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2000個軍事常識

不可不知的2000個軍事常識

《不可不知的2000個軍事常識》是王曉梅和一凡所寫,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於2009年5月1 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假如有人問你,三十六計具體有哪些?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英雄是誰?歷史上最早的騎兵是哪個朝代的?法國水兵帽子上的“紅絨球”為何意?美國為什麼沒有“元帥”?何謂“三八線”?無聲手槍為什麼沒有聲音?中國紅軍為什麼沒有第三方面軍?二戰後日本戰敗賠償了多少錢?核武器殺傷破壞力有多大?……這些問題你能答得出來嗎?為了便於讀者用最少的時間,了解最多的軍事知識,我們將2000個軍事常識輯錄在一起,內容涉及中外著名戰爭、軍事歷史人物、各種武器裝備、軍種、軍事制度、軍事學術等知識,包羅萬象,精彩紛呈。

目錄

軍事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 涿鹿之戰 鳴條之戰 牧野之戰 襦葛之戰 長勺之戰 假途滅虢之戰 泓水之戰 城濮之戰 商密之戰 鄢陵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之戰 馬陵之戰 齊宣王破燕之戰 巨鹿之戰 楚漢戰爭 井陘之戰 昆陽大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戰場 彝陵之戰 祖逖北伐 七擒孟獲之戰 淝水之戰 隋末農民戰爭 唐反擊東突厥之戰 唐平安史之亂 唐末農民戰爭 高梁河之戰 金遼戰爭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金滅北宋之戰黃天盪之戰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蒙古軍西征襄陽樊城之戰 鄱陽湖之戰 元末農民戰爭 明抗倭戰爭 露梁海戰 薩爾滸之戰 寧遠大戰 明末農民戰爭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 清平定三藩之戰 雅克薩之戰 三征噶爾丹 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 馬尾之戰 鎮南關大捷 中日甲午戰爭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西藏軍民抗英戰爭 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 二次革命 護國戰爭 直皖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 兩次東征 浙奉戰爭 國民革命軍南征 北伐戰爭 蔣桂戰爭 蔣馮閻戰爭 “九一八”事變 三個巧合:“九一八” “一·二八”抗戰 長城抗戰 綏遠抗戰 盧溝橋抗戰 淞滬會戰 太原會戰 南京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空戰 台兒莊戰役 隨棗會戰 長沙會戰 棗宜會戰 中條山會戰 中國遠征軍滇緬路作戰 豫湘桂戰役 桂柳追擊戰 解放戰爭三大著名戰役中國軍事歷史人物 伊尹 武丁 婦好 齊桓公 管仲 伍子胥 孫武 范蠡 勾踐 吳起 孫臏 趙武靈王 樂毅 田單 廉頗 李牧 白起 秦始皇 蒙恬 陳勝 項梁 項羽 劉邦 張良 韓信 曹參 冒頓單于 周亞夫 衛青 霍去病 劉秀 班超 曹操 夏侯淵 司馬懿 關羽 孫權 周瑜 杜預 石勒 苻堅 劉裕 拓跋燾 宇文泰 冼夫人 楊堅 賀若弼 李靖 李密 李世民 黃巢 耶律阿保機 蕭綽 趙匡胤 狄青 宗澤 岳飛 元昊 完顏阿骨打 成吉思汗 拖雷 忽必烈 劉福通 朱元璋 徐達 常遇春 于謙 戚繼光 袁崇煥 史可法 秦良玉 李自成 張獻忠 努爾哈赤 皇太極 多爾袞 吳三桂 鄭成功 康熙帝玄燁 乾隆帝弘曆 關天培 曾國藩 左宗棠 洪秀全 馮子材 楊秀清 李鴻章 李秀成 石達開 丁汝昌 陳玉成 劉永福 鄧世昌 劉步蟾 馮國璋 袁世凱 曹錕 段祺瑞 孫中山 黃興 張作霖 蔣百里 馮玉祥 蔡鍔 閻錫山 蔣介石 張治中 張自忠 李宗仁 蔡廷鍇 白崇禧 楊虎城 鄧寶珊 鄧演達 傅作義 吉鴻昌 胡宗南 衛立煌 湯恩伯 張學良 杜聿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南昌起義 秋收起義 廣州起義 百色起義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 漳州戰役 湘江戰役 四渡赤水 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直羅鎮戰役 臘子口戰鬥 東征戰役 西征戰役 山城堡戰役 平型關戰役 雁門關伏擊戰 夜襲陽明堡機場 廣陽伏擊戰 齊會戰鬥 神頭嶺戰鬥 響堂鋪戰鬥 晉東南反“九路圍攻”蔣家河口戰鬥韋崗戰鬥 