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橋

三里橋

三里橋河北省任縣城50公里,轄24個行政村,312個村民小組,6萬多人,全鄉面積127平方公里,10.7萬畝耕地,是任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業大鄉之一,全鄉主要盛產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

基本信息

簡介

三里橋三里橋

三里橋位於任縣城,地勢平坦,物產豐富,交通十分便利。西距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京廣鐵路30公里,省道開龔公路貫穿全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農業資源:三橋鄉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質優良,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農副產品豐富。全鄉主要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蔬菜花木等,常年種植優質小麥9.5萬畝,玉米5萬畝、花生4.2萬畝,棉花8000畝,花木5000畝。養殖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已形成生豬、波爾山羊、肉牛、家禽四大支柱產業,全鄉年存欄生豬10萬頭,山羊4萬多隻,肉牛1.8萬頭,家禽100萬多隻。鄉鎮企業:目前,全鄉已發展鄉鎮企業10餘家,主要有青島"雙星"集團投資興建的三橋制幫廠,台灣著名客商投資建成的臻頭河花木繁育基地,以及奮進糧油設備廠、雙龍木業有限公司、許昌駱駝鞋業公司三橋分公司、好男兒門窗廠、製糖廠、日日升麵粉廠、國華麵粉廠等企業,發展民營企業16家,引進種養加項目21個,發展個體工商戶480多戶。全鄉現在造廠、磚窯廠、棉花廠,鄉林場等400餘畝土地閒置資產,尚未盤活,是投資可利用的有利場地。勞動力資源:三橋鄉總人口6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0%以上,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全鄉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2.2萬多人,年勞務收入1億多元。目前,全鄉2萬多青壯年勞動力中,有各類技術特長的1500多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500多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萬多人。投資環境:基礎設施相互配套,達到通訊"四通"。目前,重新擴建了三橋集三里長街,並建了兩個專業市場。全鄉交通便利,溝河交錯,水資源豐富,電力充沛,建有3.5萬千伏變電站一座;通信發展迅速,可直撥國內外。同時,鄉政府所在地還開辦教育、醫療、郵政、運輸等業務,並設有新華書店、影劇院歌舞廳等,文化娛樂生活十分活躍。

經濟

三里橋郵電事業發展較快。7200門程控電話,無線尋呼、行動電話等通訊網路已與全國聯網,可直撥國際、國內電話和進行電話傳真。任縣供電布局合理,質量高。擁有11萬伏變電站2座,3.5萬伏變電站7座,裝機總容量達3900KVA。

在三里橋,賓館飯店商場、交易市場坐落於市區各個部位,它們不僅向中外顧客提供現代化的高質量服務,同時也展示並讓人們品嘗地方特色和各具風味的名點小吃,既方便快捷又經濟實惠。
任縣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現擁有機械、輕紡、化工、食品、建材、醫藥等十幾個行業。主要產品64種,外

三里橋三里橋
貿出口產品四大類24個品種。現在已和美國法國香港台灣等四個國家和地區合資興建8個企業,並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友好往來關係。

三里橋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大蔥。1995年糧食總產量達16.64萬噸,棉花280萬公斤、油料1804噸。林果蔬菜業遠近聞名。全縣有果園12.53公頃,年產蘋果葡萄紅棗等4250多噸。縣城西部、北部建有萬畝蔬菜基地和大棚菜基地,年產各種蔬菜近億斤,一年四季青菜不斷,暢銷京、津、石。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雲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其中以煤、鐵為主。鐵礦石總儲量1.2億噸,占臨汾市總儲量的60%,平均品位40%以上,被譽為“人參鐵”,是山西省富鐵礦生產基地之一。煤炭資源探明儲量為8000餘萬噸,屬沁水優質無煙煤種,工業及民用價值極高。

重點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繼續實施“項目年”活動,按照“投產一批,建設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強力推進項目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共謀劃和建設重點項目40個,建設了6大超億元項目,總投資28億元,先後有宇康重型汽車、力爾高檔隔熱鋁、高檔PVC型材、頤通管業等4個億元項目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計畫,是邯鄲市列入省重點項目最多的縣,創廣平縣歷史之最。力爾高檔隔熱鋁材項目,投資2億元,年生產隔熱鋁材3萬噸,年利稅1億元。昌盛公司總投資1.5元的棉紡織漿粕技改項目已投產,年產值4億元;投資2.5億元、年生產能力5萬噸的大口徑雙壁波紋管實壁管高科技項目,已開工建設;宇康重型汽車生產線項目、力爾二期擴建項目、同和雞蛋粉加工項目、錦泰棉紡技改、振興油棉擴建等項目進展順利。

