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

中國古代詩歌,一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廣義的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包括各種中國古代的韻文如賦、詞、曲等,狹義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歷史演變

早期的詩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在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後期發展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

各體裁簡介

詩經與楚辭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最早的兩部詩歌集,創作時期都在先秦,之後成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也有詩經體與楚辭體(騷體)的說法。
相比之下,詩經相對遵守形體規範,而楚辭則較少拘束,從手法上來說,詩經偏於情景交映、婉轉表達、比喻描寫等,而楚辭的想像力相對更加豐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發強烈的感情。《詩經》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樂的內容被分為風、雅、頌三種類型,其常見的創作手法又有賦、比、興三種。《楚辭》中的著名作者則有屈原宋玉
《詩經》的代表作是國風一類,而《楚辭》的代表作則是《離騷》,所以後世常用“風騷”指代所有的詩歌。
樂府詩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歷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樂府的特點是配樂,所以現在留存下來樂府詩其實都是原來的歌詞,其體例更多是根據樂曲的需要。較著名的樂府詩有《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以樂府曲名創作,如李白的《關山月》、王昌齡的《塞上曲》等。
但是隨著樂曲古譜的逐漸散失,古樂府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不過以歌配詞的做法仍然廣泛流傳,成為了之後的詞。由於樂府的影響力,後代也有將詞稱為樂府的情況,比如蘇軾的著名詞集就稱為《東坡樂府》。
古體詩
古體詩原指唐朝以前不配樂的詩,與近體詩相對,加上樂府詩三者成為狹義上的中國古詩中的三大類別。近體詩成形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喜歡使用古體創作,這些詩作也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與遵守格律的近體詩相區別。
近體詩
近體詩是南北朝時期出現、至唐朝而成熟的詩體,其特點是講究格律,即規範詩作包括字數、平仄、用韻、對仗的四方面因素。近體詩只允許五種類型,即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

詞的出現與樂府息息相關,隨著後者樂曲的逐漸散失,詞逐漸成為配樂的詩體的主流,取代了樂府。兩者間的區別首先是樂府遠早於詞;其次是樂府曲名、詞牌名的不同;再次則是早期很多詞牌的出現是為了配合原有的詩作,與樂府先有曲後有文字相反。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配樂而作,所以必須符合選定樂曲的格式、特點,作者並不能隨意更改、創作新的樂府或詞牌。

賦上承《楚辭》,最盛行於漢朝。它與詩、詞最大的區別是不講究簡練,也沒有字數、長短等的限制。賦詞藻華麗,描寫奢華,對於作者和讀者的文學修養要求極高,而且賦仍然非常講究用韻的細節,到唐朝甚至短暫出現過所謂的律賦。正是由於其強調格式形式,與駢文一樣,到了唐宋時期被古文運動所反對,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也有一部分賦吸取了散文的特點,被稱為文賦,雖然仍然有用韻、對仗等古賦、俳賦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對寬鬆,對於作者的限制較少。
駢文
駢文是另一種韻文的體裁,初期主要強調對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漢賦的特點,更開始注重用韻,體例越來越拘束,常常成為只有表面錦繡而無實質內容的作品。到了古文運動之後,逐漸失去影響力。

元曲是古代詩歌中最晚出現的形態,雖然其中仍然有用韻等成分,並且配樂,但是其中元雜劇的成就更加遠遠超過了散曲,實際上已經向敘述獨立的故事等實際作用發展,逐漸脫離了韻文的範疇。元曲對明清的小說和各流派的民間藝術、戲曲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語古詩在周邊國家的影響

漢詩,字面上的意思是漢語的詩歌。但這個概念主要是在漢語世界之外使用。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因為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自然也深受漢語詩歌的影響。隨著佛教禪宗在這些國家的流傳,漢詩成了禪宗文學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漢詩一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後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凌雲集 、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風行之盛被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後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的發展,譬如一休宗純的《狂雲集》中收錄了一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今日國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作等。為中國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
朝鮮
高麗朝時期,漢詩在高麗逐漸普及。高麗詩人如崔沖(985年—1068年)、李奎報(1169年—1241年,號白雲居士)、鄭道傳(?—1398年)等都有大量漢詩流傳下來。除此之外,高麗文人還把古老的朝鮮語民歌用漢字紀錄下來,形成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後人稱之為“別曲體”,又稱為“景幾體歌”,大體上採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鮮民謠《阿里郎》,或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古風片頭曲《呼喚》。
高麗朝中期開始,具有朝鮮語特點的時調得以發展,並在朝鮮王朝‎時期達到頂峰。時調是朝鮮的俚語民歌,但由於是漢詩詩人整理記錄,而且漢詩詩人創作了很多時調,時調在發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漢詩的因素。詩人申欽(1566年-1628年)在《放翁詩餘序》中說:中國的歌極具風雅,可載籍流傳,而我國所謂的歌卻只能用於賓筵娛樂,不能豐我載籍。
越南
越南作為中國的一個郡縣(交趾)時漢字即作為官方文字。中國五代十國時越南從南漢的治下獨立,但官方文告和科舉考試仍通用漢文,一般著作也以漢文撰寫。是以作為漢文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漢詩在越南也得到發展。陳朝末年,著名的漢詩作家有陳藝宗、胡季犛等人。後黎朝時,尤其是黎聖宗(名灝、思誠)時,漢詩達巔峰狀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