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整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我國56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不斷吸收周邊少數民族音樂的精粹。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內容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整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我國56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不斷吸收周邊少數民族音樂的精粹。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

我國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品種紛繁的音樂體裁。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的音樂從表演形式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民間戲曲音樂。

民間歌曲,是各少數民族用以表達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的藝術形式。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被稱譽為歌海、音樂之鄉。歌聲伴隨著他們的勞動生產、社交、娛樂等活動。他們在放牧、從事農業生產時唱歌,婚禮或喪葬時唱歌,談情說愛,思念故土時也唱歌。許多民族都有歌唱節日,如壯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兒會、苗族的龍船節及繞三靈、侗族的採桑節對歌、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族的溫泉水邊賽歌節、瑤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節等。情歌在少數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邊、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房屋) ,都蕩漾著優美動聽的歌聲。

在各少數民族中都蘊藏著一定數量的民間樂器和樂曲。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形制的樂器達五百餘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其表現性能豐富多樣。各民族的民間樂曲均含有獨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樂、拉奏樂、彈撥樂、鑼鼓樂以及絲竹樂、吹打樂、弦索樂等。少數民族的樂種也頗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納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經音樂、納西族的白沙細月、景頗族的文邦木寬等,還有苗、壯、彝、侗、瑤等民族的蘆笙樂和銅鼓樂也有著獨特的風格。

民間歌舞是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的藝術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樂、踏歌三種類型。一為鼓舞,是採用擊樂伴奏,合節起舞。主要是以鼓為伴奏樂器,用特有的節奏和音色變化,配合舞姿。如壯族的蜂鼓舞和扁擔舞、佤族的木鼓舞、朝鮮族的長鼓舞,苗、瑤、彝、水、黎等民族的銅鼓舞等。二為跳樂,是一種完全用樂器伴奏的舞蹈,如哈薩克族的黑走馬擺舞和天鵝舞、錫伯族的貝倫舞、西南各少數民族的蘆笙舞、葫蘆笙舞、月琴舞、三弦舞等。三為踏歌,即在歌聲和樂聲中踏著舞步歡跳,是載歌載舞,或歌舞相間,以歌伴舞的形式。蒙古族的安代、維吾爾族的來派爾及賽乃姆、壯族的採茶舞、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彝族的甲蘇、白族的大本曲、侗族的琵琶歌、壯族的末倫等。

民間戲曲音樂是少數民族的一種綜合了民歌、歌舞、器樂及說唱的藝術形式。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劇種曲種如藏劇、白劇、壯劇、漫瀚劇(蒙古劇) 、侗劇彝劇苗劇、布依劇、毛難劇、傣劇、唱劇(朝鮮族) 、新城戲(滿族)等。

如此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的歌種、樂種、劇種,構成了我國少數民族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音樂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我們深信,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少數民族音樂還會不斷創造發展,源源流長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必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更加發揚光大。

配圖

所屬分類

音樂
音樂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