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小名著

中國四小名著

中國四小名著是指四部著名小說的統稱。中國的四小名著是《封神演義》、《儒林外史》、《三俠五義》《聊齋志異》。

封神演義

許仲琳《封神演義》 許仲琳《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中國神魔小說,為明代陳仲琳(一說是許仲琳)所作,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白話文》,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崑崙八仙東遊記》,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動、鮮明的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全書內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其內容依託商滅周興的歷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周武王姬發封列國諸侯結束。其中的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訪賢、三搶封神榜、眾仙斗陣鬥法等情節,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風火輪、火尖槍……

日本江戶時代書已出現翻譯全本,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有介紹。另外,《封神演義》使道教令人熟知。它一方面通過設炮烙、造蠆盆、剖孕婦、敲骨髓等情節,描寫紂王的殘暴不仁,從而揭示了反商鬥爭的基礎。歷史上的商、周是兩個部族,沒有明確的君臣關係,作者把武王伐紂處理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滅獨夫”之舉,姜子牙則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張,號召諸侯“弔民伐罪”,突出了雙方的正義與非正義性質。哪吒剔骨還肉、黃飛虎反商歸周等情節也進一步強調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這些描寫顯然是與封建倫理規定的君臣、父子關係相背離的,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書中對紂王沉湎酒色久不設朝,以及任意誅殺大臣等描寫,與明代後期朝政腐敗的一些事實有相合之處,而它表現出來的那些新觀念也顯然與當時出現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另一方面,書中又充滿著“成湯氣數已盡,周室當興”的天命觀,每個參加商周之爭的人不過是“完天地之劫數,成氣運之遷移”,陣亡後也無一例外地“一道靈魂進封神台去了”,這就模糊了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籠罩著濃重的宿命觀念和神秘色彩。此外,作者還一再宣揚“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觀點和“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由自可,最毒婦人心”的“女禍”思想,也大大削弱了它的思想意義。

它以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博採民間傳說,發揮神話傳說善於想像誇張的特長,賦予各類人物以奇特的形貌,以至楊任剜目後可在手掌內生出神奇的眼睛,雷震子脅下長有可以飛翔的肉翅,哪吒則能化為三頭八臂。仙術道法也神奇莫測,如土行孫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陸壓的躬身殺人之術等,都給讀者以較深印象,小說在人物描繪上有一定成就,如妲己的陰險殘忍,楊戩的機謀果敢,聞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惡意挑撥等等,都寫出了一定的性格。有些情節也相當曲折生動,如“哪吒鬧海”一節,由七歲哪吒在河邊的嬉戲玩耍,生髮出一段意想不到的爭鬥,敘來層次分明,高潮迭起,同時也表現出哪吒由天真頑皮到勇武狠斗的性格發展過程。此外如黃飛虎反出朝歌、廣成子三謁碧游宮等,也有複雜細緻的描寫。

此書雖有上述特色,但總的說來,《封神演義》在藝術描寫上偏於敘事而忽略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因而多數人物性格並不鮮明,鋪敘故事則有重複雷同之處,尤其是數次設陣破陣,更有千篇一律之感,情節發展也有不夠嚴謹的地方。據傳作者創作此書有“欲與《西遊記》、《水滸傳》鼎立而三”之意,實則略遜一籌。但明清以來,它在民間仍得到廣泛的流傳。

此書有明刻本,100回,國內已無存。清初有周之標序本、褚人獲序本及四雪草堂本刊行,也均為100回。近年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標點通行本。

【‘道人’迷霧】

究竟是先有西方教還是先有佛教,一直以來爭論不斷,在這裡給個提示,權當拋磚引玉吧!!!

在中國古代,有些書籍也稱‘和尚’為‘道人’的。

【作者疑論】

《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歷來眾說紛紜,

其一為許仲琳撰。

據現存的明代舒載陽刻本《封神演義》卷二題署“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此書明本唯日本內閣文庫藏一部,僅卷二有題署。卷首有邗江李雲翔撰寫序文,序中云:余友舒沖甫自楚中重資購有鍾伯敬先生批閱《封神》一冊,尚未竟其業,乃托余終其事。余不愧續貂,刪其荒謬,去其鄙俚,而於每回之後,或正詞,或反說,或以嘲謔之語以寫其忠貞俠烈之品,奸邪頑頓之態,於世道人心不無喚醒耳。

由此可知,此書原本為許仲琳撰寫,後經李雲翔加以增刪刻印。許仲琳是南直隸應天府人,始末不詳。

其二為陸西星撰。

據清·無名氏《傳奇匯考》卷七“《順天時》傳奇解題”云:《封神傳》傳系元時道長陸長庚所作,未知的否?張政烺在《〈封神演義〉漫談》一文中,據此認為陸西星是《封神演義》作者,“元時”乃“明時”之誤。陸長庚名西星,是明代揚州府興化縣人,生於十六世紀後期,《陸仲遠詞稿序》說西星“以諸生讎學使賈禍”,有一定的造反精神。因“九試不遇,遂棄儒服為黃冠”。

