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設計院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管的中央直屬企業,其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在建築設計行業排名第一,是我國建築設計行業的排頭兵,是推動我國建設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CAG)是2000年4月由原建設部四家直屬的建設部設計院、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和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組建的大型骨幹科技型中央企業,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中央直屬設計公司,改革開放後是第一批進入國際建築市場並較早獲得對外經營權的設計企業之一,註冊資金為18143萬元,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2000年11月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概況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CAG)是2000年4月由原建設部四家直屬的建設部設計院、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組建的大型骨幹科技型中央企業,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中央直屬設計公司,改革開放後是第一批進入國際建築市場並較早獲得對外經營權的設計企業之一,註冊資金為18143萬元,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2000年11月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院集團現有員工4000餘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人,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90餘人;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240餘人,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210餘人,註冊城市規劃師40餘人,註冊造價師30餘人,註冊諮詢師50餘人,註冊監理師50餘人,註冊設備工程師180餘人,註冊電氣工程師80餘人,其他註冊人員10餘人;高級設計、研究人員1100餘人,中級技術人員900餘人。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管的中央直屬企業,其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在建築設計行業排名第一,是我國建築設計行業的排頭兵,是推動我國建設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主要業務

範圍涵蓋前期諮詢、規劃、設計、工程管理、工程監理、工程總承包、專業承包、環評和節能評價等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全過程。包括建築工程設計與諮詢、城市與小城鎮規劃、市政工程綜合設計、城市燃氣與工業煤氣、污水與垃圾處理、道路橋樑設計、建築智慧型化及系統工程設計、建築標準設計、景觀藝術設計、工程監理、工程總承包、居住工程、建築標準、科技信息技術、建築歷史、建築經濟等業務及其相應科研工作。基本形成了建築設計、城市建設規劃、城市市政、建築標準、建設信息、工程諮詢、室內裝飾、園林綠化、住宅研發等一體化的集團化產業構架。

55年來先後設計完成了北京火車站、中國美術館、北京圖書館、北京國際飯店、深圳體育館、外交部大樓、北京萬泉新新家園、湖州東白魚潭小區、北京煤氣廠擴建工程、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主體育場、西直門交通樞紐、首都博物館、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故宮保護、長城保護、敦煌莫高窟、引灤入津、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和長江三峽庫區環境保護等國家重點工程。1986年至2006年獲設計獎461項,其中國際獎8項、國家級獎68項、省部級獎324項。

組織機構

院本部職能部門:辦公室、財務部、人力資源部、投資與資產管理部、技術質量管理部、科研管理部、海外事業部、黨群工作部、行政管理部、審計委員會、院刊編輯部、離退休職工管理辦公室、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1個建築設計工程項目管理中心;

5個專業設計院:建築專業設計研究院、結構專業設計研究院、機電專業設計研究院、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

3個名人工作室:崔愷建築設計工作室、李興鋼建築設計工作室、陳一峰建築設計工作室;

7個研究所: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所、建設部建設科技信息研究所(亞太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建築與房地產經濟研究所、城市地下建築設計研究所、建築智慧型化設計研究所、建築防水與工程材料研究所;

院現擁有17家一級公司(企業);院還設有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燃氣用具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部城市煤氣技術發展中心、建設部給水排水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推廣辦公室。

大事記

1952年 本院前身中央直屬設計公司成立
1953年 本院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設計院,即中央設計院
1954年 從上海等地選調的約200多名技術幹部到本院工作,年末本院職工總數達1015人
1955年 本院更名為建築工程部北京工業建築設計院
1957年 本院設計的長安街第一棟現代化功能建築中央電報大樓竣工
1958年 院設定為五個設計室分別承擔工業建築、民用建築、援外建築、國防工程、建築標準等項設計工作
1959年 本院設計的北京站,全國農業展覽館,洛陽拖拉機廠等大型項目相繼竣工
1960年 院成立家具設計機構,開始了對室內裝修,家具設計與製作和經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964年 有本院專家負責,百餘名技術人員參加編輯的《建築設計資料集》第1集出版,全書共3集,發行20多萬套
1966年 河北邢台發生地震,本院組織設計人員赴災區幫助人民重建家園
1967年 本院設計的大型援外工程幾內亞大會堂竣工,在國際上獲良好評價
1968年 軍代表、工宣隊進駐本院,院實行軍事管制
1969年 奉上級指示,本院遷至河南新鄉,時職工總數958人
1970年 本院被撤消,908名職工被分配至其它單位和山西、湖南、河南等地
1971年 由11家單位重組後的新機構正式成立,定名為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
1973年 正式成立建築設計研究院
1974年 本院設計的大型援外工程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大廈落成
1975年 正式成立標準設計研究所
1976年 唐山地震,本院領導率專家組赴唐山參與新唐山規劃設計
1978年 本院招收第一批建築設計、結構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0年 華森建築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83年 中國建築技術發展中心正式成立;設計院定名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建築設計院
1984年 本院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
1985年 本院接手也中公司的經營管理
1987年 本院設計的大型項目北京圖書館落成
1988年 設計院更名為建設部建築設計院;本院歷史所參與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 園林 城市規劃》卷出版
1991年 時任上海市長朱鎔基來院考察複式住宅
1993年 本院被評為“中國勘察設計綜合實力百強單位”
1994年 中國建築技術發展研究中心更名為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始組建
1995年 本院同日本合作的新JICA項目“中國住宅新技術研究和培訓中心”正式啟動
1996年 本院所屬北京筑邦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 由本院華森公司和中國建築學會,建設部勘察設計司共同舉辦的“住宅建築設計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1999年 遵照黨中央指示開展“三講”黨性黨風教育
2000年 建設部決定撤併建設部建築設計院、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組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2001年 舉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本院主辦的“國際建協中心聯盟2001年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2年 隆重紀念建院50周年

