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並序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並序

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 青衣誰開鑿,獨在水中央。 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作品原文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並序
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屹然迥絕,崖壁蒼峭,周廣七里,長波四匝。有惠淨上人,廬於其顛,唯繩床竹杖而已。恆持蓮花經,十年不下山。予自公浮舟,聊一登眺。友人夏官弘農楊侯,清談之士也,素工為文,獨立刀世。與余有方外之約,每多獨往之意。今者幽躅勝概,嘆不得與此公俱。爰命小吏,刮磨石壁以識其事,乃詩以達楊友爾。
青衣誰開鑿,獨在水中央。
浮舟一躋攀,側徑緣穹蒼。
絕頂詣老僧,豁然登上方。
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
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
江雲入袈裟,山月吐繩床。
早知清淨理,久乃機心忘。
尚以名宦拘,聿來夷獠鄉。
吾友不可見,郁為尚書郎。
早歲愛丹經,留心向青囊。
渺渺雲智遠,幽幽海懷長。
勝賞欲與俱,引領遙相望。
為政愧無術,分憂幸時康。
君子滿天朝,老夫憶滄浪。
況值廬山遠,抽簪歸法王。

作品賞析

嘉州即今天四川樂山市。岑參為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進士,後任嘉州刺史,終老於蜀。青衣山即今天的烏尤,慧淨禪師錫居之地即今天的烏尤寺。
長期以來,中國朝野一直以岷江長江的正源,故都江堰稱為“江源”,都江堰至樂山、至宜賓的岷江幹流均稱作“大江”。直到民國初年,人們才開始以金沙江作為長江的正源,而把岷江作為支流。
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嘉州山水甲桂林。樂山山水之勝,既有大佛、烏尤、峨眉,還有那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之匯合。正如岑參在詩中所說:“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特別是大渡河以萬鈞之勢,正面截入岷江,把百丈岷江的江面在大佛下沖縮得僅三五丈寬。三江匯合之處既有江天般闊,又有雷霆般震,再配以兩岸秀麗之山,天下的確再難尋此勝境了。加之佛剎鐘磬,僧禪猿鳥。以至使身為地方長官的岑參留連難返,幾欲“抽簪歸法王”,剃髮出家,遁入空門了。不僅如此,他還想起與他結為“方外交”的兵部楊郎中,非常遺憾這位老友遠在長安,不能分享這份清福。於是作了這首詩,命石工刻在山壁上以作證明,以資紀念。其中對慧淨上人的描寫,充滿了景仰,並把他當作當代的“廬山遠”——東晉慧遠法師。這一首詩,與宋之問謁六祖的相比,對禪境更加投入,心境也遠為淡泊。

作者簡介

岑參(cén shēn)(約715~770年),唐代詩人。原籍南陽

岑參岑參
(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岑參十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杜甫高適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