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是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上海市唯一一所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創建於1952年10月1日。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是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市唯一一所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創建1952年10月1日,時名“上海市中醫門診所”(後改名“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通稱“五門診”),是建國後上海市第一所由國家成立的中醫醫療機構。2003年入選全國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單位,2006年入選上海市數位化醫院示範點單位,並被推薦為上海市兩所申報衛生部數位化醫院示範試點建設單位之一。

醫院規模

岳陽醫院岳陽醫院

附設上海中醫藥大學岳陽臨床醫學院、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研究所和推拿研究所、上海國際針灸培訓中心臨床實習基地等教學科研機構,並由醫院本部、青海路名醫特診部和針研所(附設針灸門診部)組成“一院三地、一體兩翼”格局,是全國及上海市中西醫結合主要基地和上海東北部區域醫療中心之一。

醫院概況

岳陽醫院本部位於虹口區甘河路110號,占地面積約70畝,總床位800張,配備核磁共振、螺鏇CT、大C臂DSA、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系統等現代化醫療設備。擁有全國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及專科項目16個(其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重點中醫專科3個,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1個),上海市首席名中醫工作室和上海市名中醫工作室6個,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專家189名(其中博士後合作導師5名、博碩士導師66名)。年門急診量120萬人次、出院病人1.2萬人次,開設中西醫結合專業4個、博碩士點27個,目前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6項、“十五”科技攻關計畫項目2項、“973”計畫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5項以及部市級課題60多項。

發展歷程

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是建國後國家成立的上海市第一所中醫醫療機構。

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三個國慶節,在靜安區青海路44號誕生了上海市第一所由國家成立的中醫醫療機構,她,就是岳陽醫院的前身——上海市中醫門診所,後改名為“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通稱“五門診”。當時,“五門診”負責全市幹部的中醫公費治療,一大批享譽大江南北的中醫名家宗匠濟濟一堂,時任上海市中醫學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陸淵雷、孟河丁派傳人章次公、石氏傷科第三代傳人石筱山和石幼山兄弟、朱氏婦科第二代傳人朱小南、喉科張贊臣、針灸陸瘦燕一指禪推拿流派嫡傳弟子和滾法推拿流派創始人丁季峰、眼科唐亮臣、痔科聞茂康等滬上各科中醫名家雲集“五門診”論道懸壺、教書育人。以後,“五門診”在北京、上海各大中醫醫院成立時先後支援輸送了29名中醫名家,因此“五門診”被譽為“名中醫搖籃”。

到了1976年1月,“五門診”與成立於1958年、被譽為“中國現代推拿搖籃”的上海市推拿門診部合併,在岳陽路45號擴建設立了擁有200張床位的住院部,成為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實現了岳陽醫院第一次跨越式發展。

1995年根據上海市區域衛生規劃的統一部署,岳陽醫院搬遷至虹口大柏樹地區,與復旦、同濟、上海外國語大學等著名高校以及五角場、四川北路等商圈毗鄰,床位規模擴增至400張,並於1998年轉為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上海唯一一所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式發展。盛世興偉業。新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波瀾巨變和上海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為岳陽醫院帶來了再創輝煌的良機。

2002年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併入,2003年青海路名醫特診部成立,岳陽醫院形成了“一院三地”的發展格局。醫院黨政領導班子經過深入基層調研、廣泛聽取民意,在工作思路上進行了規劃步驟、發展理念、發展定位、醫療需求、學科發展、管理機制、基本建設等七方面的調整,確立了2003~2010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規劃和目標,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以科教興院為主線,實施學科特色、人才建設、醫療質量、基本形象、數字信息、服務滿意六大工程,在推動醫院改革發展的同時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和醫院文化建設,使醫療、教學、科研以及人力資源、信息網路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工作逐步呈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以更加盎然的生機、更加完美的姿態昂首步入了第三次跨越式發展周期。

所得榮譽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單位(2002年)

