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溪村

上三溪村

上三溪村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西北部,距縣城約3公里。舊屬五山鄉,清宣統二年(1910),屬城區四都,1935年屬嶺外鄉,1956年屬西嶺鄉,1958年屬新昌人民公社下三溪管理區,1961年屬西嶺人民公社,1983年屬西嶺鄉,1992年改隸城關鎮。轄樓頭(舊稱漏頭)、上三溪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上三溪。村民有王、裘、呂、章、蔡諸姓,以王姓為多。共293戶、895人(其中長詔水庫庫區移民46戶、159人),分13個生產隊。耕地面積673.9畝,其中旱地45畝,余均為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上三溪村上三溪村
上三溪村地處新昌江畔,原以三條溪水匯流於此而得名(三溪今已不存)。唐鹹通元年(860),浙東裘甫農民軍與官兵戰於剡東,義軍設伏於三溪之南,又設陣於三溪之北,先壅塞上流溪水,交戰後,義軍佯敗,官兵涉水追擊,至溪中,義軍突然決壅,大水驟下,伏兵齊出,南北夾擊,大敗官兵。由是義軍聲威大振,隊伍迅速擴大到3萬餘人,三溪自此名聞遐邇,為剡東戰略要地、兵家爭戰之地。原建有三溪鋪,為屋三楹,旁列兩廂,中建一亭,繞以周垣,榜曰三溪,設司兵以急遞,今廢。
上三溪村背負新昌江,南面七星畈,為新昌縣主要產糧區。但1949年前,由於水利失修,旱澇頻仍。1922年,新昌江發大水,上三溪村半個村子被毀,村民逃荒要飯,野有哀鴻,悽慘不可言狀。乾旱之年,田園龜裂,顆粒無收,故村中流傳"七星畈,好田畈,鐮刀放下沒有飯"的諺語。1949年全村92戶,333人,多數為佃戶,自有耕牛者僅17戶,多住茅房,瓦房寥若晨星。
50年代初,村區組織以裘仁千為首的第一個互助組,成為新昌縣較早的互助組之一。70年代初期,在村黨支部書記趙相生率領下,全村70%以上勞力參加治理新昌江,築成村北800米、上石演村北200米江堤。擴大糧田165畝。嗣後改造七星畈,實現園田化,將分散、小塊水田合併成三畝一丘。平整為長100米、寬20米的"標準田"405畝,田間通水渠,並修築機耕路9條,總長2850米,為農業機械化打下基礎。糧食畝產由300多斤提高到1800多斤,全村年產糧100萬斤。糧食自給有餘,每年完成國家任務10餘萬斤。

自然氣候

常年平均氣溫16.5℃,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10.1℃,≥10℃的活動積溫在5200℃以上,80%保證率為4800℃以上,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現在4月上旬中期。
初霜一般出現在11月中旬後期,終霜一般出現在3月下旬前期,無霜期年平均為238天。
常年降水量平均為1438.9 mm,且分布不均,降水年變化呈雙峰型且年際變化較大,即3-6月和9月為兩個多雨季,7-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為兩個少雨季,最多年降水與最少年相差達895.2 mm;年降水日數平均為156.2天。
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895.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2.5%
境內礦藏有鐵、錳、、鉛、金銀、葉蠟石、螢石高嶺土石英、白雲石、黃鐵

