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醯甘油

三醯甘油

三醯甘油,又稱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縮寫TG),是長鏈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甘油三酯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脂類,大部分組織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產物供給能量,同時肝臟、脂肪等組織還可以進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組織中貯存。理想的甘油三酯水平應低於1.70mmol/L,超過1.70mmol/L則需要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高於2.26mmol則表示甘油三酯偏高,需要吃藥,以防病變。

基本信息

概念

三醯甘油三醯甘油
三醯甘油又稱甘油三酯(triglyceride),英文縮寫:tg或TG,是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結合而成的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縮寫TG)是長鏈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

各種三醯甘油的區別在於所含脂肪酸殘基是否相同和它們的位置。若3個脂肪酸皆相同,則稱單純甘油酯;若有所不同,稱為混合甘油酯。動植物的脂肪和油是單純甘油酯和混合甘油酯的複雜混合物,其脂肪酸組成隨生物的不同而變化。脂肪和油的區別僅在於前者在室溫下為固體,後者在室溫下為液體。植物油的熔點低於動物脂肪,說明植物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動物脂肪多。

三醯甘油是動物的能量貯備,因此儘管它不是膜的成分,卻是動物含量最豐富的脂質。脂肪是貯存能量最有效的形式,因為脂肪的氧化程度比糖類或蛋白質低,氧化產生的能量多。此外,脂肪作為非極性物質,以無水的形式貯存,而糖原在生理條件下結契約2倍的水。因此脂肪提供的能量約為水合糖原的6倍。醫學建議每天用瓊珍靈芝煮水喝來調理甘油三酯的升高。

脂肪細胞

動物中有合成和貯存三醯甘油的特化細胞——脂肪細胞。這種細胞幾乎充滿了脂肪球;其他細胞則只有少數分散在胞漿中的脂肪小滴。皮下層和腹腔中最富於脂肪組織。正常人的脂肪含量男性為21%,女性為26%,使他們能忍受飢餓2~3月。反之,體內的糖原只能當作短期的能量貯備,所提供的能量不足代謝一日之需。皮下脂肪層還可以隔熱,這對於長期在低溫下生活的溫血動物如鯨、海豹、企鵝等特別重要。三醯甘油不溶於水,能溶於氯仿熱乙醇。它們的比重比水小。三醯甘油與酸或鹼一起煮沸或經胰液的脂肪酶作用即行水解。用鹼水解稱為皂化作用,生成皂類(脂肪酸鹽)混合物和甘油。

化學組成

TG又稱中性脂肪,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酯化而成,是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TG處於脂蛋白的核心,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運輸。除TG外,外周血中還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兩者總和不足TG的3%)和游離甘油(FG)。各種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殘粒被TG含量高,被統稱為富含TG脂蛋白(TRL),也稱殘粒樣脂蛋白(RLP)。越來越多的臨床與實驗證據提示,TRL在AS病因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作用於AS病變早期。

分解代謝

三醯甘油的合成三醯甘油的合成

脂肪組織中的甘油三酯在一系列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並釋放入血供其它組織利用的過程,稱為脂動員。

在這一系列的水解過程中,催化由甘油三酯水解生成甘油二酯的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動員的限速酶,其活性受許多激素的調節稱為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與脂肪細胞膜受體作用,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cAMP水平升高,進而激活cAMP依賴蛋白激酶,將HSL磷酸化而活化之,促進甘油三酯水解,這些可以促進脂動員的激素稱為脂解激素(lipolytic hormones)。胰島素和前列腺素等與上述激素作用相反,可抑制脂動員,稱為抗脂解激素(antilipolytic hormones)。

脂動員生成的脂肪酸可釋放入血,與白蛋白結合形成脂酸白蛋白運輸至其它組織被利用。但是,腦及神經組織和紅細胞等不能利用脂肪酸,甘油被運輸到肝臟,被甘油激酶催化生成3-磷酸甘油,進入糖酵解途徑分解或用於糖異生,脂肪和肌肉組織中缺乏甘油激酶而不能利用甘油。