◆上海市針灸推拿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單位(2002年)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上海市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科”建設單位(2005年)

◆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2004年)

◆上海市嚴雋陶名中醫工作室建設單位(2004年)


基本簡介

前身為原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暨上海市推拿門診部,創建於1958年,被譽為“中國現代推拿的搖籃”。199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中醫推拿醫療中心。目前設3個門診,1個30張床位的病區,1個生物力學實驗室,年門診量在4萬人次左右。組建了以我科為龍頭、10餘家單位參加的學術網路,制定了20種常見病的診療規範,創新性地採用脊柱短槓桿微調手法,並以此為主題每年舉辦1期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每年在研課題10餘項。

學術帶頭人

學術帶頭人嚴雋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工作室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醫學會副會長。 

學術帶頭人房敏: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我國第一個推拿專業博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上海市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西醫結合學報》編委。

學術帶頭人沈國權: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醫專業。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

◆推拿學科現有醫師29名,平均年齡39.7歲,其中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師比例96.5%,博碩士比例34.5%,高級職稱比例37.9%。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建設要求,以頸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症、頸性眩暈、難治性腰突症及小兒腹瀉等疾病為主攻方向,建立完善以臨床為基礎、以科技為先導的現代推拿臨床醫學模式,大力推進特色診療技術的自主創新,積極套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傳統推拿技術,使專科主攻疾病的推拿治療有效率在90%以上。在重點專科的基礎上開設了脊柱推拿專科、頸椎間盤突出症專病、腰椎滑脫症專病、頸性眩暈等專病專科,並逐步形成了一支學術思想活躍、創新能力強的業務骨幹團隊,醫療、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穩步發展,牢固樹立了在國內的龍頭地位。

中醫婦科

所得榮譽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單位(2002年)

◆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2005年)

◆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2004年)

◆上海市朱南孫首席名中醫工作室建設單位(2004年)

基本簡介

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成立於1952年,是上海市第一個獨立建制的中醫婦科。當時滬上中醫婦科三大流派傳人朱小南(朱氏婦科)、陳大年(陳氏婦科)、沈建候(蔡氏婦科)濟濟一堂、各懷絕技,為婦科學科特色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任婦科主任朱小南是朱氏婦科第二代傳人,時任上海市中醫學會婦科組組長,以奇經八脈理論診治婦科病獨樹一幟,為中醫婦科學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70~90年代,在全國名老中醫朱南孫、上海市名中醫沈仲理以及樂秀珍等著名中醫婦科專家主持下,子宮肌瘤、痛經、不孕症、功血、復發性流產等特色專科相繼成立,中醫婦科特色診療技術不斷創新發展。1994年列為上海市中醫專科專病醫療協作中心首批建設單位,成為上海市中醫婦科學術發展的領頭羊,199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中醫推拿醫療中心。世紀之交,婦科的專科專病建設工作進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先後被確定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優勢學科、全國中醫婦科醫療協作中心、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2002年婦科入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單位,2004年底入選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

學科帶頭人

◆學科帶頭人朱南孫教授為朱氏婦科第三代傳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顧問、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上海市首席名中醫工作室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傳承朱氏婦科祖業六十餘載,在前輩學術經驗基礎上,發展形成了“從、合、守、變”中醫婦科臨證四法,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及部市級課題多項,培養帶教中醫、中西醫結合婦科專業博士和碩士,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享譽全國,蜚聲海外。

◆沈仲理教授,著名中醫婦科專家、上海市名中醫。歷經數十年努力、傾畢生心血,研究開發治療子宮肌瘤的國家級三類新藥“宮瘤寧”,獲得極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學術帶頭人、科主任孟煒,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副主任委員。2003年入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研修人才培養計畫,上海市首席名中醫工作室繼承人。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疾病,所帶領的課題組獲多項科研成果和科技進步獎。

中醫婦科現有醫師13名,平均年齡43.0歲,其中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師比例為100%,博碩士比例30.8%,高級職稱比例69.2%。

