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溫公輓詞·百姓歸周老

丞相溫公輓詞·百姓歸周老是由宋代時期的詩人陳師道寫的是一首五言律詩 。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丞相溫公輓詞·百姓歸周老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陳師道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百姓歸周老,三年待魯儒
世方隨日化,身已要人扶。
玉幾雖來晚,明堂訖授圖。
心知死諸葛,終不羨曹蜍

作品賞析

《丞相溫公輓詞》共有三首,這是第二首。北宋的司馬光是著名歷史學家,又是政治家,經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當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代表人物。神宗逝世,哲宗登基,反對變法的一派得勢,司馬光遷門下侍郎,拜尚書左僕射,也就是成為丞相。他執政後,全部廢除新法,但於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即病死,為政不到一年。死後封太師、溫國公,1087年(元祐二年)正月安葬。陳師道這一組《丞相溫公輓詞》就寫於此時。從歷史上評價,王安石變法有進步意義,反對變法的是保守派。但事物往往是複雜的,新法在執行過程中也有不少弊病,而王安石任用的官吏有些又不十分稱職。因而當政權更迭,司馬光作為反對派的領袖成為人們一時敬仰的人物,也在情理之中。陳師道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這三首輓詞對司馬光推崇備至,表達了一種痛失棟樑的情緒,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輓詞得說好話,但要說得恰到好處也並不容易。在現代看來,司馬光對歷史的最大貢獻,是完成《資治通鑑》這一空前歷史巨著。但當時的人,像陳師道,則認為首先要從司馬光的政治事業上來褒揚他。這組輓詞就緊緊扣住了司馬光的事業落筆,寫得莊重肅穆,雍容典雅。
這首詩不像組詩第一首那樣泛寫而著重於司馬光晚年才得拜相執政一事。首聯說司馬光在未被起用時早已天下歸心,正像商朝末年民心都向在周文王一樣,又像孔夫子在等待施展抱負的時機。《論語·子路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這就是“三年待魯儒”句所本。這裡雖然也是抬出兩位古聖人作比,卻與第一首的寫法不盡相同,因為這裡是從天下百姓的角度說的。說百姓早已期待司馬光執政,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的意味。這就更加拔高了司馬光,襯托出作為“名相”的高大形象。頷聯說司馬光拜相時正是政治形勢急遽變化的“危急存亡之秋”,可惜他已病體支離,行動都不方便了。《漢書·外戚傳》里有“世俗歲殊,時變日化”的說法,“時方隨日化”句即從此化來,意思是適逢多事之秋。這也是站在王安石變法的對立面說的,認為變法鬧得夫下大亂,亟待司馬光出來收拾殘局。總之,這一聯是對司馬光任用太晚,使他齎志以歿表示惋惜。
頸聯承頷聯之意而語氣一轉,表示慰藉。古代的顧命大臣受命輔弼幼主,太后坐在玉几旁囑託。據《禮記》,周公攝政輔佐成王時在明堂上統率百官,《史記》里也有漢武帝召畫匠畫周公背負成王圖賜霍光的故事。“玉幾雖來晚,明堂訖受圖”,即說司馬光在神宗死後被高太后起用入相,終於像周公和霍光一樣肩負起輔弼幼主的責任。神宗支持新法,他死後哲宗即位,年方十歲,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支持廢除新祛,舊黨得勢。尾聯用“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說司馬光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雖死猶生,雖然享壽不高,比起尸位素餐的曹蜍之輩可強多了。曹蜍是曹茂之的字,東晉尚書郎。《世說新語·品藻》里說:“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凜凜恆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這樣的結尾也很高明,不是泛泛地哀嘆其早死的不幸,反而說這比白活著無所作為要有意義,有價值,這就把死者的身份更抬高了。
《丞相溫公輓詞》組詩各有側重,互不雷同,措詞精煉,立意高超,為“輓詞”這一類型的作品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範例。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鍊,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