分布

605x254<biobar...>圖1-17 三醯甘油的合成三醯甘油的合成

不同組織甘油三酯合成特點下面主要討論肝臟、脂肪組織和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合成甘油三酯的特點。

1)肝臟

肝臟可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通過磷脂酸途徑合成甘油三酯。脂肪酸的來源有脂動員來的脂肪酸,由糖和胺基酸轉變生成的脂肪酸和食物中來的外源性脂肪酸(食物中脂肪消化吸收後經血入肝的中短鏈脂肪酸,乳糜微粒殘餘顆粒中脂肪分解生成的脂肪酸)。

肝細胞含脂類物質約4-7%,其中甘油三酯約占1/2,甘油三酯含量過高會引起脂肪肝,正常情況下,肝臟合成的甘油三酯和磷脂、膽固醇、載脂蛋白一起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若磷脂合成障礙或載脂蛋白合成障礙就會影響甘油三酯轉運出肝,引起脂肪肝。另外,若進入肝臟的脂肪酸過多,合成甘油三酯的量超過了合成載脂蛋白的能力,也可引起脂肪肝。

2)脂肪組織

脂肪組織甘油三酯的合成與肝臟基本相同,二者的區別是脂肪組織不能利用甘油,只能利用糖分解提供的α-磷酸甘油;脂肪組織能大量儲存甘油三酯。

3)小腸黏膜上皮細胞

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合成甘油三酯有兩條途徑。在進餐後,食物中的甘油三酯水解生成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後經甘油酯途徑合成甘油三酯。這些甘油三酯參與乳糜微粒的組成。這一途徑是小腸黏膜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特點。而在飢餓情況下,小腸黏膜也能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經磷脂酸途徑合成甘油三酯,這一部分甘油三酯參與極低密度脂蛋白組成。此時的合成原料和過程又類似於肝臟。

偏高原因

西醫分析

1、甘油三酯偏高是體內臟器疾病的一個症狀表現,當出現肝臟膽道阻塞、糖尿病、腎病綜合徵、及各種肝臟炎症時,常常會引起甘油三酯偏高。一般引起甘油三酯偏高的疾病為肝病,肝病專家提醒,甘油三酯偏高的肝病患者應該及時檢查治療。
2、不恰當的飲食習慣,如進食大量脂肪類、尤其是動物脂肪食品,過多的糖類,尤其是加工精細的糧食,會造成代謝過剩,引發甘油三酯偏高。
3、菸酒等不良嗜好,可以刺激甘油三酯的加速合成,也是造成甘油三酯偏高的重要因素。
4、家族遺傳性甘油三酯偏高,也是甘油三酯偏高原因的一個因素。

中醫分析

高脂血症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土失運則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聚濕為痰,壅塞脈道,阻滯氣機,血運不暢,脈絡澀滯,痰瘀互結而為病;或中年以後肝腎虧損,肝疏泄功能不暢,不能泌輸精汁,引起脾之消谷運化功能失調,導致痰瘀內生。中藥代茶飲即藥茶,又稱茶劑,是用中草藥與茶葉配用,或以中草藥(單味或複方)代茶沖泡、煎煮、飲用。中藥代同時,中醫學還認為,血中過多的脂質即是痰濁。血脂猶如營血津液,為人體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質,布輸全身,貫注血脈,溫煦肌膚,濡養臟腑百骸。茶飲為我國傳統劑型,是在中醫理、法、方、藥理論原則的指導下,通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而組方選藥,並與茶葉(或不含茶葉)合制而成,其代茶飲使用方便,作用持久,且無阻滯中焦脾胃之弊端,適於長期飲用,故可作為高脂血症輕症或慢性病的調治方法,若非輕症或慢性病,亦可用作輔助治療手段。因此,痰瘀互結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水津四布,五經並行,痰濁瘀血無由生聚,血脂自不會升高。一旦臟腑功能失調,水津停而成飲,凝聚成痰,血停為瘀,精化為濁,痰濁瘀血內聚,就會出現血脂升高。所以,治療應以疏肝、活血化瘀、祛濕、化痰通絡為主。