皖南事變 上下細腰澗戰鬥 百團大戰 上黨戰役 邯鄲戰役 四平保衛戰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七戰七捷) 定陶戰役 新開嶺戰役 晉南攻勢 延安保衛戰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孟良崮戰役 挺進大別山 沙土集戰役 清風店戰役 石家莊戰役 臨汾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渡江戰役 新疆和平解放 古田會議 中國人民解放軍 解放軍名稱的由來 中國工農革命軍 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紅軍為什麼沒有第三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9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0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八一”建軍節 中央蘇區 湘鄂西蘇區 海陸豐蘇區 鄂豫皖蘇區 陝甘蘇區 八路軍 八路軍第5師 八路軍第20師 八路軍第29師 八路軍下轄師及各師的領導 八路軍留守兵團 山西新軍 八路軍辦事處 新四軍 新四軍辦事處 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 東北抗日聯軍 陝甘寧邊區 第一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至第四野戰軍的領導人 兩廣縱隊 瓊崖縱隊 八路軍五個縱隊 西北軍區 中原軍區 西南軍區 華東軍區 東北軍區 華北軍區 中國人民志願軍 “革命搖籃”“革命聖地”紅色故都”“英雄城”指哪些地方 我國抗日戰爭數字統計 解放戰爭中的五大戰役 在抗日戰爭中的四名著名國際友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次大閱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人物 朱德 張雲逸 劉伯承 毛澤東 劉伯堅 曠繼勛 惲代英 董振堂 賀龍 葉挺 彭湃 葉劍英 張國燾 羅炳輝 黃公略 周恩來 王佐 項英 張太雷 彭德懷 袁文才 劉少奇 方誌敏 李克農 董其武 聶榮臻 徐海東 傅鍾 周士第 許繼慎 陳毅 徐向前 馬本齋 譚震林 黃克誠 羅榮桓 蕭勁光 王爾琢 陳賡 陳明仁 劉志丹 楊至成 任弼時 鄧小平 關向應 滕代遠 張琴秋 甘泗淇 陳光 楊靖宇 左權 李達 王樹聲 郭天民 周純全 朱瑞 陳昌浩 許世友 袁國平 譚政 羅瑞卿 李志民 王稼祥 彭紹輝 烏蘭夫 楊尚昆 傅秋濤 粟裕 彭雪楓 宋時輪 王平 林彪 張宗遜 王震 趙尚志 許光達 王新亭 鍾期光 王宏坤 周桓 陳再道 陳士榘 李先念 宋任窮 謝富治 閻紅彥 張愛萍 賴傳珠 劉亞樓 鄧華 陳伯鈞 楊得志 韓先楚 洪學智 賀炳炎 韋國清 楊勇 習仲勛 李天佑 葉飛 楊成武 秦基偉 凍錫聯 蕭華 劉震世界歷史上的戰爭 希波戰爭 馬拉松之戰 伯羅奔尼撒戰爭 亞歷山大東征 布匿戰爭 坎尼會戰 斯巴達克起義 高盧戰爭 諾曼征服 蒙古西征 十字軍東征 百年戰爭 德國農民戰爭 英西海戰 三十年戰爭 北方戰爭 克里木戰爭 英法北美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革命戰爭 拿破崙戰爭 美英戰爭 埃土戰爭 美墨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 普法戰爭 巴黎公社起義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美西戰爭 英布戰爭 日俄戰爭 意土戰爭 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德國賠款知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日德蘭海戰 索姆河戰役 十月革命 西班牙內戰 諾門坎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命名 德國閃擊波蘭 敦刻爾克撤退 不列顛之戰 “巴巴羅薩”計畫 莫斯科保衛戰 珍珠港事件 中途島海戰 諾曼第登入戰役 史達林格勒會戰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 特島海戰 硫黃島戰役 柏林戰役 美越戰爭 越南抗法戰爭 朝鮮祖國解放戰爭 仁川登入 朝鮮“三八線” 兩伊戰爭 英阿馬島戰爭 海灣戰爭 波赫戰爭 車臣戰爭 科索沃戰爭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 20世紀的十大戰爭世界軍事歷史人物 漢謨拉比 漢尼拔 龐培 凱撒 安東尼 奧古斯都 克洛維 查理大帝 奧托一世 薩拉丁 貞德 穆罕默德二世 斯特凡大公 伊凡四世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李舜臣 