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觀紅豆腐

上元觀紅豆腐

陝西漢中市城固縣上元觀紅豆腐以優質黃豆為原料,以滷水(當地人稱之為漿水)點制豆腐,壓榨後將豆腐切為一寸見方,恆溫發酵,以食鹽、花椒。大香、紅叩、桂皮。良姜、砂仁等30多種調味品浸拌淹漬後晾乾,再用大麯酒、辣醬調製混合入壇密封。壇體埋入地下,夏遮陽、冬保溫,利用自然氣溫調節壇內溫度,促使二次發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觀棗紅色,內呈黃色。具有鬆軟、細膩、鹹辣不出頭、味尾醇厚、清香爽口、餘味悠長等特點。問世百餘年來一直保待傳統製作工藝,質量久享聲譽。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上元觀紅豆腐以優質黃豆為原料,以酸漿水點制豆腐,壓榨後將豆腐切為一寸見方,恆溫發酵,以食鹽、花椒。大香、紅叩、桂皮。良姜、砂仁等19種調味品浸拌淹漬後晾乾,再用大麯酒、辣醬調製混合入壇密封。壇體埋入地下,夏遮陽、冬保溫,利用自然氣溫調節壇內溫度,促使二次發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觀棗紅色,內呈黃色。具有鬆軟、細膩、鹹辣不出頭、味尾醇厚、清香爽口、餘味悠長等特點。問世百餘年來一直保待傳統製作工藝,質量久享聲譽。除銷陝南各縣,且銷往關中、甘肅、北京、上海等地。近年用竹簍紙盒、陶罐等不同包裝,更增情趣。該產品1980年被評為西北五省同類產品第三名,1981年全國調味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三名。

.上元觀紅豆腐

上元觀紅豆腐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塊形方正,細膩柔糯,外觀棗紅,內瓤橙黃,微辣帶鹹,清香爽口。1979年全國調料品評比會議上被評為第二名,加之裝璜別致、古雅大方,既是佐餐佳品,又是饋贈親友的上等禮物。近年來,儘管有了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但為了保持傳統的風味,所採用工藝全部為傳統技術和配方,因此產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認可。正宗的上元觀紅豆腐香而不膩、辛而不辣,餘味悠長,具有健脾開胃,幫助消化,防止腸胃病之作用,是饋贈親友的佐餐佳肴。

製作工藝

上元觀紅豆腐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在製作內容和工序上主要包括:

.上元觀紅豆腐

一、漿水製作
1、選菜:選擇無污染的野生水芹菜、辣菜、蓮花白、油萊苗、芹菜、白菜、紅薯秧子等植物淘洗乾淨。

2、過水:將淘洗乾淨的菜放入開水鍋中淖水,七分熟即可從鍋中取出置入陶盆、陶缸中。

3、發酵:用少量麵粉加入開水調成稀糊狀或煮過麵條的麵湯倒入陶盆中,以淹沒菜面為宜。或加入漿水老湯方可,漿水老湯越老越好,成熟時間越快。

(註:漿水菜以辣菜為最佳,漿水以透明,黃亮、香酸有一定粘度為佳。漿水菜一天上下翻動一次,使淖過水的菜由青變為褐綠色,吃起來沒有生菜味為準。)

二、優質豆腐製作
1、選料、選擇粒大飽滿,無霉爛,生長期在180天以上,乾度水分不超過2--2.5%的優質黃豆。

2、浸泡,用軟水浸泡黃豆,浸泡時間為春季8--10小時,夏季6--7小時,秋季8--10小時,冬季12小時以上。

3、磨漿,用石磨磨漿。

4、過濾、磨出的豆漿用白布濾架搖動過濾出豆渣。

5、燒漿,過濾後的豆漿用鐵鍋燒沸至100℃--120℃。

6、點漿,待燒漿溫度下降至80℃--90℃左右,用漿水點漿,每百斤燒漿點10市斤漿水。

7、包箱壓榨,用40cm×70cm的木箱,把老粗布或純棉布鋪入木箱內,將點漿後的小豆腐裝入木箱中包裝後加蓋,用10公斤重的石頭,壓榨5--8小時。

三、紅豆腐製作
1、下料,將壓榨成形的優質豆腐,砌成尺寸3cm的正方形。

2、消毒,將豆腐方塊放入竹笆木架或木箱內用60°--70°純糧酒消毒。

3、發酵,加溫30℃--40℃,發酵10--12天。

4、拌料,把花椒、草果、大香、紅叩、白叩、黑胡椒、白鬍椒、畢卜、良姜、桂皮、香草、紫草、茴香、沙仁、草叩等近三十種辛香料粉碎成面,拌入發酵期滿的豆腐塊上。

5、晾曬或烘烤,將拌料後的豆腐塊,放在竹簿上晾曬或木架上烘烤,乾度達到95%以上。

6、入缸:將缸埋入土內30cm,把加入辛香料的乾豆腐塊,加軟水,黃酒、甜酒,比例為每百斤晾曬或烘烤的乾豆腐塊加調料水50斤,黃酒,甜酒各500克。

7、封閉,用稻穀草節,堆放在粗布袍裹的竹芭上(緊挨豆腐塊),用黃泥封缸口三年。

.上元觀紅豆腐

8、出廠、打開缸口,把製作好的紅豆腐成品,按1000克、800克、500克、400克、300克、125克等不同重量,裝入不同類型的壇、罐、瓶、簍、盒箱中,包裝出廠。

