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簡稱地大,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套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列入“111計畫”和“卓越計畫”。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重要成員,被譽為“中國地球科學的最高學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作為是世界地球科學和資源環境領域重要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地大在國際地質學界日益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和滿足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環境的需求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學校簡介——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

◎一所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

◎一所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

◎一所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

◎一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人事部授權可自行審批增列博士生導師、自行審定教授任職資格的大學。

◎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知名大學,京漢兩地辦學,大學總部設在武漢,武漢校區坐落於美麗的東湖之濱,毗鄰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中國光谷”,交通便利,環境幽雅。

◎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各類實驗室63個,其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3個,9個基礎課實驗室通過了省教委組織的基礎課合格實驗室評估。

◎現有65個碩士學科點、31個博士學科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

◎現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

◎建校以來,先後有60餘位院士在校工作、任教。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名,外聘院士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6個、特聘教授5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0名,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名。

◎五十年來,學校共培養了8萬餘名畢業生,其中有23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溫家寶等一批黨和國家的高級管理人才。

【學校環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東湖風景區,毗鄰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中國光谷”。學校占地面積1964.7畝(130.9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是一座集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學城。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學術交流中心、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游泳池、學生公寓及其它配套服務設施,為你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是廣大學子學習深造的理想選擇。

【學校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技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現設有22個院系,67個本科專業及專業方向,65個碩士點,31個博士點,11個工程碩士學科領域,3個博士後流動站;學校具有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學校是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

建校以來,先後有60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校任教,現有教職員工3816人,其中教授398人,副教授86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2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9人,博士生導師14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50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6個,特聘教授5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各類學生近3萬人,其中全日制本、專科生2萬餘人、研究生3000多人、留學生49人。

【學校校風】

學校始終堅持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不斷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遵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辦出特色,辦出風格”的培養要求,堅持“艱苦奮鬥、團結活潑、嚴格謙遜、求實進取”的辦學方針,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愛國心和責任感強、計算機和外語能力強、基礎理論強、管理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強”的“五強人才”育人模式。五十年來,培養出了8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業務骨幹,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3名畢業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少人已成為各級單位的領導,有的還在黨和政府部門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如現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8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平均達到96%以上,200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先進單位。學校招生工作始終堅持“依法治招、依法行政”的宗旨,嚴格管理,成績顯著。2002年學校招生辦公室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招生先進集體。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在第四、五、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三獲“校長杯”,並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取得66塊金牌、35塊銀牌、42塊銅牌的好成績;培養出了以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茨洛、中國超級模特彭麗霞等為代表的體育和文藝明星,他們為國家及學校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科學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擁有2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11個省部級開放實驗室等一大批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九十年代以來,學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000多項,其中有50多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或國家發明專利;尤其是趙鵬大院士於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我校作為唯一的高校參加了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的國家級高科技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科學研究。以吳信才教授為首的科研團隊研發的地理信息系統平台MAPGIS連續六年被評為國產GIS基礎軟體第一名,2002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學校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擴展生存空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協調、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交流】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保持基礎學科優勢的同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加強產、學、研相結合,鞏固和發展了與許多著名大中型企業的合作關係。學校堅持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辦學思想,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現與30多個國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資料交換的關係,並每年選派在校生前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礦業學院、聖彼得堡化學藥學院、加拿大的約克大學、北大西洋學院留學,邀請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

加快建設,奔向未來。在新世紀裡,地大人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學風格,把中國地質大學建設成為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型、國際型、開放型高水平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