榮譽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和國誕生後的第一個中央直屬設計單位。1952年始建,50多年碩果纍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和部委級科技獎勵105項,建築設計作品6000多項,遍布全國及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工業設計院之一,在共和國建設和成長時期,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先後參與了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中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設計工作。參加了“大三線”重大工程的設計和建設。參與了唐山大地震震後恢復重建。參加並完成了眾多援助其他開發中國家的重點工程設計項目。為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國防建設和援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為我國建築行業科技攻關的骨幹力量,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先後主持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計畫中在建設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為我國建築設計、住宅研究、村鎮建設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作為我國建築設計行業的龍頭企業,50多年來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曾先後設計完成了北京火車站、北京展覽館、中國美術館、國家圖書館、北京西直門大型交通樞紐、首都博物館等一大批經典之作。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還綜合運用各種科技手段,設計完成了我國第一個超大跨度空間網架結構建築、第一個325米超高度鋼結構大氣污染監測塔、第一個我國自己投資自行設計的五星級現代化酒店,以及代表當今世界第一流技術水平的2008北京奧運主場館。創下了無數個國內第一,填補了若干個國內空白。
幾代科技人開拓進取,銳意創新
這是一個伴隨共和國建設發展而不斷成長壯大的企業,也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的企業。
50多年來,被讚譽為中國建築設計百科全書的經典長卷《建築設計資料集》誕生於此;
重視功能,講究質量,求實嚴謹的職業操守和企業文化,歷經多年,沉澱於此;
林樂義、戴念慈、陳登鰲、傅熹年、李猷嘉、吳學敏、龔德順、李娥飛、崔愷、趙冠謙等一批建築界的棟樑之才治學務專,成就於此。

貢獻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幾代科技工作者始終站在共和國建設科技發展的最前列,一步一個腳印,引領著行業科技發展,推動著行業技術進步。 如今,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已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的國有大型科技企業。從業人員近40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級設計大師6名,享受國家政府津貼的高級專家93名,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研究設計人員1064名,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85.8%以上。院轄中國市政華北設計院、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深圳華森建築設計諮詢公司、城市建設研究院、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等18家直屬單位,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重慶等國內各主要城市。院內設有3個經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經國家建設部批准設立的行業研究中心和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設立的國家重點科研基地,在住宅研究、村鎮建設研究、城市建設研究、建築歷史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多個研究領域均處在國內領先水平,成為行業認同的技術集散地和信息輻射源。
為我國城市建築可持續發展構建科技平台
設在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擔負著我國住宅領域基礎性研究與科技攻關的重任。一批經驗豐富、長期從事住宅研究的科技人員,早在“六五”時期就開展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與質量研究”等一系列住宅研究課題,為我國住宅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隨後,他們承擔並完成了“中國城市小康住宅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科技開發項目等一批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先後推廣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住宅建築配套技術”、“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等一大批成套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還設有“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燃氣用具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部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建設部城市煤氣技術發展中心”、“建設部給水排水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和行業研究中心。先後主持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小城鎮科技發展重大項目”中的重點攻關任務、“大城市公共運輸系統和輕軌交通方式研究”項目以及“污水淨化和資源化技術研究”等一批國家攻關項目。承接並完成了幾百項城市建設、小城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規劃設計任務。已在相關研究領域中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是國內唯一接受建設部委託的國家建築標準設計歸口管理單位,也是建設部指定的村鎮建設規範標準的技術歸口單位。有一批被尊稱為“老標準”的科技人員,把一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事業中。他們潛心研究,編制出《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民用建築設計通則》等一大批國內領先、部分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標準。為國家的工業建築、住宅建築、公共建築、村鎮建設以及城市建設等方面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還是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重點科研基地”。擁有一支不畏艱苦,甘於奉獻,默默耕耘在建築歷史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研究隊伍。曾先後完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等巨著,完成了故宮、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等多處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以及《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牛河梁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等眾多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規劃。2005年後又陸續啟動了《國家重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綱要》的研究編制工作。《綱要》涉及包括漢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以及長城、大運河周口店等100處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遺產。
追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科技發展的足跡,我們感慨萬千。50多年走過的光輝歷程,載著驕人的業績,一路撒滿輝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為此感到驕傲;也為共和國建設科技發展的偉大業績感到自豪。
今天,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站在新的起點上,迎接新的挑戰。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這個經過多年精心打造的建築設計“航空母艦”,正在駛向美好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