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論壇

中國思想論壇網站建立於2007年10月17日,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陳贇教授創辦,2007年11 月底,中國思想論壇與國學界論壇合併,合併後的論壇,增加了與國學有關的學術性欄目,仍名之為中國思想論壇。網站定位是:思想性與學術性並重,提倡有思想的學術與有學術的思想,以建立切磋琢磨的學習共通體為己任,為漢語思想的成熟與中國政治的成熟作積累作準備。蓄德蓄人蓄學。

一、網站簡介

1、網站歷史

《中國思想論壇》網站建立於2007年10月17日,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陳贇教授創辦,論壇的最初起因是:原壇主宇文懷遠因為承擔大學的教學項目任務,需要配套的課程網站。但在建立論壇時,僅僅是將課程方面的內容作為論壇的一個版塊來規劃。開始的論壇完全以思想類的內容為主體。在論壇的建設過程中,原國學界論壇(創辦於2006年6月)給論壇極大的支持,後經兩個論壇的協商。2007年11 月底,中國思想論壇與國學界論壇合併,合併後的論壇,增加了與國學有關的學術性欄目,仍名之為中國思想論壇。

2、網站定位

網站的定位是:思想性與學術性並重,提倡有思想的學術與有學術的思想,以建立切磋琢磨的學習共通體為己任,為漢語思想的成熟與中國政治的成熟作積累作準備。蓄德蓄人蓄學。
取名“中國思想論壇”,並不是要給思想劃定國界,就思想本身而言,它並沒有國界,但論壇試圖以此表明自己的問題意識與基本性格,這就是它關懷的是中國問題,特別是關懷中國在思想文化方面對世界的承擔問題。中國思想論壇志在開通一條可以被命名為中國思想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中國的中國、作為亞洲的中國、作為世界或人類的中國三重內涵共同構築的中國,同時我們也將走向雅典與耶路撒冷的新生命的轉化,即延續著歐洲已經完成的那個轉化,將雅典與耶路撒冷從作為雅典的雅典、耶路撒冷的耶路撒冷,轉化到作為西方的雅典與耶路撒冷,進一步提升為作為中國的雅典與中國的耶路撒冷。以這樣的方式,構築我們所謂的中國思想與思想中國。
同時,中國思想論壇也在積極建立更大規模與層次上的教學共通體。他們認為,教學共通體的重建是當今中國走向政治成熟與文化成熟的不可或缺的階梯,而這在一定程度要求我們更新那種將教學託付給學校與政府的習慣性意見,重新理解作為生活世界最基本事物的教學現象。“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一與《論語》“學而時習之”緊密相續的問題意識曾經歷史地引領了一種文化自我轉化、自我更新的方向,今日的思想建設似乎要創造性地回歸到這一經驗形式。這就是論壇在當今時代的使命意識,雖不能之,心嚮往之。

3、主辦單位及管理團隊

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學科主辦,常務站長為宇文懷遠和大粽子。

二、網站

三、網站大事記

2007年10月17日 中國思想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陳贇教授創辦,使用5d6d提供的免費論壇託管服務。
2007年11月08日 開展《甘陽劉小楓與中國思想的道路》的專題討論活動,在學術界引發較大反響。
2007年11月12日 中國思想論壇同國學界論壇合併,新增國學學術欄目。
2007年11月22日 啟用zhongguosixiang.com獨立域名。
2008年07月07日 論壇脫離5d6d,使用虛擬主機
2008年07月 成立《中國思想》叢書與輯刊編委會,發布《中國思想叢書與輯刊總序》
2009年02月02日 論壇被開放目錄專案(Open Directory Project )收錄於社會-哲學分類下。
2009年02月08日 網站購置獨立網站伺服器,訪問速度得到很大提升。

