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是一個成語,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錫(賜)之不毛之地。”意為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廢棄的土地。語出《三國演義》:“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不毛之地不毛之地
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渠。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乾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矝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妥焉,請唯君王之命。”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征至乎此。”莊王親自手旌,左右撝軍,退舍七里。 譯文
不毛之地不毛之地
春秋末年,占據天下之中樞位置的鄭國,夾在晉楚兩強之間,左右為難,只能看誰的拳頭硬就聽誰的。公元前597年春天,因為鄭國和晉國結盟了,楚莊王就率領大軍打過來了。鄭國一面向晉國求救,一面拚命抵抗。楚軍圍攻鄭國國都(今鄭州新鄭市)三個月,鄭襄公看看晉國救兵還不來,看看城內已無可戰之兵,已無可吃之糧,再也受不了楚莊王的拳頭了,只好光了膀,左手持降旗,右手持鸞刀,打開城門投降。見了前來受降的楚莊王,鄭襄公說:“寡人是沒有才能的邊陲小臣,惹得天降大禍,讓君王屈尊到了我們這個小城。君王如果能憐憫我這不祥之人,給我一塊不毛之地,讓我和幾個老得掉牙的臣子能夠安度晚年,我們將惟命是從。”

成語辨析

不可寫成“不茅之地”。
不毛之地不毛之地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形容荒涼或未開墾的土地。
南方~,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出師表》)

燈謎

不毛之地(打一字)謎底:蕪

示例

不毛之地不毛之地
1、來到這個不毛之地我還真沒有想過會幹出什麼大事業出來。2、那位成功的商人當年就是從一塊不毛之地發家致富的。
3、時刻記住沒有不毛之地,只有讓地不長草的人。
4、就算是一塊不毛之地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收穫。
5、撒哈拉沙漠並不像人想像的那樣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綠洲一派生機盎然。
6、在祖國的新疆的沙漠中,除了一些綠洲,其他的都是不毛之地!
7、在被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破壞之後,這裡由曾經的綠洲變為了一片不毛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