經濟發展

上三溪村新昌鼎天軸承有限公司
70年代初,上三溪村在章財儂率領下,利用靠近縣城優勢,組織新昌縣較早的農村建築隊--上三溪村建築隊。初期僅20餘人,技術力量薄弱(有"一把半磚刀"之說),設備簡陋,實行清工承包;80年代始,業務擴大,發展為三材承包,承建的新昌茶廠花茶車間、縣供銷社辦公樓、縣府招待所賓館、縣檔案館等,均被評為優質工程,其中新昌茶廠花茶車間為浙江省第一個農村建築隊所創全優工程,受省建委表彰獎勵。每年平均完成建築面積上萬平方米。現有職工150餘人,臨時人員150~200餘人,技工40餘人,其中建築工程師6名,自有資金100萬元,固定資金20萬元,並擁有水泥預製場、鋸木廠、鋼材加工場各1個,以及拌和機、吊塔、擺桿等建築設備。總工程建築項目業務款2000萬元以上,年收入320萬元,利潤30萬元,成為新昌縣城郊實力雄厚的農村專業建築隊之一,享有較高聲譽。
上三溪村上三溪村領導開會
1984年,由建築隊隊長章財儂兼廠長,在村西創辦新昌縣齒輪箱廠,為新昌縣較早的村辦企業之一。主要生產船用變速箱、柴油機裝載機、電機紡機機車發動機等配套的各種齒輪,採用先進的光電測量技術和電腦系統單雙嚙合儀等,保證齒輪精度和加工質量,並採用先進的金相顯微設備和全套化驗裝置,控制材質,確保穩度,經省齒輪監測中心經常性齒輪檢查,連續幾年合格率達98%以上。產品暢銷29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日本、義大利、荷蘭等9個國家和地區。1992年底已形成具有年產100萬件齒輪的綜合生產能力,為浙江省6家專業齒輪箱廠之一,並加入了中外合資企業--上海易初公司和常州常林實業公司,當選為董事廠。工業總產值830萬元,創利155萬元。現有固定資產750萬元,擁有各類生產設備200餘台,有職工4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人,占12.3%。受半年以上專業技術培訓工人達100餘人次,受2年以上培訓達50餘人次,共支付培訓費和技術聯營費40餘萬元。職工年工資平均5780元,在新昌縣職工工資收入中屬中等以上水平。投資30萬元,新建職工宿舍一幢;投資100萬元,興建綜合大樓一所。引進義大利先進生產線後,年產齒輪箱400萬件以上。
全村勞力配置和產業結構已發生重大轉變,由原來單一從事農業生產轉向從事工業生產和第三產業為主。據統計,全村568個勞動力,其中在鄉鎮企業130人、農業185人、第三產業136人,其他117人。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134萬元,建築隊占20.26%,齒輪廠占73.12%,農業占6.61%。

村莊狀況

上三溪村現為新昌縣較富裕的村之一。1982年,被定為全縣農村電氣化試點村,全村推廣電炊膳,擁有電飯煲238隻,電茶壺200隻,90%以上的戶以電代柴,成為全縣聞名的無煙村。《浙江日報》等省級以上報刊曾作專題報導。80年代後期,液化石油氣進入農家,現有50%以上的戶使用液化石油氣。1983年,全村安裝自來水,並免費供水。村內主要道路已澆成水泥路面。95%以上的戶新翻建了住宅,計465間,22674平方米(淨房),戶均150平方米。1992年人均純收入1550元,80%以上的戶有電視機。有電動打稻機40台,電冰櫃33台,電話機11部(其中個人6部)。齒輪箱廠有5噸汽車1輛,桑塔納轎車1輛。村民個人有機車13輛,拖拉機10台,三輪卡5輛。村辦國小1所,在校生150餘人,幼稚園1所。有老年人活動場所1處,村幹部和有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均可領取適當生活補貼。

民間風俗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為其操辦生期酒。屆時,大擺酒宴,至愛親朋,鄉鄰好友不請自來,攜贈禮品以賀等。酒席間,要請民間藝人(花燈手)說唱表演。在貴州黔北地區,花燈手要分別裝扮成鐵拐李、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等八個仙人,依次演唱,邊唱邊向壽星老獻上自製的長生拐、長生扇、長生經、長生酒、長生草等物,獻物既畢,要恭敬獻酒一杯,“仙人”與壽星同飲。
月米酒:婦女分娩前幾天,要煮米酒1壇,一是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滿月,要辦月米酒,少則3、5桌,多則2、30,酒宴上燒酒管夠,每人另有禮包1個,內裝紅蛋泡粑等物。

飲食文化

上三溪村清明果
風味小吃主要有“栗子粽”、“氣糕”、“清明果”、“千層果”、“米麵”、“糯米果”、“苞蘿飠果”等。風味食品有凍米糖、薯棗、白糖條等。特色菜餚有酸辣椒、醬頭辣椒、生薑辣椒片、蘇莊炊粉、塘塢豆腐乾、何田清水魚、開化青螄、石斑魚、蛋羹、無刺黃背、黃牙丁滾豆腐、桃花魚炒豆腐乾等。節日飲食蘊涵豐富的文化。年三十,雞、魚、肉齊全,葷多素少,以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早餐食麵條、年糕,以圖吉利,往後是清明艾飠果 ,立夏雞蛋、筍,端午粽子,七月半氣糕,中秋節炊粉肉、炊粉老南瓜、炊粉芋頭,重陽麻糍飠果 等。民間飲酒以“高梁燒”為主。糯米酒(俗稱“霜白酒”)釀製亦較廣泛。酒席上,篩酒須滿杯,加酒得三巡。領先喝者須站起來舉杯相邀,要慢飲緩喝,即使酒量很大也要故作謙讓。酒席豁拳為數字拳,分戴帽子叫法和請子叫法,有“磨心”打通關和“輸家出馬”流水豁兩種,不善豁者“雇長工”,豁六拳稱“半年”,十二拳稱“一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