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鄭村

下鄭村

下鄭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湖前鎮東南部,隸屬於湖前鎮。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僅800米,離龍港鎮中心1600米。東與龍港鎮塘東村為鄰,西與東河村一河之隔,南與陳良村接壤,北與龍港鎮雙排殿相連。據《鄭氏家譜》記載:“閩赤岸長溪公官拜大理事評事,後唐同光二年(924)掛冠而歸,經橫陽遂遷江南鄭家樓。

基本信息

浙江省溫州市下鄭村

下鄭村下鄭村
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軒)從鄭家樓徙居斯里名曰後鄭。”後因黃、楊兩姓遷入,合三姓為村名,稱黃楊鄭。溫州方言諧音遂演變為下鄭。1949年後稱聯平村,意在“工農聯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為新平村。1984年復名下鄭村。村區總面積750畝。分前鄭、後鄭兩部分。1992年,下鄭村308戶、14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人,臨時居住人口300多人。村區有一條18米寬的長河橫村而過。80年代末,由村委會主任鄭友喜帶頭出錢並發動村民捐資2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銜接龍(港)金(鄉)的水泥公路。現又建了一條4米寬的水泥路接通湖前街,從而使村區對外交通更為便捷。

經濟建設

下鄭村鄭村村中建築
1949年前,下鄭只有130戶,總人口不到500人。農耕不足飽腹,靠捉魚蝦維持生活。遇到災荒年景,常有村民賣兒賣女。1949年後,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但因產業結構單一,人口增長較快,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大。直至1971年,大隊創辦了行船、布業、五金、翻砂、印刷等企業,集體經濟才開始日益壯大。當時,翻砂廠有工人30名,業務都在溫州永嘉一帶。五金工程機械廠有工人20餘人,製造汽車配件、車床、卷揚機、台鑽等產品,與中國各家名牌廠掛鈎。印刷廠有工人60多人,業務來自10多個省。土布業務來自中國大中城市。村民幾乎家家從事行船運輸業,幾十名船老大帶著“遠征軍”開往上海寧波南京福州等埠頭。開始是替一些商業部門運輸。後來與其合夥做生意。還有的獨自經營搞販賣。運出的都是本地產品,如土布、明礬等,也有槐頭、甘蔗、柑桔等經濟作物。帶回的都是本地需要的緊銷貨。如布角、腈綸、水泥等。在"狠抓階級鬥爭"的年代裡,勇於開拓的下鄭人已善於經營,並且改變了生活,從貧窮落後中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1979年湖前西橋開始塑膠編織袋業後,村裡的業務員也看準市場的勢頭,成了經營編織袋的能手。從購絲到織成袋,形成了大規模一條龍生產。1981年上交稅收就達50萬元。經過10多年的艱苦創業,村民經濟收入大大提高。工農業總產值,1991年800萬元。1992年上升到1000萬元,是1978年前的14倍。年人均收入1991年達到2000元,是1982年的25倍。平均每年上繳稅收達60萬元。村中固定資產10多萬元,集體積累百萬元。

基礎設施

下鄭村下鄭村村中一角
1949年前下鄭村僅有70多間房屋,70%是茅屋。1992年有三、四層樓房58幢。此外,還在龍港鎮建了高樓大廈100多間。如今,燈明、水清,喇叭電話響,摩托路上奔。蒼南縣電力局將下鄭村列為用電標準村,投資30萬元增加變壓器,保證了村民及工業用電。1992年接通了自來水,徹底改變了供水條件。衛生條件也大大改善,家家設有抽水馬桶。投資5000元辦了廣播室,大小事情一日三次向村民播誦。最近又投資10萬元裝上了自動電話設備400門。有27門電話開通使用。另有到外地辦廠的7家,到龍港開店辦廠的86家。下鄭村共有機車38輛,村民鄭裕介還擁有夏利牌小轎車。
隨著湖前鎮建設重點往東新街移,龍港鎮的城鎮建設不斷西進,下鄭村成為湖前鎮、龍港鎮搞城鎮建設的要衝地段。1992年11月20日,蒼南縣人民政府專門為下鄭村規劃簽發了266號檔案。新村規劃總面積(550×300)165000平方米。新建18米寬、540米長的龍港路;18米寬、560米長的下鄭路;24米寬、280米長的龍港西三路;20米寬、350米長的西四路;30米寬、370米長的大橋路;18米寬、270米長的大橋西路。占地70多畝的氈業公司第一期工程也已經破土動工。還投入140萬元建造5座交通橋樑。其中有3座已竣工。