四、出版刊物情況

1、中國思想叢書與輯刊總序

近世以來,中國之政治、文教及生活方式鹹遭巨變,尤因與現代西方的遭遇,終釀成“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中國與西方的相遇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緣政治事件,或兩種不同文明的較量與交流,更是對此前所層疊累積的各種問題的觸動與激發,甚至重新賦形;實際上,這一相遇也賦予了中國問題以特別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國問題”不再僅僅關乎中國的存在,也關乎人類與世界的未來。
經過一百多年的奮鬥,在今天,中國的復興已是舉世矚目。然而在走出歷史低谷的同時,中國未來的道路仍面臨著種種的不確定性。雖然我們能夠感覺到,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開闢解決中國問題的道路,但這條道路從何而來,如何展開,又將通往何方呢?中國思想的引導意義,也由此顯現出來。這裡所說的中國思想,是那種在具體的歷史時勢中,基於中國問題的自覺,對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美好生活方式的探求。只有在給出這種美好生活方式之時,中國才是作為偉大文明母體意義上的中國。因而,從一個主權性民族-國家進升到一個在文化上對世界有所承擔的文明形態,乃是數千年中國思想的啟示,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理想方向。
但美好生活方式不是歷史現成給定,或憑空設計的,而是思想者對集體實踐經驗的整理、提煉和升華的結果。二十世紀中國的集體經驗是中國思想的組成部分,也是今日運思的基礎。但每一個時代的思想也總有其限制,以西方(包括源自西方的社會理想)為圭臬的思路,一度主導了現代中國的集體實踐,以至於後者經常被理解為某種普遍主義話語的特殊展現,並由此衍生出思想上的種種顛倒與錯亂。近二十年來,由於西方世界自身的變化,特別是對現代性的反思與古典學的興起,中國的西方想像經歷了又一次轉換,與此同時,中國文化的意義也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承認。中國思想傳統的重新理解,百年共和經驗的梳理激活,中國革命遺產的反省總結……這些正在不同層面展開的工作,使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的自我理解得以可能。
應當指出,未來形態的中國思想雖然以百年中國集體實踐為其直接土壤,但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以禮樂為核心、歷數千載演進而不廢的中國思想傳統,仍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我們追尋美好生活的基本視域。以千載觀百年,則中國的現代並不是中國古典文明之外的另一個文明;以百年看千載,則未來千載之根苗,又莫不始於百年之當下。因此,在新世紀之始,一方面要以百年接續過去之千載,另一方面,也要以百年開啟未來之千載。文化上的繼往開來,要求重建經史在中國思想中的位置。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生活與倫理政治智慧是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歷史文化自覺中獲得的,而這一自覺又仰賴經史傳統的引導。
深入百年道路之中,放眼千載歷史之外,又不能不提出中國思想的歸正問題。張載、二程、朱熹等以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中華文明由佛歸儒的轉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陳寅恪曾以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提出現代中國思想的歸正問題;六十多年後的今天,雖然我們不必同意“新宋學”的表述,但思想的歸正問題,仍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這是對現代中國思想的歸正之路,也是對千載中國經驗的承接,它也必將與中華文明的新紀元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重提中國思想的歸正大業時,必須要注意,並沒有一個現成的、封閉的、直接可以取用的中國思想,思想總是在特定歷史情勢下展開的,在學習中不斷變易、生成的。就學習過程而言,王國維所說的“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依然是不刊之論。此外,中國思想的歸正,包含著對世界秩序的重新籌劃,為人類生活提供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可能方式;還意味著,讓每一種文明、每一種思想、每一條道路各歸其正,同時又努力在不同的文明、思想與道路之間尋求會通,以彰顯在人類生活深處的共通大道,並據以籌劃世界歷史的未來可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既是中國思想的歸正之路,也是人類文明的致中之途。
而這也正是“中國思想”叢書和輯刊的追求所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以此與所有中國思想的探求者共勉!

2、“中國思想”叢書與輯刊簡介

“中國思想”叢書是由中國思想編輯委員會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有關中國研究的叢書。叢書旨在推進對中國問題、中國道路與中國思想的研究。叢書鼓勵著作的思想性與問題性,但同時也強調學術性;重視學科的學術規範,更希望能在對所屬學科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注重學科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將學科內部的專業問題公共化,從而促成相互啟發、通力協作的思想平台。
中國思想叢書分為三個系列:研究著作、舊籍新刊與翻譯作品。凡有中國問題和中國道路意識,並對中、西思想與文明有深度思考的著作,不論主題、學科、專業、進路、立場如何,均在叢書覆蓋範圍。
叢書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主,面向海內外徵集優秀的學術專著要求來稿高於博士論文水平質量上乘的博士論文也為叢書所歡迎。

3、中國思想編輯委員會名單

【以姓氏拼音為序】
曹峰(清華大學哲學系)
陳壁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陳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崇明(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
丁四新(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方旭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
乾春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
龔雋(中山大學哲學系)
貢華南(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郭美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
海裔(北京大學法學院)
韓潮(同濟大學哲學系)
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侯旭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柯小剛(同濟大學哲學系)
李放春(加州大學歷史系)
李若暉(復旦大學哲學系)
李四龍(北京大學哲學系)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林丹(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林國榮(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
凌斌(北京大學法學院)
劉梁劍(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劉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劉鐵芳(湖南師大)
柳春蕊(北京大學中文系)
羅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馬學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彭國翔(清華大學哲學系)
宋繼傑(清華大學哲學系)
田力為(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系)
王恆(南京大學哲學系)
吳國武(北京大學中文系)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
肖自強(中國新聞周刊)
謝茂松(香港中文大學)
徐曉宏(耶魯大學)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系)
俞志慧(紹興文理學院)
郁振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張豐乾(中山大學哲學系)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
張敏(哈佛大學)
張志強(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趙璕(香港大學)
朱承(上海大學哲學系)
朱剛(中山大學哲學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