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的鱷魚

下水道的鱷魚

下水道的鱷魚,是世界上非常流行的都市傳說之一,源於真實事件,傳說主要描述人們作為寵物的小鱷魚,長得太大無法再當寵物養時,不負責任的主人將之沖入馬桶中,然後一直住在下水道內。

基本信息

簡介

下水道的鱷魚下水道的鱷魚

下水道的鱷魚,是世界上其中非常流行和知名的都市傳奇之一,源於真實事件,傳說主要描述成為人們寵物的小鱷魚,長得太大無法再當寵物養時,不負責任的主人將之沖入馬桶中,然後一直住在下水道內。

然而現實中,鱷魚不太可能生活於不見天日的城市下水道中;鱷魚為冷血動物,無法自行調節體溫,每天早上需花半天的時間曬太陽,吸收熱能以維持體溫,才有能力活動。

來源

下水道的鱷魚下水道的鱷魚

這個傳說,源於1935年2月10日,一群住在美國紐約的年輕人,在哈林河畔其下水道捉到一條鱷魚,事件被刊登《紐約時報》 ,引發轟動。事件曝光以後,整整1930年代,紐約或附近地區的市民在各處,包括布魯克林捷運站、布朗克斯的河流、東河及郊區的湖內都發現鱷魚蹤影,市內人心惶惶。

結果,紐約下水道公司召集一班敢死隊掃蕩下水道,至1936年,鱷魚完全在下水道中徹底消失,事件隨之成為陳年舊事,遭人遺忘。但根據《紐約時報》1938年8月16日所報導,一群漁夫在一周之內連續在新羅契爾胡格納湖中捕獲五條鱷魚。

事實上,1930年代的美國東南岸,鱷魚皮革業相當興盛,皮革工人在佛羅里達州的泥沼中捕捉小鱷魚,養大後往皮革廠加工。而當地人亦非常樂意把小鱷魚當成寵物出售,買家大多是紐約人,以當時的眼光來說,紐約人視飼養小鱷魚為標新立異的行為,兩地交易頻繁。然而,其代價隨之而來,鱷魚成長過大,空間越少,性格亦復兇惡,紐約人唯有將之售出,或放生。再有甚者,如傳說所言,沖入馬桶中,眼不見為淨,一了百了,相信成為鱷魚在下水道出沒原因。

在歐洲的國家如法國,小鱷魚同樣地視為寵物,大鱷魚則成為馬戲團寵兒。這樣,他們和紐約人一樣面對同一問題。1988年,巴黎動物園平均每年在公眾地方找到三條鱷魚,結果鱷魚出沒也成平常事。

其實在世界各地,沒有任何可以給鱷魚自然生長的城市出現鱷魚,固然罕有,但並非不可能。2003年11月,香港新界元朗山貝河發現有鱷魚出沒,引起香港人的驚愕和好奇心,人跡罕至的山貝河突然成為生態旅遊景點,傳媒爭相拍攝。香港政府派鱷魚專家和鱷魚周鏇了幾個月,最終2004年6月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捕獲,證為灣鱷,並安置入香港濕地公園,命名為貝貝。

香港為什麼有鱷魚出沒,眾說紛紜,香港政府對入口諸如鱷魚等危險生物有嚴格限制,而且香港生活環境擠逼,飼養鱷魚幾近不可能。有一種說法是貝貝原是非法入口的鱷魚,作野味食用,但逃脫走入山貝河,不過真相如何,已經無從稽考。

甚至日本金澤市,也有鱷魚遭遺棄,出沒於住宅區旁的水溝的傳聞。兩條鱷魚被人們在水溝中發現,嚇壞農夫們,而日本警方懷疑兩條鱷魚遭惡意遺棄,才流落於此。

成為傳奇

下水道的鱷魚白化的鱷魚

1960年代至1980年代,下水道的鱷魚傳說成為非常流行和知名的都市傳奇,人們會在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之中聽聞此故事,內容越來越怪異。傳言被遺棄的鱷魚,生長在城市的下水道中,因鱷魚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環境,基因出現變化,失去了視力,身體出現白化,同時變得兇猛殘暴。

下水道的鱷魚傳說成為人們對爬行動物恐怖的反映,1970年,一名叫吉伯·拉斯寇爾(GilbertLascault)撰寫一文《地下之下的謊言與恐嚇》中表示:

“所有的下水道工人們都知道,在聖馬歇爾大道之下,有一個走道禁止任何人進入,入口處有三個戴面罩的武裝警衛守護。從這裡進去,是一個迷宮似的水路網,有一艘架設輕機槍的摩托船在此繞行監視,而你相信嗎,一大群蒼白而飢餓的鱷魚就在那兒游來游去。”

1960年代末,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生又流傳一段傳言,把下水道的鱷魚傳說和其他都市傳奇融合,傳言大致表示,一種品質極好的新品種大麻,叫“紐約白大麻”(事實上不存在),其種子在一次警察掃蕩期間由馬桶衝到下水道,結果竟然茂盛滋長,但採集的難度極高,因為那裡有白化鱷魚:

然而,法國的下水道鱷魚傳奇相對起毛骨聳然的美國版本,格外溫柔得多。周刊《巴黎的一天》刊登過那傳奇的下水道鱷魚故事,它名叫伯納,生於蓋亞那,被賣到巴黎後鏇即被拋棄,接著伯納出沒在下水道和塞納河畔。伯納本身有它的傳奇,它曾救助跳河自殺的人及困於下水道的工人,伯納事跡被傳揚,成為當地人民和遊客的明星。

傳說隱喻

民俗學的理解,下水道的鱷魚傳奇其實是類似屠龍英雄的典型主題,下水道的鱷魚往往最後被殺(或被捉),不過殺鱷者反思自已是否做得對,甚至反悔。

下水道的鱷魚下水道的鱷魚

鱷魚

下水道暗含大自然力量不可抗的象徵。鱷魚在寓言中,通常扮演著攻擊性強,危險極高,不可馴化的角色,它有一張大嘴,象徵貪婪,外形亦絕不可愛。民俗學文化精神分析指出,其實下水道的鱷魚代表男性對維持雄風和男士魅力之焦慮,鱷魚並非常見寵物,周身黏液,亦不討人喜歡,類比成糞便,將之丟入下水道中成為合理的事,把所有焦慮排解出去。

英文俚語:“Whenyou'reuptoyourassinalligators.(當你將自己的臀部塞進鱷魚群內。)”暗含攻擊男士雄風和表示焦慮的象徵。美國很多遊樂園都有安排張大嘴吧的鱷魚標本,遊客往往喜歡把臀部塞進鱷魚嘴巴拍照,說明鱷魚等於去勢的象徵。很多傳奇變化中,下水道的鱷魚會由下水道攻擊使用公共廁所的人們,更顯示去勢的對應。

下水道的鱷魚下水道暗含大自然力量不可抗的象徵

下水道

多數下水道布滿垃圾、細菌、害蟲和小動物,卻又空間廣闊,四通百達,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出入口,同時內里環境的不可控,加上生態污染,令人不安,焦慮提升。

當下水道的鱷魚傳奇到了民眾認識生態污染的時候,鱷魚也發生變異,包括視力衰退、白化和變得兇殘。這象徵人類並不可能主導自然,當大自然的力量高於城市的可控性和文明,人類的主導性會消失。

現實影響

下水道的鱷魚傳奇成為不少小說、電影和卡通的題材。1963年,托馬斯·品欽(ThomasPynchon)的小說《V.》中寫到,書中角色普羅費恩(BennyProfane)加入掃鱷敢死隊,深入下水道,搜捕猛獸。

下水道的鱷魚《忍者龜》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不少電影描述下水道及下水道的鱷魚的恐懼。1967年電影《閣樓》,主人翁夫婦被壞人丟棄在下水道世界中,必須面對不知名猛獸威脅。1980年,電影《鱷魚》描述一條鱷魚被丟下下水道十二年後,受到污染,成為怪獸,走出下水道向人們報復。

卡通《忍者龜》 ,主角不同,但故事雷同。主角是四隻寵物龜,並受到核電廠輻射的影響而產生異變成為人形,居住在下水道中,為地上的人類行俠丈義。

美國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中,本·塞維亞曾以這個題材拍攝家庭錄像帶《恐怖》作為課外作業。

日本動畫《機動警察》也有類似的故事。

參考文獻

《都市傳奇》 維若妮卡·坎皮儂·文森及尚布魯諾·荷納著 楊子葆譯 

《紐約時報》 1935年2月10日

《紐約時報》 1938年8月16日

《大嘴巴》 1930年代

小灣鱷“貝貝”遷入香港濕地公園

香港鱷魚肉九成是假貨竟是巨型蜥蜴及蛇肉

鱷魚接連出沒嚇壞民眾人心惶惶

《可能是真的》MorganetTucker著

《地下之下的謊言與恐嚇》吉伯·拉斯寇爾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