社會事業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85‰;城鎮化率20.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35%;縣鄉村三

三里橋縣城醫療圖片
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23%;城鎮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100%;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8.74公里;每千人擁有醫生2.63人;每千人擁有病床2.23張;人均公共體育場館面積0.65平方米;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0;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財政對科技教育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達到1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00元,增長12.2%;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增長18.3%;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長率城鎮增長9.5%,達到3288元,農村增長16.2%以上達到1764元;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4.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5平方米。

三里橋在實施“兩免兩保三幫扶”的基礎上,通過政府推動和社會性幫扶,形成完整系統和合力,形成了不斷完善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基本保障了全縣困難民眾的生活。截至2007年元月,三里橋實施的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累計已有7225名因病致貧戶得到醫療救助,發放救助金26.1萬元,人均2439元。同時,社會低保累計救助11314名城鄉困難民眾,共發放低保資金752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95197人,發放補償金累計達622.63萬元。另外,全縣養老保險參保10488人,失業保險參保3680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6694人,工傷保險參保4020人。

特色產品

2000年來,三里橋政府依託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發展了以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種植加工業、特色養殖業、礦產業和

三里橋野菜
旅遊業四大支柱產業。以人參、五味子為主的中藥材新增了500多公頃,產量、品質都有大幅度提高,以面瓜、葵花籽為主的訂單農業發展500公頃,訂單農業帶動了經濟的增長。養蜂業快速發展,蜂群已發展到10000群,蜂蜜經專業鑑定,品質上乘,銷往汪氏蜜蜂園等大型企業。常見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牛毛廠刺嫩芽蘑菇木耳刺五加等。野生山核桃加工已初具規模,石超志山珍食品廠的開心山核桃已完成商標註冊、綠色認證,目前已打入省內市場。紅旗村旅遊業發展規模逐年壯大,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成立,使三里橋的旅遊業走上了企業化管理道路,三里橋年接待遊客量達到40萬人,旅遊收入400萬元,三里橋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歷史淵源

汪洋千頃勢何雄,九水同歸一澤中;波靜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東; 魚龍吞吐爭春雨,鳥雀驚飛向晚風;明月蒹葭楊柳岸,漁舟人唱藕花叢。元朝人李京的《大陸澄波》詩,他描繪了地處陸澤區的三里橋在歷史上的自然風貌。

三里橋位於“九河下稍”,境內“諸流匯集”,素有“南泊”之稱。《左傳》里記載著這樣一個事:公元前五四三年七月,鄭國上卿伯有掌握朝政,因強迫貴族公孫黑到楚國去,二人發生糾紛,公孫黑一怒之下殺死伯有,並大肆搜捕其“同黨”,引起變亂。

公元前四五三年,曾經稱霸一時的晉國被瓜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任地歸了趙國,改名叫渚陽。《水經注》說:“渚水出常山中邱,東入,至任合澧”。《方輿紀要》說:“因在澤渚之陽,故曰渚陽”。原來渚陽一名也是因水而得。渚陽地方正式建縣,是在公元前一九八年。各朝代行政區劃的設定,都是隨著政治的需要而更動的。三里橋自從西漢初年建立以後,縣名和範圍雖然保留下來,但它經歷了數次廢並分合。

公元六O六年,正是隋朝興盛時候,全國“戶口滋多”,為了加強統治,隋煬帝決定擴大州縣轄區,任縣在這時第一次被併入南和縣內,公元六二一年,唐高祖李淵"初定天下",他吸取隋朝管理地方不善的教訓,在調整地方機構中,將南和一分為二,又恢復了任縣。公元一O七年,北宋王朝對所屬州縣開始大規模"裁撤省並"。據《夢溪筆談》記載:“煦寧中,廢並天下州縣一百二十七”,任縣再次與南和合併。此後經過四十年,直到宋哲宗趙煦時,又“析南和,復置任縣”,歸信德府管轄。公元一二六五年,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任縣併入邢台,但因地理關係,時間不長就又恢復了原來的三里橋,屬順德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