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

中國智造

中國智造也稱“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遍及全球。中國擁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世界對“中國製造”毀譽參半,中國對自己的“世界工廠”地位褒貶不一。 據稱,在國際上將中國稱為“世界工廠”的說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再往前追溯,英國、美國和日本以其強大的創新和製造能力,也曾先後扮演過“世界工廠”的角色,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各種產品、機器和設備。中國水泥、鋼鐵、建材、造紙、汽車等行業的生產能力已居世界第一。

基本信息

中國經濟

中國智造中國智造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產業發展、經濟成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產業結構與發展方式的衝擊。
從我國近些年的產業發展狀況來看,由於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現在三次產業方面的突出問題包括,第一產業不穩,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第二產業不強,雖然有個別行業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大多數技術相對落後,呈現“中國製造多,中國創造少”的格局;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產值比重只有40%,特別是和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相適應的現代第三產業即現代金融、現代保險、現代信息業等發展嚴重滯後。最佳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其中,發揮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支撐作用不可或缺。
行業是產業鏈條上的組成部分。中國水泥、鋼鐵建材造紙汽車等行業的生產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但由於在很多關鍵技術上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行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如水泥行業雖已連續多年產能居世界第一,但該行業“三高”特徵明顯。據統計,按照我國現有水泥產能計算,採用落後生產技術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近2億噸,占全球水泥行業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近20%,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有關部門主張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淘汰落後產能,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術改造及研發力度,通過自主創新,大力發展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來破解產業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其實,不僅是水泥行業,鋼鐵、造紙、汽車等行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不久前撰文表示,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我國產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總體上處於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中低端。中國工業發展的條件和動力正在發生重要變化,要把經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切膚之痛轉化為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動力,搶抓發展機遇,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由大變強。

產業調整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先後出台的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無不旗幟鮮明地將自主創新、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作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應有之義。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些舉措的貫徹落實,才使得我國經濟實現了“保8”目標,全年累計增長8.7%,為經濟連續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方針十分明確,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現代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其中的重點就是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要實現上述目標,無不需要高新技術及智慧財產權的支撐。
中國產業現狀看,產業調整的緊迫感已經逐漸滲透到位於產業末端的企業中間。例如,面對中國造紙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三高”狀況,有關企業加大了技術改造的力度。例如,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第四批企事業智慧財產權試點單位的山東華泰集團,針對以往造紙生產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問題,持續強化自主創新,圍繞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成功研發出節能降耗系列新技術,實現了節能、降耗、環保的目標,並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70餘件專利申請。華泰集團董事長李建華向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表示,憑藉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成功度過金融危機難關,展現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眾多類似的事實足以說明,一方面智慧財產權的支撐作用功不可沒,另一方面只有調整與創新,才能實現良性循環與發展。
面對日益加劇的競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又一重點和途徑。技術創新與智慧財產權的支撐作用,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同樣體現得十分突出。近年來,我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扶持。2010年1月11日召開的國家科技獎頒獎大會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獲獎成果占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獲獎成果的36%。截至目前,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智慧財產權方面已有一定儲備,有的與國外差距很小甚至同步,部分領域還具有領先優勢。以歸屬信息產業的物聯網產業為例,我國這個領域的技術研發已有10年,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在智慧財產權、標準制定、套用示範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IPv6網際網路,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上海大學智慧財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許春明教授在接受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十分激烈,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上,已開發國家在華專利部署不斷增強,因為在華專利部署正是已開發國家在我國獲得戰略性競爭優勢的最主要手段。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認真對待,必須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有關專家認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首先要認清制定產業結構調整中智慧財產權戰略的形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勢看,許多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已把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作為其在科技、經濟領域奪取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中國巨大的供需市場為智慧財產權的許可、轉讓等技術貿易提供了無限空間,並且中國勢必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戰略重地。同時,產業結構調整應注重發揮智慧財產權戰略的引領作用。4月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北京會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副總幹事傑弗里·奧尼亞馬時表示,中國一直把發展擺在第一位。當前中國正在著力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目標又是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智慧財產權是支撐發展的強有力的工具。

