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德詩牆

中國常德詩牆

常德詩牆一瞥常德古名武陵,建城兩千餘年,素稱文物之鄉。近年來,國家投資一億零八百萬元,以2.92公里長的防洪牆為載體,修建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牆,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

簡介

常德古名武陵,建城兩千餘年,素稱文物之鄉。近年來,國家投資一億零八百萬元,以2.92公里長的防洪牆為載體,修建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牆,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
中國常德詩牆位於常德市沅水防洪牆外側,是“三山三水”之沅江風光帶的主體景觀,占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
中國常德詩牆,薈萃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曾獲基尼斯總部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並被前國務院總理朱容基稱讚為“一大創造”。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它“全國詩教先進單位”稱號。
全長6華里,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六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267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台在內的948名書法家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牆。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畫。各大篇章牆名和篇名,分別由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沈鵬、啟功、顏家龍、孫其峰、王學仲和蕭嫻、張仃、臧克家、方毅、陳天然等題寫,曹禺、舒同、吳作人生前也分別作了“武陵風流”、“風景這邊獨好”等題簽。 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絕詩書畫”、“亘古展開的藝術長卷”、“明邦首創”、“中華一絕”;台灣著名學者余 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
武陵閣高矗七層,為四閣中最大一閣,內設詩牆博物館
春申閣是詩牆第二大閣,為紀念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而修築。
以朗州司馬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倒碧霄”而命名的排雲閣。
為紀念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宋教仁(常德桃源人,號桃源漁父)而修建的漁父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