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

丞,cheng,從廾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義。〈動〉(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兩隻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來表示救人於陷阱之中。( zhěng)本義:拯救)(2) 輔佐;輔助 [assist]。如:丞弼(輔佐;也指輔佐的大臣或職位);丞輔(輔助)(3) 通“承”。接受、秉承 [bear]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丞

部首:一,部外筆畫:5,總筆畫:6

五筆倉頡:NEM

筆順編號:525341四角號碼:17109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1E

基本字義

古文形體古文形體

● 丞

◎ 幫助,輔佐:~相(古代輔佐帝王治理國家大事的統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封建時代輔佐主要官員做事的官吏:府~。縣~。

◎ 古同“承”,秉承。

詳細字義

◎ 丞 chéng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兩隻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來表示救人於陷阱之中。( zhěng)本義:拯救)

(2) 輔佐;輔助 [assist]。如:丞弼(輔佐;也指輔佐的大臣或職位);丞輔(輔助)

(3) 通“承”。接受、秉承 [bear]

前疑後丞。——《孝經·諫諍章》注

於是丞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詞性變化

◎ 丞 chéng

〈名〉

(1) 古官名 [auxiliary official]

(2) 傳說為帝王的四輔之一,是輔佐帝王的最高官吏

(3) 佐官名。秦始置。漢以後,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職有大理丞、府丞、縣丞等。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三任尚寶司司丞。”

常用詞組

◎丞相chéngxiàng

[prime minister] 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字典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 丞

【廣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正韻】時征切,$音承。【玉篇】繼也。【廣韻】佐也。【正韻】副貳也。【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又【戰國策】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又【前漢·百官表】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注】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又【前漢·淳于長傳】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又【宋史·天文志】紫微垣西蕃七星,第七星為上丞。東蕃八星,第八星為少丞。又與承通。【史記·張湯傳】於是丞上指。今本或作承。又【廣韻】常證切,承去聲。縣名。在沂州,匡衡所居。又【韻補】葉之郢切。與拯通。【揚雄·羽獵賦】丞民於豐桑。

考證:〔【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傅,有疑丞。〕謹照原文師傅改師保。

《說文解字》

【卷三】【ଞ部】丞

翊也。從廾從卩從山。山高,奉承之義。署陵切〖注〗。

官名,丞,意為承、輔佐。多作為佐官之稱。官名稱丞者一般系佐官。漢如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之佐,九卿之佐官徑稱為丞,所屬各署亦以丞為令之佐官,地方政府之縣令也有丞,即縣丞。後世佐官名稱漸繁,唐以後稱丞者較少,但至清不絕。亦有非佐官之丞,如宋神宗元豐後御史台之長御史中丞,清驛六之長驛丞。清公牘常稱各府同知為丞,稱通判為倅。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又公(袁可立)為蘇理時,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

《漢語大辭典》

I

chéng

ㄔㄥˊ

〔《廣韻》署陵切,平蒸,禪。〕

1.古官名。傳說為帝王的四輔之一。

《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

《莊子‧知北游》:“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2.佐官名。

秦始置。

漢以後,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職有大理丞、府丞、縣丞等。

《商君書‧禁使》:“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為利也。”

唐韓愈《蘭田縣丞廳壁記》:“丞之職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

3.輔助。參見“丞輔”。

4.通“承”。秉承。

《史記‧酷吏列傳》:“﹝張湯﹞丞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

漢王充《論衡‧骨相》:“州郡丞旨召請,擢用舉在本朝。”

5.通“烝”。升發。

《管子‧內業》:“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王念孫《讀書雜誌‧管子八》引王引之曰:“丞讀為烝。烝,升也;泄,發也;屯當為毛,字之誤也。言得道之人,和氣四達,烝泄於毛理之間,故匈中無敗也。”

II

zhěng

ㄓㄥˇ

〔《集韻》音蒸之上聲,上升,章。〕

“拯”的古字。

拯救。後多作“拯”。

《文選‧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勸之以弗怠。”

李善注引《聲類》:“丞亦拯字也。”

拼音是cheng的漢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