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畫院

上海中國畫院

上海中國畫院座落在岳陽路197號,內有"程十髮藏品陳列館"、"林風眠作品陳列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三個展館,還有"上海中國畫院畫廊"、"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及多功能會議大廳,五個中小會議廳和辦公室、創作室,集展覽、創作、辦公、會議於一體,是上海中國畫院藝術研究、學術討論、合作、展覽等活動的中心。整幢大樓在中國傳統的藝術氛圍中融入了強烈的現代意識,設施先進,設計布局典雅而樸實,環境優美而溫馨。

簡介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

上海中國畫院在周恩來總理、陳毅同志直接關懷領導下,籌備於1956年,正式成立於1960年。畫院40年的歷程大致可劃分為前20年的波瀾起伏,後20年的風正帆輕。可是,毋論逆境和順勢,書畫家們都是忠貞虔誠地獻身於事業,為社會、為人民作出了不磨的貢獻。

發展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

在中國歷史上,畫院古已有之,但歷代畫院都是帝王個人所好的產物,儘管有其存在價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最高國務會議通過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在北京和上海兩地成立一家"中國畫院"的建議,組成了"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經過四年的努力,於1960年6月正式成立了"上海中國畫院",首任院長為豐子愷,現任院長為程十髮、執行院長施大畏,40年來,畫院先後匯集了一百幾十位書畫篆刻藝術家,為中國畫事業的振興與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改革開放為畫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先進硬體設施的建造,學術交流與各項藝術活動的積極發展,優秀人才和創作陣容的引進與壯大,藝術經營模式的更新都使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樹立了當代中國書畫藝術最高水準的代表形象。弘揚發展中華藝術是上海中國畫院的目標,也是她的歷史使命,更是她不可推卸的重擔。

新中國成立後,鑒於當時不少中國畫家生計發生困難,以及中國畫藝術的繼承發展等問題,1956年最高國務會議通過了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兩地各成立一家“中國畫院”的建議,組成了“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主任賴少其,委員唐雲、潘天壽、王個簃、謝稚柳、劉海粟、伍蠡甫、吳湖帆、傅抱石、賀天健、陳秋草、白蕉、汪東、沈尹默。後進經四年蹉跎,於1960年6月畫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豐子愷,現任院長施大畏。

40年來,畫院先後匯集了一百幾十位書畫篆刻藝術家,目前具有高級職稱的書畫家五十餘位。這個高層次的藝術群體,幾十年來為中國畫事業的振興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畫院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近一步發展中國畫事業,將上海中國畫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畫院高標準地建造了新的硬體設施。與此同時,加強內外學術交流,開展全面藝術活動,發現引進優秀人才,充實壯大創作陣容,把握藝術市場走向,更新藝術經營模式,重視自身藝術評品味與社會實際需要的有機統一,樹立當代中國書畫藝術最高水準代表形象,努力使中國書畫藝術事業不斷地向前邁進,畫院一直全力做好這方面地工作。弘揚發展中華藝術使上海中國畫院的歷史使命,更是她肩頭不可推卸的重擔。在新世紀裡,上海中國畫院的事業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隨著形勢的發展,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文化設施的更新改造勢在必行。原有的老畫院因不適應新的需求,經數年努力,於1998年在原址上建成了28層高的“華仁大廈”。大廈一至六層(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是畫院的新居,它有“程十髮藏品陳列館”、“林風眠作品陳列館”、“上海中國畫院畫廊”、“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以及多功能會議大廳、五個中小會議廳和辦公室、創作室。集展覽、創作、辦公、會議於一體,成為上海中國畫藝術研究、學術討論、創作、展覽等活動的中心。

創新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

“創作課題制”指的是,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師能否被畫院聘用,主要看他(她)的創作課題能不能“中標”。畫院原有的畫師只保留檔案身份、檔案工資和原有職稱,對其他工資性支出,畫院停止支付。畫師的報酬主要來源於課題經費以及成果獎勵,做到“不養畫家養作品”。 

2006年新春來臨之際,上海中國畫院在全國專業美術創作機構中率先實施的“創作課題制”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經畫院藝委會評審通過,政府部門撥出150萬專項資金收藏參加上海中國畫院“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創作課題的21幅優秀作品。

此舉從機制上根本打破了延續了幾十年的國家畫院畫師終身制的慣例,對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了新嘗試;確立了國家優先收藏優秀主題性作品的制度,為文化積累創造了條件。

國內大部分國家畫院的畫師都是由國家養起來的。這些專業畫家拿的是國家固定工資獎金,而且只要跨進了畫院的大門,不管藝術上如何,均為終身制。另一方面因為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水漲船高,靠著國家畫院的金字招牌,畫院畫師的作品市場銷路遠遠好過社會上的一些畫家。一些畫院專業畫家沉湎於市場,無暇在藝術上更上一層。這在某種角度上也是對國家資源的一種浪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認為,作為國家畫院的畫師不能僅僅因為畫賣得好就沾沾自喜,他們應該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創作出一批真正無愧於時代、能夠傳之後世的精品力作,在藝術創作方面起示範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打破國家畫院畫師的終身制,從機制上根本解決問題。

