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塌樓

中國式塌樓

中國式塌樓是指中國各地的樓房垮塌事件,其中大多數倒塌樓房均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舊居民樓。早前“中國建築壽命不過三十年”的論斷,似乎正在被印證。

背景

2015年6月貴州遵義兩棟居民樓發生垮塌。算上這兩起事件,一月之內在中國已至少發生5起居民樓垮塌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其中大多數倒塌樓房均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舊居民樓。

歷史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後第一輪建設高潮,城市建設猛然提速,為解決長期積累的住房短缺,各地以單位自籌或集資等形式,集中修建了一大批“快餐式”的住宅樓,後來大多以“房改房”的面目存續至今。

特徵

1.大多為6層左右的高密度住宅;

2.大多採用磚混結構;

3.大量採用預製樓板;

4.各部位能省就省,包括儘量減薄牆體等等;

5.戶型設計侷促,多為50平米左右無廳小套型,房間狹小、陽台開敞、廚衛設施落後、裝修簡單(室內水泥地)、很多無採暖無煤氣。

原因

樓房質量差

圖為遵義坍塌現場,救援人員在現場找到首名遇難者遺體圖為遵義坍塌現場,救援人員在現場找到首名遇難者遺體

首先,磚混結構整體性差,不利於抗震,也不利於抵禦沉降變形,再加上毫無整體性可言的預製板樓面,幾乎集不利於大成。這種樓越高越危險。為了儘可能裝進更多房子,大多選擇6層左右,這是人腿爬樓梯的極限,也是此類磚混建築一般所允許的高度極限。

而傳統上,為達到保溫和堅固,北方地區磚砌外牆厚度為925px以上(一磚半牆),而當時為了節約造價,不少新樓減配至24外牆(一磚牆),導致後來大量老房不保溫。在內牆上有的減為18、12(半磚),甚至6公分立磚作為隔牆(當時還沒有輕體牆)。這些體格纖細、整體性不強、但卻自重很大的磚牆,全都是致命隱患。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的建築市場非常混亂。由於建築業務劇增,市場沒有足夠的合格施工隊,絕大部分由農民扔下鋤頭就上崗,指揮施工的就是包工頭,導致很多砌築質量非常之差,水泥砂漿的配比和凝固養護也常常有問題,這都直接使承重結構的理論性能大大打折。當時也已經流行起了偷工減料,本來設計的安全儲備就不富餘,包工頭們再在水泥、鋼筋上動動手腳,結果不堪想像。

裝修改造

由於戶型設計的低標準和不合理,引發人們在生活改善以後普遍重新裝修,而且必須傷筋動骨才能達到提升效果——封陽台、開牆鑿洞、打通房間、地面鋪瓷磚等等,均為此類老房裝修的常規項目;並且普遍多次經歷了加裝暖氣、煤氣電視電話等改造。這些裝修改造消弱了結構承重,增加了樓體負荷,都是磚混結構的大忌,也加速了其成為危房的周期。

監管缺失

中國從1996年才開始全面推行監理制度,而在90年代初,已經普遍爆出了施工領域的種種亂象,各種規範和監管體系全都處於滯後被動的狀態。可以說,抗震、消防、節能、日照、綠化等等一系列強制規範,就是汲取著那一撥建築的教訓慢慢完善的,但是,“那一撥”已成定局。

面對這些問題,當時在政府層面也並不重視,當時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速度和政績方面,大幹快上蓋房子,大刀闊斧推房改,而對這些幾十年後才會找麻煩的質量問題,其實沒放在心上。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少數有錢的單位,比如菸草、電力、石化等,以及少數“重要”的單位,比如政府機關宿舍等,它們的住宅樓非但不會省儉,還會刻意加大保險係數,雖然同為磚混樓,但這一部分住宅規避了大部分隱患,後期也經受住了種種考驗,在近年爆出質量事故的名單上沒有它們。

反思

在2014年奉化倒樓事故發生一周后,住建部通過其官網稱,決定在全國組織開展老樓危樓安全排查工作。從目前看,這樣的補救措施並未產生太大效果。前幾次樓房垮塌事故,當地在通報事故原因時,都提到了“當地連日降雨的影響”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但不論怎樣,這都不該是居民樓倒塌的藉口。

在中國,業主不顧安全隱患肆意加蓋樓層的現象在當地很普遍,這給樓房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針對這些“人為因素”,如果有關部門能吸取之前的教訓,及時採取措施對全市樓房進行排查,把各種隱患杜絕得更徹底些,把各種漏洞堵得更及時些,把各種工作做得更細緻些,恐怕今天的這場悲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專家建議

2012年,在香港就曾推行強制驗樓計畫,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業主與政府的責任:政府監督不能缺位,業主作為樓宇的產權人也要對建築負起保養、維修之責。

專家建議,施行強制驗樓刻不容緩,各地政府宜早日推出適合本地情況的“強制驗樓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