武術之村

下鄭村下鄭村村民看武術表演
下鄭村是名聞四鄰的武術之村。自古以來,學武者眾。據傳早年武術名家小和尚,號稱林沖大師,又稱無敵虎將。平時走江湖賣藥為生。其頭堅如鐵,臂力過人,一拳擊去磚石粉碎。又學得輕氣功,大門台和屋檐一躍而過,輕如燕子。民間傳說,他三寸咽喉,氣如劍,運足氣功,百步內樹葉瑟瑟作響。平生一無所有,僅留有自著的《拳術和拳法》一書。他為下鄭第一代武術師。
第二代武術師為鄭作順(1892~1962)。其跟隨小和尚學藝多年,得到真傳後,成為小和尚得意門徒。後來他開設拳壇,招收徒兒,傳授武藝。有江南大力士之稱。先在江南、江西、南港、北港一帶闖蕩。後又在溫嶺、蔥嶺等地駐足。一生招收門徒千人以上。
第三代武術師鄭裕靠,其雖唯讀了4年國小,卻是武術事業的魁星。過而立之年,進入龍港,創辦中國首家農民武術院。一時成為轟動中國武壇的新聞人物。其所辦的武術院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內有練武廳、辦公樓、健身房、砂袋間、更衣休息室等配套設施。還備有摔跤墊、舉重槓鈴、亞鈴、散手衣、柔道服、刀槍、棍、棒、劍等器械。鄭裕靠以繼承弘揚中華武術,為國家培養武術苗子的辦學宗旨,堅持以武德為先,低收費高質量的辦學原則。先後舉辦了24期武術培訓班,學員1200多人;16次組織學員外出巡迴表演;49次組隊參加中國、省、市、縣武術比賽。獲得日中武術比賽金牌、銀牌各一枚;國家級比賽銀牌2枚,銅牌2枚,優秀獎2人;省級金牌11枚,銀牌9枚,銅牌15枚;市級金牌41枚,銀牌50枚,銅牌31枚。走出了一條民間辦武術院的路子,受到國家、省、市體委的嘉獎。被評為省、市優秀群體。國內外有10多家報社為其刊登了59篇專題文章。他以高薪聘請了省、市優秀教練員來執教。共輸送14名運動員到省、市集訓。1993年,武術院又有3位(一男二女)被國家競技學校錄取。1992年10月14日,武術院和美國ABC電視廣播公司聯合拍攝《奇特節目》電視;1992年2月,北京華齡出版社為鄭裕靠出了《農城之光》一書,介紹鄭裕靠及其氣功。
鄭裕靠之子鄭國仰也精通武術。1987年溫州市少年武術比賽獲短器械優勝獎;1988年10月中國首屆農民運動會上獲武術優勝獎,1988年,又在溫州市首屆技擊獎賽獲拳擊65公斤級第三名,在溫州市首屆農民運動會上獲槍、劍、拳術三項冠軍。在鄭裕靠父子的帶領下,村里出現人人學拳、家家弄棒的習武之風。且武德高尚,村風肅然。凡經過村區的車輛貨物,不但秋毫無犯,還常無代價地扶送一程。人們稱下鄭村為武術文明村。村黨支部自1984年至1989年連續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下鄭村,1988年被中共蒼南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0年被蒼南縣人民政府評為治保先進單位。

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下鄭村下鄭村

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是莆田市聞名的草編工藝專業村,村裡有一半以上的民眾從事草編、竹編等工藝品加工,他們依靠草竹編工藝走上致富路,草竹編工藝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以前,下鄭村民眾以農業生產為主,是個典型的農業村。由於農業生產單調,農村經濟邁不開步伐,民眾是過著貧窮落後的生活。其實在很早以前,村里就有人搞草編工藝,當時只作為自用或送朋友的禮物。
改革開放後,有家工藝廠進村聯繫來料加工並簽訂項目。下鄭村有幾位經濟頭腦靈活的人意識到,發展草編、竹編是一項有前途的職業,辦得好可以解決很多人就業,村民在家不出門,同樣可以得到報酬。於是,下鄭村民眾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下,放開腳步,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村民既當農民,又當藝人。農忙時,堅持搞好農業生產,做到增產增收;農閒時,就到工廠領回原料,按圖案編織,按時交貨,按時領取應得報酬。
在幾家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辦起加工廠,從過去的一百多人搞草編,發展到現在有2000多人從事草編工藝品加工銷售,約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全村除外出工作和少數年邁的老人外,無一閒人。當你走進該村,隨處可見草編、竹編等工藝品,民眾人人都是藝人,個個心靈手巧。下鄭村能人很多,他們不但能生產時尚草編工藝品,而且能自主創新的工藝品多達幾十種。每年在廣交會上倍受顧客、外商青睞,該村民眾藉助廣交會拿下不少訂單。憑藉發展草竹編工藝,下鄭村民眾生活越過越寬裕,全村呈現出治安良好、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

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鎮下鄭村

下鄭村以駐地下鄭自然垸得名。全鎮轄有下鄭、龜山、陶家咀、七孟垸、張以常、土塘垸六個自然垸,430戶,2056人,2196畝耕地,居民以種糧、棉油為主,村集體有磚廠、茶場、山場、湖田等資源,有楊橋中學、下鄭教學點、衛生室等文教衛生設施。2006年該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50萬元,人均純收入2739元。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黃村鄉下鄭村

基本概況

下鄭村是蓮都區東北部山區的一個偏遠山村,與縉雲縣毗鄰,距蓮都市區公里。下鄭村屬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自然稟賦差,2007年全村人口429人,耕地面積158畝,人均耕地面積僅0.36畝。

經濟發展

受地理位置、自然稟賦的影響,下鄭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狀態,人均收入一直在2000元上下徘徊。實施產業化扶貧以來,村雙委班子在區扶貧辦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瞄準當地豐富的山地資源,將發展生態高效林作為脫貧突破口,帶領全村村民積極投身毛竹低產林改造,共完成1500畝高效林業基地建設,人均年收入從2233元增加到4995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