相關疾病

高血症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一種異族性甘油三酯蛋白合成和降解障礙。

正常的甘油三酯水平:兒童<l00mg/dL(1.13mmol/L),成人<150mg/dL(1.7mmol/L)

臨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250~500mg/dL(2.83-5.65mmol/L)

明確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大於500mg/dL(5.65mmol/L)

生理:主要含有脂蛋白的甘油三酯為乳糜微粒:在進食後狀態下,由腸道吸收飲食中的脂肪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空腹狀態下,由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酸在肝內進行內源合成

中等密度脂蛋白(IDL):由乳糜微粒和VLDL降解形成

分型

基於脂蛋白類型的不同,分為下列類型

Ⅰ型:乳糜微粒明顯升高,表現為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輕度升高的膽固醇。常出現在兒童期。臨床常伴發由胰腺炎、肝脾腫大、發疹性黃瘤和視網膜脂血症引起的腹痛。不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病因可為原發(常染色體隱性)也可為繼發,如SLE、γ球蛋白發育不良

ⅡA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伴有高膽固醇,參見高膽固醇血症

ⅡB型: LDL及VLDL升高,伴有高膽固醇及高甘油三酯。動脈粥樣硬化危險高。原發病包括幾種遺傳疾病,繼發原因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疾病、卟啉症、多發性骨髓瘤

Ⅲ型:IDL升高(血β脂蛋白異常),表現為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多數原發性病人為脫輔基蛋白Ez純合子異常,繼發原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和γ球蛋白發育不良

Ⅳ型:VLDL升高,伴有高甘油三酯和輕度升高的膽固醇。某些情況下,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增加

Ⅴ型:乳糜微粒及VLDL升高,伴有明顯增高的甘油三酯和高膽固醇,因LPL或apo-C缺陷造成常染色體隱性,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增加

注意:上述分級只是為了說明此種疾病,很少涉及到遺傳性和發病機理。血漿脂蛋白在任何個體中都是隨時間變化的,這是一種可以預計到的現象,因為在VLDL和LDL的代謝和飲食對VLDL的作用之間存在有前體-生成物這樣的關係同一種疾病可導致多種不同的脂蛋白模式,而多種疾病又可引起同一種脂蛋白表型。

診斷標準

國內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總膽固醇超過572毫摩爾/升,甘油三酯超過1.70毫摩爾/升,診斷為高脂血症。將總膽固醇在5.2~5.7毫摩爾/升者稱為邊緣性升高。

根據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測定結果,通常將高脂血症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高膽固醇血症: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增高,超過572毫摩爾/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爾/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過1.70毫摩爾/升,而總膽固醇含量正常,即總膽固醇<5.72毫摩爾/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總膽固醇超過572毫摩爾/升,甘油三酯超過1.70毫摩爾/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膽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爾/升。

測定方法

生物化學

TG又稱中性脂肪,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酯化而成,是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TG處於脂蛋白的核心,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運輸。除TG外,外周血中還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兩者總和不足TG的3%)和游離甘油(FG)。各種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殘粒被TG含量高,被統稱為富含TG脂蛋白(TRL),也稱殘粒樣脂蛋白(RLP)。越來越多的臨床與實驗證據提示,TRL在AS病因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作用於AS病變早期。

TG的代謝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條途徑。外源性途徑指食物中的TG在小腸內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二酯後由腸黏膜吸收入細胞,再合成TG並與其他脂質形成CM,通過淋巴系統入血。CM中的TG在脂蛋白脂肪酶(LPL)作用下水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FFA),被細胞利用或貯存。高脂飲食後3~6h,血液中CM相關的TG達到峰值,脂肪的吸收速度因食物中脂肪的成分及個體差異而不同。內源性代謝途徑指CM水解產物—CM殘粒以受體介導的形式被肝臟吸收,其衍生物和一些新組分合成VLDL。與CM水解類似,VLDL分泌到血液後被LPL水解成殘粒,其中部分直接被肝吸收、分解,另一部分繼續水解形成中間密度脂蛋白(IDL),最後生成LDL。VLDL的合成與水解受多種因素調節,包括底物利用率、激素狀態、水解酶的活性及一些特殊載脂蛋白輔因子的活性。

