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合併而成的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以及1960年以後逐步發展的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文字研究所等;學科基礎形成於1959年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舉辦的文學研究班和進修班。2008年1月又與原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合併重組,目前包括9個教學單位、6個院屬研究所、2個校屬研究所,140個人員編制。

學院簡介

文學院文學院59級文研班留影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並設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後流動站、國家級重點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等;全面培養“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並招收“電影學”碩士生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生。文學院現有各類學生1500多人,其中中國學生925人(本科生344人、碩士生488人、博士生93人);另外來自國外的留學生600多人。

學院歷史

文學院64、65級(1964、65-1969、70)本科畢業留影文學院64、65級(1964、65-1969、70)本科畢業留影

文學院在人民大學是個特別的院系。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陝北公學延安魯藝。其間經過戰火與動盪,和現代史許多重要的風雲糾纏在一起。五十年代後,“文研班”的出現,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文學理論工作者。此後,無數學人耕耘於此,窮原竟委,心繫天下,頗有悠遠、博厚、剛健之氣。幾代人寫下了動人的歷史。
在一個多變的世界,文學的存在保持了一種精神的常恆性。進入這個世界需要審美的靜觀,經典的閱讀使我們的思想得以伸展。文學院不屬於流行色,與時髦的存在無關。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們,在此默默地與古人對話,聆聽那些遠去的聲音。這個園地注重的是對母語的關懷,注重人類智性的高度。每一種語言都有無數種表達的可能,我們探索的就是這樣的可能。這裡是寂寞的,背後卻是精神的轟鳴。在表達出現問題的地方,文學的思考應當是智慧的生長點。不僅明了遺產的發生過程,重要的是在融匯新知里,激活我們的思想的潛能。
一切都歸於表達。但表達之前的默想才是精神起飛的動力。文學院聚集了一批默想的人。幾十年間這些思想通過各類的表達而彌散到我們文明的進程里。這裡沒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前定的預約。在沒有路的地方拓路,給那些默想者和行路者帶來快慰。 

學術期刊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長期主編“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語言文學系列”的七種學術月刊,主辦《文學論集》、《語言論集》、《馬列文論研究》、《中國蘇軾研究》、《文化研究》、《問題》、《基督教文化學刊》等七種學術輯刊。同時還與海外80多所大學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學術聯繫,正逐步建設一個高水準的國際學術平台。

學院創辦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文藝學學科是由何其芳、何洛、馬奇等先生開創;語言學學科是由吳玉章先生親手建立、胡明揚等教授長期主持;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由謝無量、馮其庸等名家奠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任教多年的有汪金丁、林志浩等資深教授;使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初具規模的則是繆朗山、趙澧等中西會通的老一代學者。

知名專家 

文學院64級(1964-1969)本科畢業40年留影文學院64級(1964-1969)本科畢業40年留影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還有朱靖華、陳復華、蔡鍾翔、周生亞、陸貴山、陳傳才、黃晉凱、成復旺、章安祺林杏光、陶沙等著名專家,以及現任的博士生導師群體:劉小楓、金元浦、張永清(文藝學),賀陽、勁松、李泉(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王貴元殷國光、張衛國(漢語言文字學),張國風(中國古典文獻學),李炳海葉君遠冷成金(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論),程光煒、馬俊傑、李今(中國現當代文學),楊慧林、耿幼壯楊恆達(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

這些著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使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成為一個學科齊全、師資雄厚、特色鮮明、並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群體。同時,這也是一個生機盎然、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你可以心無旁騖、學有專攻,也可以怡神養性、陶冶情操。

前輩學人

吳玉章先生 吳玉章先生
謝無量先生 謝無量先生
何其芳先生 何其芳先生
趙灃先生 趙灃先生
馮其庸先生 馮其庸先生
馮其庸先生 蔡鍾翔(鍾祥)先生
繆朗山先生 繆朗山先生
汪金丁先生 汪金丁先生
何洛先生 何洛先生
馬奇先生 馬奇先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