◆婦科目前設有2個名中醫工作室,4個門診,1個病區(24張床位),年門診量6萬餘人次。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要求,確定了痛經、子宮肌瘤、圍絕經期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等重點病種,中醫治療率在90%以上(多囊卵巢為71.2%)。形成子宮肌瘤、痛經、不孕症、功血、復發性流產等特色專科。制定了8種常見單病種的診療規範,研製了治療婦科病包括特色優勢病種在內的常見病種的8個特色製劑。承擔了多項各級科研課題,其中國家“863”課題2項,上海市衛生局重點學科建設課題2項。自2001年以來每年承辦國家級婦科繼續教育項目。同時以我科為龍頭,先後與上海地區及全國部分單位建立網路協作關係,2002年以來開展學術講座、學術研討、課題合作、技術推廣、經驗交流等協作網路活動10次。

◆在以朱南孫教授為代表的名中醫群體的帶領下,岳陽醫院中醫婦科有了快速發展,在上海市和全國中醫婦科界建立了穩固的學術地位。

血液病科

所得榮譽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單位(2002年)

◆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2004年)

◆上海市黃振翹名中醫工作室建設單位(2004年)

基本簡介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血液科於1984年組建,1996年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批A級專科,1998年被上海中醫藥大學評為優勢學科,1999年通過上海市中醫血液病醫療協作中心驗收,2002年入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五”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項目,2004年又以A級成績通過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驗收。

學術帶頭人

學術帶頭人黃振翹: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工作室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常委。

學術帶頭人周永明: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臨床醫藥雜誌》編委、《中西醫結合學報》編委。

◆血液病科現有醫師10名,平均年齡39.0歲,其中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師比例100%,博碩士比例70.0%,高級職稱比例40.0%。

血液科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建設要求,主攻中醫藥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科室組建了以本科為龍頭、8家單位參加的學術網路,制定了5種常見病的診療規範。遵循中醫理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運用中醫藥為主治療主攻病種的臨床療效,其中健脾補腎活血法治療再障有效率86.9%、健脾補腎瀉火法治療ITP有效率91.94%,均居國內同類中藥療效之領先水平,研製的生血合劑、生血靈、造血再生片等中藥製劑10餘種,療效良好,服用方便,使用的病人遍及全國20餘個省市和海外國家。

血液科目前每天設有專科門診,配有31張床位的獨立病區、層流無菌病房和血液實驗室,年門診量在3萬人次左右。先後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課題10餘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6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主編出版《實用中醫血液病學》等專著2本。已培養研究生20餘人,近5年培養18人,其中博士6人,碩士12人,進站博士後1人,同時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為專科網路單位及全國各地血液專科培養專業人才。

胃食管反流病專科

胃食管反流病專科所在消化內科是醫院重點學科,專科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A”級專科,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上海市中醫臨床優勢專科,國家中管局重點專病。上世紀50-80年代,本院前身上海市第五門診中醫內科曾經名醫薈萃,星光燦爛,一代肝膽脾胃病大師雲集,如陸淵雷、章次公、龐鈺、嚴二陵、章慶雲、姚玉蘭等,他們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如陸淵雷以四逆散加減治胃病,章次公疏肝和胃治消化性潰瘍病,嚴二陵輕、靈、流動治肝病等已成為學科的寶貴財富。70年代本學科胃竇炎專科門診運用系列健胃茶治療胃竇炎,一度名聞滬上。1989年本學科在上海率先開展中醫藥抗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榮獲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獎。

