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物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Chan Nation ation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生物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簡介
研究所擁有一支年齡、職稱和學歷結構合理,治學嚴謹,勤奮求實和勇於創新的科研隊伍。現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數人。共發表論文50篇。獲成果獎5 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申請專利10項,其中發明專利法5項。
研究所將集中主要精力研究生物納米、生物能源生物環境等3個大方面的課題。(1)生物納米 重點對生物納米材料及載體在植物體的組織、細胞、細胞器中的作用機理及相關套用技術研究(生物納米轉基因載體、生物納米感測信息及生物納米晶片);同時,開展生物納米醫藥研究(藥用蛋白質、藥用酶、功能多肽及活性次生代謝物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工程菌發酵技術)。 (2)生物能源 重點研究木質纖維素製取生物乙醇燃料原理及工藝,培育轉基因速生能源林、高產優質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工程菌及高活性纖維素酶酵母工程菌和產朊假絲酵母工程菌新品種。主要包括3方面: A、 逆高產優質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工程菌、高活性纖維素酶酵母工程菌和產朊假絲酵母工程菌等培養與研究。 B、並行糖化共發酵(SSCF)技術研究:糖化與C6、C5共發酵,消除纖維素酶受葡萄糖和纖維二糖的終產物抑制、半纖維素酶受木糖等五碳糖終產物抑制,提高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的酶解效果,並降低酶製劑的用量。 C、細胞表層顯示技術研究:在酵母細胞表層蛋白(α-凝聚素等)基因上植入纖維素酶等基因,提高醇化效率,降低成本,菌體和酵素持續高濃度反覆利用。(3)生物環境重點研究植物對重金屬(Pb\Cd\Hg\Cu\Tb)元素吸附作用的機理及轉基因技術,培育轉基因抗逆植物、微生物新品種。現有生物實驗室(一)、(二)、納米實驗室(一)、(二)及模擬與推廣實驗室等3部分構成。另外, 國內、國外引進優秀人才10人次,包括長期聘任、合作,短期聘任、合作等多種形式。

科研成果

--------------------------------------------------------------------------------
發表論文50篇,其中SCI收錄30篇,影響因子5.0以上的5篇。
獲成果獎5 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
申請專利10項,其中發明專利法5項。
生物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2006年1月

科研條件

3大技術平台: ①生物技術 建立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結構生物學研究等高技術平台。 ②納米技術 建立納米材料製備、生物納米轉基因載體、生物納米感測信息、生物納米晶片、生物納米醫藥研究等高技術平台。 ③信息技術建立生物信息學(基因組信息、蛋白質組信息、代謝組信息、結構生物學信息)研究與分析技術平台。
生物實驗室: (1) 儀器設備計畫(見附表)(2) 主要儀器設備及功能:生物質譜儀:高分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和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QSTAR-XL),主要套用領域為蛋白質組,蛋白質與肽修飾、轉譯後的識別、表征、鑑定及序列測定;生物大分子間相互作用研究;(西藥、天然藥物)藥物開發;藥物代謝研究;環境及食品分析等。 DNA測序儀:ABI-377美國,主要套用領域為功能基因組;基因設計、改造;基因晶片等。生物晶片工作站:DNA晶片、蛋白質晶片、生物納米晶片的製作與套用。氣質聯用儀:Clarus 500 GC/MS,USA,主要用於生物代謝組學。生物反應器: PARR全自動氧彈量熱儀:PARR6300,美國PARR,主要用於生物能源 3、 納米實驗室(1) 儀器設備計畫(見附表)(2) 主要儀器設備及功能:原子力顯微鏡:主要套用於納米材料表面的觀測和研究,如金屬、合金、薄膜、液晶及高分子材料等;可對 DNA 、染色質結構、蛋白質 / 酶反應、蛋白質吸附,生物大分子對細胞表面抗原和細胞內反應、細胞的運動和形態、染色體結合的解開和信號超導過程,膜、病毒等等進行原位成像和研究;可以探測表面的電子結構、能級、波函式、隧穿效應等,可開展介觀物理研究,研究電子與吸附原子的相互作用;吸附原子之間的長程有序問題。 X-射線衍射儀:主要的套用納米材料粒徑分布;粉末樣品的物相定性與定量分析;計算結晶化度、晶粒大小;確定晶系、晶粒大小與畸變。同時,套用於結構生物學。納米型高解析度測粒形雷射粒度儀:在測量顆粒粒徑分布同時,又能辨別顆粒粗略形狀的雷射粒度儀,可讀出D50顆粒的3D效果圖。萬向超級粉碎混合裝置:製備納米材料。透射電子顯微鏡:用於試樣的形貌觀察,可進行固體缺陷及結構分析,配有能譜。

