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關

中國十大名關

山海關山海關,又稱“榆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娘子關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概述

地大物博的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許許多多出名的關隘。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也有歷來交通衝要之地的。久而久之,形成了而今的中國十大名關

山海關

1、山海關: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東北15公里處,因位於山海之間而得名。這是東北與華北相接的咽喉要衝,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號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90年,遼寧省丹東市的虎山長城被發掘出來後,考古界認為虎山長城才應該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1961年,萬里長城—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關公1700年歷史的青龍偃月刀刀鋒向東,現存放在山海關城樓上,成為鎮關之寶。

武勝關

2、武勝關:武勝關位於河南省與湖北省交界的大別山脈的雞公山下,它與平靖關,妨里關合稱“義陽三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關中之關”的美譽。
武勝關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區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

武勝關武勝關
武勝關
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武勝關地處險□,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覆爭奪數十年。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今有京廣鐵路經此。

友誼關

3、友誼關:友誼關位於廣西憑樣市西南18公里處,原名鎮南關,附近是崇山峻岭,關藏山谷深處,為西南邊防的重鎮。

友誼關友誼關
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尤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嘉峪關

4、嘉峪關:嘉峪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端的重要關隘,它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古稱“天下雄關。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

嘉峪關嘉峪關
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
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也是"絲綢之路"重要關卡,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 ,嘉峪關

雁門關

5、雁門關: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縣城西北的雁門山腰,歷朝歷代都是拱衛京都,屏保中原的兵家重地。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

雁門關雁門關
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紫荊關

6、紫荊關:紫荊關位於河北省紫荊嶺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明代時合稱它們“內三關”,是由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區的要口。

紫荊關紫荊關
宋時名金陂關 ,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 “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在仍在,在紫荊關鎮南面。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娘子關

7、娘子關:娘子關位於山西平定縣和河北省的交界處,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兵鎮守此地,因而得名“娘子關”。娘子關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

娘子關娘子關
傍水,居高臨下,建娘子關
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台城保,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南門危樓高聳,氣宇軒昂,堅厚固實,青石築砌。城門上“宿將樓”巍然屹立,相傳為平陽公主聚將禦敵之所。門洞上額書“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關的重要性。關城東南側長城依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環繞,終年不息。險山、河谷、長城為晉冀間築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們、烽火台、點將台、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為當年平陽公主駐防時所建。

居庸關

8、居庸關:居庸關始建秦代,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是長城險要關口之一,這裡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其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居庸關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歷史上又稱蠮螉塞、軍都關。蠮螉,即土蜂又稱細腰蜂,關上築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蹟,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視窗。

鬼門關

9、鬼門關:在今廣西北流市城西5.5公里處,與玉林市交界。其兩側為海拔170多米的泥盆系灰岩形成之峰林,中為10多米寬的隘口,雙峰對峙,中成關門,形勢險要。其間闊30步,俗號鬼門關。鬼門關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五地的交通衝要,也是中原通往交趾的必經之路。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時經此勒石,一今尚存殘竭。因為此處過多瘴疫,去得者難得生還,故此稱為“鬼門關”。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唐宋詩人遷謫蠻荒,經此而死者迭相踵接。漢代,明洪武年間改名桂門關,宣德四年(1429年)改名天門關。

北流鬼門關北流鬼門關
北流鬼門關,又名天門關。北流鬼門關,又名天門關。
其石壁上“天門關”三個大字十分醒目。天門山與龍狗嶺兩座山脈相對而立,山峰高聳,至天門關處緊收狹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現今新修的玉(林)北(流)柏油公路從這裡通過,是溝通梧州、廣州、香港、深圳、北海、合浦的重要峽口。
明代徐霞客在《粵西遊日記》中寫道:“北流縣西十里為鬼門關,東十里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聳秀,東西對列,而鬼門顛崖遂谷,雙峰夾立,路過其中,勝與勾漏實相伯仲。予自橫林北望即奇之,不知為鬼門也,至縣始悟已從東南越入之過,以不及經其下為恨。”

劍門關

10、劍門關: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的劍門山上,距離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其形同利劍,高連霄漢、峭壁中斷處,兩山對峙,有如兩扇門。

劍門關劍門關
劍門關,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 、“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築棧道30里,設關守衛,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讚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