TG測定

血清TG測定方法一般可分為化學法、酶法和色譜法3大類。早期測定方法是以總脂質與膽固醇和磷脂之差估算。化學法用有機溶劑抽提標本中的TG,去除抽提液中磷脂等干擾物後,用鹼水解(皂化)TG,以過碘酸氧化甘油生成甲醛,然後用顯色反應測甲醛。比較準確的是二氯甲烷-矽酸-變色酸法(Van Handel-Caslson法),此法抽提完全、能去除磷脂及甘油干擾、變色酸顯色靈敏度高、顯色穩定,至今還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內部參考方法。但因操作步驟繁多、技術要求高而不適於常規工作套用。核素稀釋/氣相色譜/質譜技術(ID/GC/MS)主要用作參考系統中決定性方法的建立及參考物質的製備與定值,此法費用昂貴,樣品處理複雜,難以推廣套用。

幾乎所有的臨床實驗室都用酶法檢測血清TG水平,雖然方法各異,但一般都包括3個基本步驟[3,5~7]:用最合適的LPL水解TG生成甘油和FFA;接著是轉化,該步驟一般只用一種酶,例如甘油激酶,將甘油磷酸化以進行下一步反應,或者生成中間待測物;最後是有色染料(常為醌亞胺等)或者紫外吸收物質的形成,再通過分光光度法計算相應的TG濃度。如脂蛋白脂肪酶-甘油磷酸氧化酶- 過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GPO-PAP 法)等。此法具有簡便快速、微量、精密度高的優點,且特異性強,易於達到終點,線性範圍寬。用一步法測定的是血清總甘油酯(定義為TG和FG及少量甘油二酯、甘油一酯之和,習慣統稱為TG)。為了消除FG的干擾,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曾推薦GPO-PAP 法的兩步酶法作為血清TG常規測定方法[7],該法不增加試劑成本和工作量,適合自動化分析,由於試劑分成兩部分加入,對正確設定分析測定參數有較高要求。對此法能否去淨游離甘油方面有人提出質疑。針對這一情況,近來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在《關於臨床血脂測定的建議》檔案中建議酶法如GPO-PAP 法作為臨床實驗室測定血清TG的常規方法。普通臨床常規實驗室可採用一步GPO-PAP法,有條件的實驗室(如三級以上醫院)應考慮開展游離甘油的測定。

血清FG對TG測定結果的影響一直是臨床十分關注的問題。國外資料顯示,正常人體血清FG含量為0.06~0.22mmol/L,約占總TG的6%~14%。國內的研究結果與此相近,我國正常人血清FG 水平平均約為0.08mmol/L(0.02~ 0.33mmol/L),約占總TG7.19%(0.81% ~21.64%)。雖然臨床標本中FG顯著升高者很少見,但有些異常或病理情況下如應激反應(腎上腺素激活LPL促進體內脂肪水解),劇烈運動,服用含甘油的藥物如硝酸甘油,靜脈輸入含甘油的營養液,肝素治療,某些嚴重的糖尿病、肝病與腎病,取血器材或試管塞上帶有甘油等時,可見血清FG顯著升高,並給臨床決策帶來誤導[3]。因此,可採取測定“真”TG的方法減少其影響:一種是同時測定總甘油和FG,兩個結果的差值反應了真TG濃度(外空白法),另一種是用上文所述的兩步酶法直接測定TG(內空白法)。前者國內外套用較少,後者國外(如日本)使用較多,國內目前已有許多臨床實驗室開展。

對於FG空白的設定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⑴臨床實驗室應備有可以做FG空白的檢測系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做FG空白;

⑵TG報告單中應標明是否為FG空白結果,實驗室應告知臨床醫生FG空白的意義;

⑶臨床及基礎研究、參加CDC脂質標準化計畫的實驗室都要做FG空白;

⑷住院病人中內源性甘油過高群體的標本都應做FG空白;

⑸體檢及門診患者可以不做FG空白,但糖尿病或其他特殊門診例外;