中國製造

中國智造中國智造
“MadeinChina”(中國製造)遍及全球,中國擁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世界對“中國製造”毀譽參半,中國對自己的“世界工廠”地位褒貶不一。
據稱,在國際上將中國稱為“世界工廠”的說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再往前追溯,英國、美國和日本以其強大的創新和製造能力,也曾先後扮演過“世界工廠”的角色,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各種產品、機器和設備。英國於19世紀中期成為“世界工廠”,它創立了以蒸汽機為動力、分工合作與規模生產的近代工廠,掌握了國際分工的主動權,是全球製造中心和財富集散中心。
類似英國,美國也是通過執新一輪工業革命之牛耳而成為“世界工廠”的。美國用一系列知名品牌來標識自己“世界工廠”的地位,創立了“泰勒制”與“福特流水生產線”,奠定了現代工廠的基礎。戰後的日本則是通過“重化學工業化”、“加工貿易立國”和“技術立國”,成為新興的“世界工廠”。它不僅實現了企業生產方式的革命,如“豐田模式”,還實現了資本主義組織方式的革命,即所謂“日本式經營”,如終身僱傭、年功序列和企業內工會等。就英、美、日的歷史經驗來看,“世界工廠”一般應具備這樣一些條件:該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已位於世界同類企業和行業的前列;工業品出口額必須占到世界總額的較大比例,能影響甚至決定世界市場的供求關係、價格走向及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該國的工業生產不僅為世界大規模地提供各類物品,而且為世界貢獻了批量科學技術及全新的管理經驗,使世界工業文明躍上新的台階。
可以說,與昔日“世界工廠”相比,當今中國的“世界工廠”無論從質還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當大的差距。“MadeinChina”長期以來似乎是廉價產品的代名詞。中國目前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比例很低,諸多行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超過50%,而作為前“世界工廠”的美國和日本,這一比例卻僅占5%左右。很多無自主品牌、無自主設計、無核心技術的“三無”中資企業,僅靠代工生產來賺取微薄的利潤。
以芭比娃娃與iPad這兩個極具代表性的“代工產品”為例。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國製造,若以10美元一個售價來計算,擁有該品牌的美國獲利8美元,而中國企業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費。標有“MadeinChina”的iPad在美國最低售價約499美元一台,但每賣出一台iPad,富士康深圳工廠僅得9美元。由代工芭比娃娃到代工iPad,“中國製造”的代工技術顯著升級,但中國從中獲取的毛收益比重卻在下降。
在國際分工體系的角逐中,昔日“世界工廠”英美日占據國際分工鏈的高端。作為今日“世界加工廠”的中國,既要瞻“前”還要顧“後”。“前”有已開發國家的貿易壁壘與技術鴻溝;“後”有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地的成本追兵。中國必須思變,實現由“中國製造”上升到“中國智造”,從“世界加工廠”轉變為“世界創造基地”。

世博見證

上海世博會又起高潮。盤點本屆世博會能夠昭示未來、引領未來的新理念、新科技、新方案,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中國智造”的身影。(10月4日《解放日報》員)
回首150多年的世博史,是一面映照中國追趕世界步伐的明鏡,見證著“中國智造”的變遷。1851年,上海商人徐榮村偶知英國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寄出12包精選的“榮記湖絲”並一舉獲獎,中國參與世博會的歷史由此破題。此後,中國傳統食品和手工藝品不時在早期的世博會上登台亮相,且載譽而歸。
然而,從1851年首屆倫敦世博會開始,100年間中國在世博會上的展品無外乎古董、玉器、瓷器、絲綢、茶葉、茅台酒、景泰藍、蘇杭扇筆、寧波木器、筆墨等,而傳統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工藝品,確實也是當時的中國唯一拿得出手的東西。可是,在波瀾壯闊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面前,這些農耕文明的經典之作猶如明日黃花,難掩凋敝和落寞。
直到新中國自1982年起恢復參展世博會,現代的科技元素才日益在中國展品中體現。而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則完全是我國先進科技、綠色場館和美好生活理念一次最為集中的全方位展現,各式新奇實用、世界一流的“中國智造”,正如一道道精緻甜品,為世博科技盛宴增添完美元素。
今日,當我們行走在上海世博園,處處都能看到能夠昭示未來、引領未來的新理念、高科技的“中國智造”的身影:從上千輛穿梭於世博園區“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到遍布園區、節能環保的LED技術照明;從安全供水、主要衛生指標甚至優於歐盟標準的超過10多萬噸的直飲水系統,到全球首個TD-LTE演示網,上海世博會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正在改革開放中大步趕上的中國,能夠為人類的未來作出何種貢獻。
從百年前的辦博夢想,到今天成為東道主;從首屆世博會上代表中國的12包精緻湖絲,到上海世博會上層出不窮能夠昭示未來、引領未來的的新理念、高科技的“中國智造”展品,從羨慕者到領跑者,今昔對比,世博會已經從中國單純羨慕世界先進水平的平台,變為中國展示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結合成果的平台,中國與世界一流的距離,正在一天天地接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