汾陽宮,命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募兵,10天之內有近萬人應募。李淵還秘密派人將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長安的女婿柴紹召到晉陽。李淵父子的起兵準備引起煬帝派來監視其行動的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猜疑,他們拉攏晉陽鄉長劉世龍,企圖利用在晉祠求雨的機會,將李淵誅殺。李淵得到劉世龍密報,乃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五月十四日夜,李淵命李世民率精兵500埋伏於晉陽宮城東門的左邊,加強戒備。十五日晨,命劉文靜和鷹揚府(一說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出面污衊王威、高君雅謀反,私通突厥,引突厥兵南攻。高君雅剛申辯,劉文靜、長孫順德和劉弘基等人立即將他們逮捕,旋將其斬首。這個事件史稱“晉陽事變”。

李淵起事

一切準備停當,五月十四日,李淵傳檄各州、縣,宣布舉義。李淵自稱大將軍,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任司馬,兵士則稱為“義士”。統兵3萬,離開晉陽,浩浩蕩蕩地向長安進發。沿途占領了西河郡、賈胡堡,兵力得到很快擴充,然後大軍逼近了入關的要津霍邑(今山西霍縣)。
七月,李淵命李元吉留守太原,親自率軍3萬,在西突厥兵協助下,向長安進發。長安代王楊侑派虎牙郎將宋老生、驍衛大將軍屈突通抵禦李淵。形勢一時危殆,加之霍邑一帶道路狹隘,又逢連陰雨天,唐軍糧道斷絕。偏巧又有謠言說突厥兵欲偷襲晉陽。李淵遇挫遂靡,想撤兵回晉陽自保。裴寂等人亦力主退兵。李淵嚴令李世民領軍撤退,李世民極力勸諫,曉以利害,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也勸阻其父,指出撤退的危害,李淵才勉強收回成命。太原兵初戰不利,李世民從城南率騎兵直衝隋將宋老生陣,從背後夾擊隋軍。李淵與李世民合擊,隋軍腹背受敵,遭到慘敗,宋老生被殺,霍邑被攻克。隨後李淵相繼攻克臨汾郡和絳郡(今山西新絳縣),進逼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關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孫華和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太守蕭造投降李淵。
九月,李淵率兵圍攻河東(今山西永濟縣),隋將屈突通固守,久攻不克。裴寂認為應不惜任何代價攻下河東,然後再進入關中,李世民則認為兵貴神速,應該直搗關中。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如果不消滅屈突通而直接入關,那么前面有長安隋軍,後面有屈突通援兵,李淵會腹背受敵;如果勞師疲兵圍攻河東,關中隋軍就有充分時間組織有效抵抗,會失去戰機。李淵權衡兩種意見,各取其長,分兵兩路,留諸將圍攻河東,牽制屈突通,自己率領李建成、李世民大軍攻取長安。李淵率軍迅速渡過黃河,派李建成扼守潼關,阻擋關東隋軍,李世民自渭北進入三輔,關中各支武裝紛紛投降李淵,穩定了關中局勢。

起兵結果

隋義寧元年(617年)11月,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攻打長安,下令軍中,不許侵犯隋朝七廟和代王宗室,違令者夷其三族,遂命諸軍攻城,軍頭雷永吉率先登上城頭,京城長安被攻克。李淵在長安迎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自任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加封唐王,與民約法12條,廢除部分苛政,得到了關中地主階級的支持和擁護。義寧二年(618年)5月,李淵逼迫楊侑禪位,自己稱帝建國,國號“唐”,李淵就是唐高祖。從此,李淵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歷史評價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攻克長安,只有短短的5個月時間。隋末農民戰爭牽制了的隋朝統治,牽制了隋軍大量兵力,使隋朝統治集團無力西顧,關中空虛,不能和新興的李淵集團抗衡,這是總的戰略形勢決定的。在攻取長安的過程中,李淵父子運用戰術巧妙,如與關東李密聯合,拖住隋軍無暇西顧,入關後立即屯兵潼關,阻住了隋朝援軍。具體戰術運用方面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如在攻打河東與進軍長安時雙管齊下,收效顯著。事實證明,這種部署是成功的,長安失陷以後,隋將屈突通被俘投降了李淵。李淵進軍途中減少了阻力,因而能夠迅速攻占長安,奠定了唐朝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