克倫威爾 彼得一世 華盛頓 聖馬丁 烏沙科夫 庫圖佐夫 威靈頓公爵 拿破崙一世 若米尼 克勞塞維茨 玻利瓦爾 毛奇 林肯 馬漢 貝當 田中義一 魯登道夫 杜黑 鄧尼金 邱吉爾 松井石根 富勒 史達林 麥克阿瑟 馬歇爾 羅斯福 史迪威 墨索里尼 山本五十六 岡村寧次 東條英機 伏龍芝 巴頓 蒙哥馬利 希特勒 胡志明 艾森豪 戴高樂 隆美爾 狄托 佛朗哥 戈林 圖哈切夫斯基 布萊德雷 鐵木辛哥 李奇微 克拉克 朱可夫 蒙巴頓 金日成 昂山軍事常識中外著名軍事院校 中國最早的軍事院校:教武堂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西點軍校:美國陸軍軍官校 法國聖西爾軍校德國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希臘海軍學院 美國海軍學院 英國克蘭韋爾空軍學院 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 瑞軍聯合國維和部隊訓練中心中外著名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李衛公問對》 《太白陰經》 《虎鈐經》 《紀效新書》 ……武器裝備軍種軍事制度軍事學術

書摘與插圖

軍事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 涿鹿之戰古史傳說中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野(今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廣闊原野)的作戰。亦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的大規模部落戰爭。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發祥於今陝西渭河支流的黃帝姬姓部落和炎帝姜姓部落,因其發展壯大而向東遷徙。黃帝部落渡過黃河到達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黃河進至河北中部。同時,發祥於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相鄰地區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發展,為爭奪生存地和奴役異部落,與炎、黃兩大部落在涿鹿發生衝突。涿鹿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起源的重要標誌。戰爭的勝利者黃帝部落與東方夷人部落融合。並向南發展,炎帝、共工及黃河流域的眾多氏族部落融合,逐漸形成為以黃、炎部落為核心的華夏族。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則被後人尊崇為華夏族的祖先。 鳴條之戰約公元前16世紀初,商湯擊敗夏桀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滅亡夏朝,建立商朝的戰爭。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無道,大興徭役。致使民眾怨恨,眾叛親離。以湯為首領的商族崛起,率戰車70輛、敢死之士6000人攻夏桀。各地備受夏桀暴政之苦的民眾,無不盼望商軍到來。商湯勢如破竹,在成5(今寧陽東北)首戰獲勝,擒桀臣推哆、大戲。夏桀退至鳴條決戰,商軍奮力攻擊,大破夏軍,桀率殘部倉皇敗逃至三鬷(今定陶東北)。商軍乘勝追擊,桀僅率500人逃奔南巢氏(居今安徽巢湖市一帶)。商湯揮師西進,攻取夏朝腹地,滅夏。此戰,商君臣審時而動、量力而行、政治攻心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謀略思想。乘隙進攻、各個擊滅的作戰方針,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濫觴時期的瑰寶,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牧野之戰商朝末年,周武王為興周滅商,統兵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與商軍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展開的決戰。史稱“武王伐紂”。商朝的紂王殘暴酷虐,與奴隸、平民的矛盾激化,商朝統治岌岌可危。地處今涇河、渭河流域一帶的周族、方國在周文王的統領下漸漸崛起,商、周矛盾愈益加深。周文王卒後,周武王加緊聯盟諸侯,並乘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未還,朝歌兵力空虛,先發制人。乘隙直搗商都。紂王倉促部署防禦,調集守衛國都的少數貴族的軍隊,並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開赴牧野迎戰。