歷史淵源

.上元觀紅豆腐

上元觀紅豆腐製作,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城固縣誌記載:明代中期上元觀紅豆腐、升仙村桔子、垣山黃姜等城固地方特產遠銷安康、廣元等地。在當時交通運輸不便的條件下,上元觀紅豆腐能遠銷外地,其知名度之高,技藝成熟,生產規模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清嘉慶十二年,上元觀衡家二品夫人衡寡母,為給乾娘慈禧太后送禮而犯愁。思前想後,最終選定了本地特產上元觀老街檀木根作坊製作的紅豆腐。於臘月進京送給乾娘慈禧太后,太后一吃感到清香爽口,食慾大增,對“紅豆腐”大加讚賞,衡寡母回到上元觀,重金招來檀木根,在上元觀老街修建紅豆腐作坊,取名“慶豐恆”(恆乃衡之意)。大量做起了紅豆腐,並把“慶豐恆”製作的紅豆腐當貢品每年進貢朝廷。從此“慶豐恆”作坊名氣越來越響,生意越做越大,帶動上元觀周邊地區紅豆腐的製作。

1932年12月,徐向前元帥率領的紅四方面軍進駐上元觀,老百姓把紅豆腐作為禮品送給紅軍官兵,廣大指戰員食用後讚不絕口。

1938年3月,國民黨軍政部第八臨時教養院遷駐上元觀,紅豆腐作為當時的地方名菜倍受歡迎。

1951年6月,紅豆腐作坊被城固縣農會收編。

1951年12月,縣政府把紅豆腐作為地方名牌產品,送往朝鮮抗美援朝戰場慰問援朝官兵。

1952年4月,收編“慶豐恆”作坊組建城固縣供銷合作社上元觀紅豆腐廠,並遷址鴨兒池至今。

1985年11月,註冊為上元觀牌紅豆腐,商標號244376。

1987年,申報為陝西省優質食品獎。

1996年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為“上元觀牌”紅豆腐為地方名品。

1998年5月,由於受市場經濟衝擊,上元觀紅豆腐廠被迫倒閉,杜成輝從縣法院將破產倒閉作坊,購買生產至今。

1990年—2000年先後獲漢中市“金馬獎”,陝西省名優產品獎等稱號。

主要價值

上元觀紅豆腐是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它具備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價值。上元觀紅豆腐是民間作坊傳統技藝製作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小食品,在紅豆腐六百多年的發展中,它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反映,又是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文化價值。

2、研究價值。具有“古、土、陋、俗”四大特色,它的原生態性對研究陝南消費習俗,飲食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3、實用價值。上元觀紅豆腐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砷、鑽、胺基酸態氮等多種維生素,具有健脾、補鈣幫助消化,防止癌症腸胃病等特殊功能,長期食用,有極高的保健價值。

瀕危狀況

1、解放前城固縣紅豆腐製作以上元觀為中心,全縣大部分地方以及洋縣、漢台、南鄭等地均有作坊生產。解放後,實行合作化、集體化,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改造、割資本主義尾巴,反對封資修等歷史原因,紅豆腐作坊大都已消失。目前,僅上元觀幾家作坊從事紅豆腐製作。

2、大部分紅豆腐製作藝人相繼去世,農村中青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紅豆腐製作後繼乏人。

3、資金匱乏,加之生產周期長,紅豆腐作坊生產舉步維艱。

4、現在市場充斥著大量的北京、湖南、四川等地的豆腐乳、紅豆腐,風味也適合本地人的飲食口味,對上元觀紅豆腐的規模化的生產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導致本地的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3年2月延續申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上元觀牌紅豆腐”品名。

2、2003年4月註冊,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張騫牌紅豆腐”品名。

3、2003年5月,紅豆腐製作技藝及配方申報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專利號為02330460X。

4、2005年8月,城固縣農業開發辦公室立項為扶貧開發項目。

5、2006年3月,縣工商行政部門,加大了偽劣、假冒紅豆腐產品打擊的力度。

保護內容
1、全面保護上元觀紅豆腐的傳統製作技藝和流程,

2、全面保護上元觀紅豆腐的科學配方和傳統器具。

3、全面保護上元觀紅豆腐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傳統價值、保健價值和經濟價值。

4、保護和維護上元觀紅豆腐的註冊商標和智慧財產權。

5、保護和維護上元觀紅豆腐的商標、產品、智慧財產權,永遠不受到假冒、偽劣的損害,保護傳承人的健康發展和成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