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廣方言館,清末在上海設立的外國語文學校。同治二年(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以上海交涉事件較多為理由,奏請清政府批准,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亦稱上海同文館。招收近郡十四歲以下的俊秀兒童入館,學習外文為主課。只利用禮拜休業日講中文,自習自然科學。三年業滿,分派洋務職事。1905年改為兵工中學堂。同治三年廣州仿上海例,也設廣方言館,又稱“廣州同文館”。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方言館”成立於1863年,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國語專科學校,也是帶有明顯上海特色的新式學校。相對於京畿使用的官話,地方語言被叫作“方言”。所謂“廣方言”,就是推廣方言的意思。清政府把外國語當作“方言”,顯然是有點老大自居的傲慢。

發展情況

前期招收14歲以下文童住館學習。聘英國人為西教習,另聘中國人任總教習和分教習。課程有外國語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學和儒學。經費由江海關支付。後期於1869年併入江南製造局,仍保留原名稱,分為英文館、法文館和算學館,1894年(光緒二十年)又增設天文館。學習期三年,畢業後視成績分赴各衙門、海關充任翻譯等洋務工作。1905年,改為工業學堂。另有設在廣州的廣方言館,1864年由廣州將軍葉赫那拉·瑞麟、兩廣總督毛鴻賓仿照上海例,奏請設立。招收14-20歲之間的滿漢學生和20歲以上有功名的人入館學習。設有英、法、德文班。學習期三年,畢業後派充各衙門翻譯。經費由粵海關支付。

歷史

早在1861年,客居上海的翰林馮桂芬就提出:宜在廣東、上海設翻譯公所,選穎悟兒童,住院肄業,聘西人課以西國語言文字,並習經史算學。這一提議得到李鴻章的首肯。翌年,上海廣方言館就在舊學宮(今學院路四牌樓相近)建立起來了,馮桂芬被舉薦為廣方言館館長
上海廣方言館最初擬名是“上海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此名見於李鴻章請設學館的奏摺。其後,在馮桂芬所擬試辦章程中,正式定名“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同文館”,簡稱“上海同文館”。此名用了四五年,1867年改名“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廣方言館成立後培養出第一代精通西文西學的中國學生。如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上海廣方言館第一批30名14歲的學童赴美留學,開中國官派留學生之先河。中國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美學生;1874年9月19日上海人祁兆熙率第二批廣方言館學生赴美,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唐紹儀為這批留學生中的一員。廣方言館畢業生中不少經選拔後成為中國第一代外交官,如汪鳳藻、陸征祥、吳宗濂、劉鏡人、唐在復等。

沿革

1906年原廣方言館為適應形勢的需要改組為兵工專門學堂,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的父親郁礽培與中國近代實業家吳蘊初就是兵工學堂的同學。1913年受“二次革命”的影響,兵工學堂停辦,從此結束了廣方言館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