雖有部分商貴族軍隊拚死抵抗,終未能阻擋周軍破竹之勢。商陣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回朝歌,於當晚登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乘勝攻克商都,武王舉行祭祀典禮,宣告以周代商,結束商朝約600年的統治,建立西周王朝。爾後分兵四出,征伐附商的各地諸侯,控制商王朝統治的主要地區。 繻葛之戰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實行強硬政策。削弱其對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職,莊公也不再朝見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派兵抵抗,兩軍戰於襦葛,王師大敗。周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戰使天子威嚴一落千丈。諸侯爭霸時代正式到來。繻葛之戰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政治上它使得周天子威信掃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從此消亡。軍事上,“魚麗之陣”的出現,使中國古代車陣戰法逐漸趨向嚴密、靈活。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戰術的革新和演進。 長勺之戰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魯軍迎戰齊軍於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後發制人而獲勝的著名戰役。春秋初期,齊、魯兩個相鄰軍事大國爭衡。時有;中突。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兩軍布陣方畢,魯莊公欲擊鼓揮軍接敵,被曹劌勸止。齊軍兩次擊鼓前進,魯軍都按兵不動,只是嚴陣以待。齊軍見魯軍反常之舉而疑慮之心愈重,更因兩次進攻耗損體力、消減銳氣。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衝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氣竭志衰,魯軍則鬥志高昂、體力旺盛。曹劌抓住有利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數量占優勢的齊軍,將其逐出魯境。 假途滅虢之戰中國春秋初期,晉國誘騙虞國借道,先後攻滅虢、虞兩國的作戰。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 8年),晉獻公欲滅近鄰的虞、虢兩小國,慮其互救。採納大夫苟息之謀,派苟息持美玉、駿馬賄賂虞公,借道攻虢。虞公貪利。被苟息巧言迷惑。不聽大夫宮之奇勸阻,應允借道,且願以虞軍為伐虢先鋒。當年夏,晉軍在虞軍配合下,攻占虢國下陽(今山西平陸境),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地。二十二年。晉又派苟息向虞借道攻虢。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的道理,向虞公說明虞、虢利害攸關,不可借道。虞公以為晉、虞同宗不相欺,拒不聽諫,再次借道。十月十七,晉軍圍攻虢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虢弱小無援,於十二月初一滅亡,虢公醜逃奔王城(今洛陽)。晉軍隨即回師,乘虞不備,襲滅虞國,生俘虞公。此戰晉國以假象掩蓋真實企圖而取勝,虞公因貪利借道而亡國,它所反映的唇亡齒寒的道理。為後世不少弱國聯合抗擊強國所遵循。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鬥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_計,以概括軍事鬥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兩烏的目的。 泓水之戰中國春秋時期,宋、楚爭霸中在泓水的作戰。周襄王十四年(一說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軍進攻臣服於楚的鄭國,楚成王發兵攻宋以救鄭。宋襄公聞訊回師,於十一月初一與楚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當時,宋軍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陣勢,處於對楚軍半渡而擊的有利態勢。但宋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左傳?