明施有為萬曆中選《明廣陵詩》卷二十二收陸西星二十四首,有“出世已無家”之語。張政烺還考證陸西星出家後是呂岩(洞賓)道派人,所以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陸壓道人,影射呂祖。

其三為王世貞撰。

蔣瑞藻在《小說枝談》中云:俗傳王弇州作《金瓶梅》,為朝廷所知,令進呈御覽。弇州懼,一夜而成《封神演義》,以此代彼,因之頭白。

蔣瑞藻注云引自“缺名筆記”。此說荒謬,不足為信。

其四為明代某士人所撰。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封神傳”中云:昔有士人罄家所有,嫁其長女者,次女有怨色,士人慰之曰:“無憂貧也”。.. 演為《封神演義》,以稿授女,後其婿梓行之,竟大獲利云云。

梁章鉅在《浪跡續談》卷六“封神傳”中仍談此事,並雲這“士人”是“前明一名宿”。

以上四說中前兩說影響較大,但一般刊印《封神演義》還是署名為明人許仲琳。關於陸西星之說也值得重視和研究,張政烺、孫楷第先生對此說有精闢論述,朱一玄先生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中也對此說頗為重視。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也稱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全書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敬梓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大約在1750年前後,作者50歲時成書,先後用盡了吳敬梓的20年。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刊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映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他那準確、生動、簡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制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

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作者石玉昆,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經典之作。“三俠”是指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二人為一俠;“五義”是指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鑽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這五鼠弟兄。

小說把俠客義士的除暴安良行為,與保護官府大臣、為國立功結合起來,南俠、五鼠均被授皇家護衛,表現了宣揚忠義和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敘寫宋朝包拯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俠客義士幫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曲折地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其中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表現了人民民眾的鬥爭精神。書中穿插了大量俠客活動,既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行為,也表現出他們為國為民的本質。它的出現,表明近代傳統的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的完全合流。小說的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前60回,涉及北宋仁宗年間,河南陳州旱情嚴重,包拯奉皇命到陳州放糧賑災。陳州惡霸龐煜仗著自己是皇親國舅,竟派人刺殺包大人。南俠展昭等人暗中保護、幫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鍘國舅,除暴安良。隨後,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宮冤案“狸貓換太子”之事,使仁宗與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團聚。主要寫包公斷各種奇案冤獄以及鋤龐昱、葛登雲和為李太后伸冤等故事,其中穿插南俠封“御貓”,五鼠鬧東京並歸服朝廷和授職事。後60回,以顏查散為中心,寫他在白玉堂等眾俠客義士協助下,剪除襄陽王趙爵等誅強鋤暴的故事。俠客義士們和清官結盟,與邪惡勢力對立,仗義除暴,為民申冤,反映了底層人民民眾的思想和願望。小說明顯地表達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要求和對是非善惡的態度,具有一定的意義和認識價值。如小說揭露和抨擊了太師龐吉恃寵結黨營私,誣陷忠良;龐昱荼毒百姓,搶掠民間婦女;苗秀父子魚肉鄉里,重利盤剝;葛登雲、馬剛肆虐逞凶,為害地方等。同時,對嫌貧愛富的柳洪、雪中送炭的劉洪義、嫁禍於人的馮君衡等,褒貶態度亦極鮮明。《三俠五義》繪聲狀物,保留了宋元以來說話藝術的明快、生動、口語化的特點,刻畫人物、描寫環境,能與情節的發展密切結合。特別是對俠客義士的描繪,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於世俗生活氣息。魯迅說此書“而獨於寫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中國小說史略》)。

《三俠五義》 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作品,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稱得上是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類武俠題材文學作品的高潮。《三俠五義》有關武功技擊(如點穴、暗器、劍訣、刀法、輕功提縱術等)、江湖勾當(如悶香、百寶囊、千里火、夜行衣靠、人皮面具等)以及機關埋伏(如八卦連環堡)種種名目之演述,均對以後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有決定性之影響。此後武俠公案、短打評書盛極一時,例如《五女七貞》、《永慶昇平》,民國《三俠劍》、《雍正劍俠圖》等紛紛問世,清末民初亦有大量知識分子投身武俠小說創作,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王度廬的《臥虎藏龍》,還珠樓主的《蜀山奇俠傳》,一直到港台等地的金庸的《神鵰英雄傳》、古龍的《楚留香傳奇》、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等武俠小說都在它的影響之下。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中國四小名著 中國四小名著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和孤憤。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

《聊齋志異》,清朝蒲松齡編著的短篇文言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歷時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齋”是他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在文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人獸,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的中國的社會面貌。青年作家賈飛曾評價,現當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是蒲松齡用剩下來的,其《聊齋志異》堪稱這些小說類作者的鼻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