1996年起致力於中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目前中醫療效與學術水平已達上海市領先水平,臨床有效率達到92%,已有900例臨床科研病例積累,每半天專科門診人次40人以上,外省市病人達到10%,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已培養胃食管反流病研究方向博士2人、碩士10人,逐漸在本市形成了中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和優勢。2000年入選為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2004年通過上海市衛生局驗收,2006年入選上海市中醫臨床優勢專科,2007年入選國家中管局第二批重點專病,2007年11月被推選為全國中醫胃食管反流病協作組組長單位。近年來學科主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局級以上科研課題16項,通過科技成果鑑定1項,申請專利1項。消化內科現有床位40張,專科門診5個,自製製劑6種,每年門診量6萬多人次,專科、門診、內鏡室、胃動力檢查室和消化科病房實行一元化管理。消化科繼承和發揚中醫特色,開展中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在上海市與國內享有一定的聲譽。

消化科的主攻方向為:1)中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2)中醫治療胃腸病,3)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

形成了岳陽醫院胃食管反流病特色診療方案:1.胃食管反流病中醫病因病機研究,2.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分型,3.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證論治,4.在國內首先開展通降和胃治療酸鹼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疏肝和胃治療膽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從胃治咳”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伴發夜間嗆咳等特色療法。

專科所在科室為醫院重點學科,中醫藥大學“A”級專科,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上海市中醫臨床優勢專科,國家中管局重點專病,不斷加強國內外學術協作與輻射網路。專科人員赴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學術交流並開展科研協作,專科與國內多家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學術協作網路關係,開展學術科研協作、特色中醫藥診療的推廣和雙向轉診工作。胃食管反流病專科門診已在上海市形成較大社會影響力,目前每半天專科胃食管反流病人達40人以上,其中外省市病人占10%左右。上海市電視台電台、新聞晨報、上海中醫藥報等多家媒體曾報導專科工作。


學科帶頭人

和學術帶頭人群體

一批全國和上海市名老中醫、擔任全國和市級學術團體副主委以上學術職務、博士後導師、博碩士導師組成了我院強大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精英群體,在醫院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工作中發揮帶頭作用,並在國內中醫、中西醫結合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全院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共60名,平均年齡49歲,博碩士比例33.3%。目前在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和重點學科、專病專科項目中,由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領銜負責的項目分別占51.9%和63%。

博碩士群體

該院現有博、碩士135人,78.7%為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覆蓋臨床、醫技、護理、藥劑、科研及行政各部門,其中臨床占69.6%、醫技占6%、藥劑占1%、科研占11%、行政占12%,平均年齡35歲。博碩士群體是我院業務發展的骨幹力量。目前在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和重點學科、專病專科項目中,由博碩士群體承擔的項目分別占73.9%和80%以上。

中醫師承隊伍

通過建立三級名中醫工作室,請名中醫教學查房,和師承專項人才培養項目等方式,培養一批以繼承學術流派、保持中醫傳統技能為特長的師承隊伍。我院已有上海市名中醫工作室4個,上海中醫藥大學名中醫工作室6個,岳陽醫院名中醫工作室8個,共帶師承學員24名,請上海市名中醫每周進行中醫教學查房,實行1+X傳幫帶,師承學員中各級各類人員均有,有的已成為學科帶頭人,也有碩博士人員,大部分是有過多年臨床經驗的年輕醫師。

中西醫結合創新隊伍

對40歲以下本科學歷的臨床醫師,實行西醫專業人員攻讀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學位,中醫專業人員攻讀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學位;西醫醫師通過西學中班培養掌握中醫知識技能,中醫醫師送到國外學習或到國內醫院領先學科進修西醫臨床等培養模式,建立一支掌握中西醫兩套知識和臨床技能的中西醫結合隊伍,通過這支隊伍在臨床中充分發揮中西醫臨床優勢,尋找中西醫結合切入點、創新點。

西醫綜合實力保障隊伍

繼續保留一批西醫臨床特色濃厚的臨床科室,繼續保留一支西醫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不斷通過引進高學歷高職稱西醫和外出進修等方式修煉西醫綜合實力保障隊伍。

上海市三級甲等醫院一覽

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是中國大陸對醫院實行“三級九等”的劃分等級中最高的一級。考核的主要項目包括醫療服務與管理、醫療質量與安全、技術水平與效率,民營醫院也可以參與等級評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