僖公二十二年》)的陳舊觀念,在楚軍渡河之際及渡河後尚未列陣之時,兩次拒絕司馬公孫固乘機出擊的正確意見,直待楚軍從容布好陣勢後才下令攻擊,以致大敗,襄公重傷,不久死去,宋國由此失去了爭霸的實力。此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利的典型戰例。 城濮之戰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晉楚爭霸戰爭中,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一說在今河南陳留附近)擊敗楚軍戰略決戰。4月,晉、楚兩軍為爭奪中原地區霸權。在城濮交戰。楚軍居於優勢,晉軍處於劣勢。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奉命迎戰楚國聯軍的右軍,即陳、蔡兩國的軍隊。陳、蔡軍隊的戰馬多,來勢兇猛。胥臣為了戰勝敵人,造成自己強大的假象,以樹上開花之計。用虎皮蒙馬嚇唬敵人。進攻時。晉軍下軍一匹匹蒙著虎皮的戰馬;中向敵陣。陳、蔡軍隊的戰馬和士卒以為是真老虎衝過來了,嚇得紛紛後退。胥臣乘勝追擊,打敗了陳、蔡軍隊。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商密之戰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秦聯合晉國出兵攻鄀(都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是時。楚已派申公斗克(子儀)、息公屈禦寇(子邊)率申、息兩縣之兵戍守商密。秦軍進至都境,不與都邊境守軍交戰,秘密繞過懲邊防門戶析城(今浙川北),自丹江彎曲處而入,並捆綁秦卒偽裝俘虜,於黃昏時逼近商密城下。入夜,又掘地為穴,殺牲取血以告神,置盟書於牲上埋之,製造與申、息主將子儀、子邊結盟的假象。商密城內軍民未識秦軍之詐,以為秦已取析。商密主將已叛,人心驚懼,不戰而降。子儀、子邊為秦軍所俘。秦軍自度一時不能滅鄀,乃囚子儀、子邊勝利回師。三十一年(公元前625年),秦軍再次攻都,迫懲南遷,商密遂為秦所奪占。 鄢陵之戰鄢陵之戰,是春秋中期,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元前575年春。楚誘使鄭國叛晉。同年五月,晉厲公伐鄭。楚共王救之。兩軍相遇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軍採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時突然逼近晉軍營壘。晉軍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應戰。由楚逃晉的苗賁皇獻計晉厲公。他認為楚中軍兵力強大。左、右軍兵力薄弱,應首先改變晉軍中、下軍嚴整的軍容,誘使楚左、右軍進攻中軍。這時,晉中軍先分兵進擊楚左、右軍。俟其陷入包圍時,再由上、下軍配合中軍聚而殲之,然後集中上、中、下軍與新軍共擊楚精銳的中軍王卒。晉厲公聽從了苗賁皇的計謀。楚共王見晉軍兵力薄弱,遂率中軍進攻。遭到抗擊。共王傷目,中軍後退。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激戰自晨至暮,楚軍傷亡慘重,只得暫時收兵。在夜間補充士兵,準備雞鳴再戰。後因主師子反醉酒,不能商議軍機,楚軍被迫夜遁。子反因貽誤軍機自殺。鄢陵之戰使晉國鞏固了霸業。楚國削弱了霸權。晉軍創造的攻弱避堅的戰術,成為古代戰爭中著名的範例。 雞父之戰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在吳楚爭霸戰爭中。吳軍在雞父(今河南固姑東南)大敗楚聯軍的一次重要作戰。吳、楚兩國為爭霸江淮。從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起。多次發生交戰。周敬王元年,吳王僚又率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磕閭)等再度興兵進攻楚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風台)。楚平王遣令尹田臼、司馬蓬越率楚、許、蔡、頓、沈、胡、陳等國聯軍救援;吳王見敵勢眾,遂釋州來之圍。移軍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待機行動。聯軍開進途中,帶病督軍的楚令尹陽匄病亡。薳越資歷淺,威望低,難以統馭全軍,被迫回師雞父。吳公子光認為。楚聯軍同役而不同心,今又新喪主帥,士氣受挫,建議乘機進擊,以奇襲取勝。吳王採納公子光意見,揮師挺進,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現在雞父。蓬越倉促部署他國軍隊為前陣以掩護楚軍。吳王與公子光,公子掩余分率中、右、左三軍主力預作埋伏,而以不習征戰的3000名囚犯為誘兵攻擊沈、胡、陳三國軍隊,剛接戰,吳誘發即佯敗後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