上海中國畫院是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畫院抓住“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主題創作活動這一契機,啟動了醞釀已久的“創作課題制”,以深化畫院的管理體制改革。因此,此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創作課題,也是對上海中國畫院現有畫師的任職資格的一大“考驗”。

課題制推出後,得到了畫家們的熱烈反響,也調動了畫家們的創作積極性。大家積極深入生活,苦心創作了一批抗戰題材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公開展出後,得到了各方面的稱譽。

成就

辛勤的耕耘,必然取得創作上的豐收。僅從1998年全國七屆美展以來,畫院就獲得全國大獎6項,本市得獎數十項,在九屆美展中,畫院畫家作品也分獲金獎、銅獎,囊括了上海地區中國化的全部獎項。正是這些畫家鍥而不捨的工作態度、高瞻遠矚的藝術眼光,才使得這早已名滿天下的藝術團體再續輝煌。

畫院不僅注重畫師創作水準的不斷提高,還十分重視藝術理論的深入研究。有計畫地組織邀請藝術專家來院舉辦學術講座及作品觀摩會,畫家們也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專題學術討論會,以活躍學術氣氛。除了每年傳統的年展和迎春畫展,畫院還要求每位畫師都在院內舉辦自己的作品觀摩展,這不僅提高了對畫家自身的要求,更加強了畫家間相互學習借鑑、取長補短的學術氛圍。

展品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

為了更好地展示藝術精品,畫院自籌資金,自行編輯,先後出版了《上海中國畫院藏品》、《上海中國畫院程十髮藏畫陳列館藏品》、《上海中國畫院畫家作品叢書》(26冊)、《林風眠作品集》、《關良作品集》、《丹青500年》(4冊)等畫冊,並於1997年起定期出版《上海中國畫院通訊》。畫家們還個人或集體參與出版了近百種回憶錄、辭典、技法叢書、字帖、印譜、論文集等,使多年來取得的藝術成果得以向世人展錄。

展廳功能廳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

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程十髮先生是當今中國畫壇的大師,其聲名蜚聲海內外,為推動中國畫的發展與振興所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程十髮早年潛心於中國古代書畫研究,在長期的藝術積累過程中,他慧眼識珠,收藏了一批極有價值的藝術珍品。為了能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和中國畫研究創作人員得以學習借鑑,更為了讓這批千年藝術瑰寶永遠綻放異彩,1996年,程先生毅然將122件從宋代到近代的珍貴藏品捐獻給國家,這一愛國之舉,受到上海市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讚賞,畫院專辟場地,建立"上海中國畫院程十髮藏畫陳列館",專門陳列這批藏品,供畫家、學者和美術愛好者觀賞,借鑑與研究.

林風眠(1900-1991),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是我國當代美術界的宗師,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留學法國,以特立獨行的美術天賦,勇猛精進的求索精神,深入體現西方美術的新奇表現與審美精髓,西為中用,幾法歸一,開創了異於古人他人,令人耳目一新的畫風,成為融匯中西、凸現民族精神的傑出美術家。林先生將其在上海時創作的105幅作品全部捐獻給國家,"上海中國畫院的林風眠作品陳列館"將永久性陳列他捐贈的作品,供世人觀賞學習,在那裡,我們可以讀到林先生高妙畫風的嬗變軌跡,可以觸摸到他那顆歌頌真愛,歌頌生命,永遠跳到著的心。

資料室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

向來有"半壁江山"之稱的上海中國畫院是一個中國書畫藝術門類齊全(中國畫書法篆刻、理論),畫種兼備(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風格各異的群體。不僅在繼承發揚中華優秀藝術傳統上承前啟後,而且還在一切開創藝術風貌中上下求索。畫院建院40多年來,共收集了古今名家書畫、篆刻作品與老中青畫家歷年精品近3000件,除程十髮院長與林風眠先生捐贈的書畫精品外,1997年賀天健家屬遵遺願將305件作品全部捐出,1997年著名攝影家簡慶福先生將自己珍藏的69件關良真跡捐出,更加豐富了畫院的畫庫。加之歷年收藏的大量畫冊、書刊等資料,藏書最達12000餘冊,其中不乏有傳世珍本,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藝術寶庫。

國內畫院

畫院,官署名。在中國古代宮廷中掌管繪畫。它除為皇家繪製各種圖畫外,還承擔皇家藏畫的鑑定和整理及繪畫生徒的培養。後來也指中國現代美術的創作和研究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