科研展望

-------- 1、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生物環境、生物能源、生物納米(1)生物環境重點研究植物對重金屬(Pb\Cd\Hg\Cu\Tb)元素吸附作用的機理及轉基因技術,培育轉基因抗逆植物、微生物新品種。(2)生物能源 重點研究木質纖維素製取生物乙醇燃料原理及工藝,培育轉基因速生能源林、高產優質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工程菌及高活性纖維素酶酵母工程菌和產朊假絲酵母工程菌新品種。主要包括3方面: A、 逆高產優質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工程菌、高活性纖維素酶酵母工程菌和產朊假絲酵母工程菌等培養與研究。 B、並行糖化共發酵(SSCF)技術研究:糖化與C6、C5共發酵,消除纖維素酶受葡萄糖和纖維二糖的終產物抑制、半纖維素酶受木糖等五碳糖終產物抑制,提高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的酶解效果,並降低酶製劑的用量。 C、細胞表層顯示技術研究:在酵母細胞表層蛋白(α-凝聚素等)基因上植入纖維素酶等基因,提高醇化效率,降低成本,菌體和酵素持續高濃度反覆利用。(3)生物納米 重點對生物納米材料及載體在植物體的組織、細胞、細胞器中的作用機理及相關套用技術研究(生物納米轉基因載體、生物納米感測信息及生物納米晶片);同時,開展生物納米醫藥研究(藥用蛋白質、藥用酶、功能多肽及活性次生代謝物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工程菌發酵技術)。
2、 科研課題 5年內爭取科研課題經費3000萬元,其中縱向課題1000萬元、橫向課題2000萬元。縱向課題:國家“948”課題、國家“973”課題、國家“863” 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橫向課題:美中合作課題、歐盟合作課題、中韓合作課題、高科技企業合作課題等。
3、 引進人才規劃國內、國外引進優秀人才10人次,包括長期聘任、合作,短期聘任、合作等多種形式。擬聘的主要科學家: Ben Koopman 博士:美國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 環境工程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工程研究中心環境納米分離技術組帶頭人,污水處理專家,尤其在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及污水處理系統之監測--控制--自動化 (ICA) 等方面頗有造詣。 Changwon Kim 博士:韓國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Pusan, South Korea) 環境工程教授,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 監測--控制--自動化 (ICA)專業委員會主席,尤其在污水處理系統之動態監控和管理自動化方面頗有成就。 Lonnie O. Ingram 博士: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微生物與細胞科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再生化學品與燃料研究中心主任,是著名生物燃料和細胞工程專家, 獲得過包括木質纖維素生產燃料酒精在內的有關生物質酶解與發酵微生物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的十多項發明專利,多次受到聯邦、州、和學校各級的嘉獎,特別是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以及總統的表彰。 Wayne H. Smith博士: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森林系教授、林學院院長、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知名的生物能源專家,長期從事生物能源(特別是木本能源)的研究開發與套用推廣工作,並有豐富的國際合作與諮詢經驗,包括歐洲生物能源與環境論壇特約專家,聯合國糧農組織印度生物能源教育項目顧問,泰國皇家科學院生物能源項目顧問,美國國際開發署生物能源援助項目顧問,美國能源部秘魯生物質資源評估顧問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