⑹FG>2.3mmol/L者最好做FG空白;

⑺對某些可疑情況,如TG高而血清不混濁應排除高FG的可能。

此外,一些物質如抗氧化物質(維生素C等)、黃疸、溶血、脂血等對酶法測定TG有干擾,可採用設定血清空白予以消除。

在套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臨床常規TG測定時,還要特別注意交叉污染和基質效應。最易對TG測定產生交叉污染的是總蛋白和鐵試劑,因其還原物質濃度可影響Trinder反應。如果接著TG測定直接膽紅素,也會因表面活性劑的導入產生誤差。鐵測定對TG的影響與亞鐵氰化鉀的量有關。此外,還要注意常規酶法測定TG對製備物的基質效應。Halani等用24份新鮮血清為對照,對5份CAP製備的凍乾血清及9份CDC冰凍混合血清進行了評價。以3種商品TG酶試劑測定,以CDC參考方法為對比方法,校正游離甘油後,2種商品試劑對CAP及CDC血清均無基質效應,另一種商品試劑對4份CAP血清有基質效應。也有資料表明,各種質控血清中FG占TG的12%~85%。近來我們的研究也發現,臨床使用的各種TG檢測試劑盒、不同的測定/校準系統、質控血清之間存在明顯的基質效應,因此對於不同方法/試劑的選擇,如選用兩步酶法試劑和質控物時要注意其反應的通用性與適用性。

測定影響

TG測定的結果受取樣時個體生物學變異(CVb)和分析不精密度(CVa)的影響[3]。一般情況下,CVa相對較小(約為3%),而CVb占總變異的90%多[6]。即使嚴格按美國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要求控制的個體,在2周內2次所測的TG結果差異百分比約為膽固醇的5倍,75%以上的個體在兩周內的變異大於10%。李健齋等[9]研究發現,我國人群血清TG個體間變異為28%,居所有血脂項目之首。國外資料表明,空腹2.5月的人群TG變異約25%,非空腹狀態的變異更大,日間約為6.3%~65%,月內為12.9%~34.8%,一年為12.9% ~39.9%,以上數據均為正常個體穩定飲食狀態的結果,某些病理狀態下的波動會更大。

為減少上述變異對TG測定的影響,NCEP建議受試者在兩月內分次測定,兩次間至少間隔一周,測定結果取均值。但當血脂水平遠離醫學決定水平時,則無需多次取樣。標本採集要求受檢者在前三周內不改變飲食習慣,採血前至少12h不進食,72h不飲酒。抽血後應儘快檢測,某些含有高活性LPL的標本,如用肝素治療的病人標本,TG常會過度水解。標本最好放在冰浴中,2h內分離血清。室溫放置1天TG下降達34%。Eberly等研究發現非空腹高TG血症的發生明顯多於空腹,而兩種狀態高TG血症所致冠心病的危險基本相同,因此測非空腹TG更有利於冠心病危險預測。

臨床上常見到肉眼脂血標本,這常與一些潛在的錯誤有關。其中之一是LPL水解TG時產生的“清除效應”。在用血清而非試劑作空白時,大顆粒TRL散射引起假性高基線吸收。隨著反應的進行,TG被水解,脂蛋白顆粒變小,濁度也減小,總的效應是在吸光度上升(產生NADH)的反應中,結果輕微偏低。這種誤差所占比率較小,且只發生於高濃度TG標本中,其誤差通常是可接受的。另外,肉眼脂血標本特別是CM含量過高者,由於CM漂到樣品杯上層使標本成為多相。因此對於肉眼脂血標本,應充分混勻且儘快檢測。TG水解產生大量脂肪酸,特別是脂血標本,由於其濁度和產物的抑制作用,對分析也有影響。在反應的緩衝液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或α-環式糊精可以避免上述情況。

標準化

美國的TG測定的參考系統較為完善,其推薦的決定性方法是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建立的ID/GC/MS法,以13C3甘油三軟脂酸酯為內標,可測總甘油酯和“淨”TG,一級參考物質為NIST的SRM1595(三軟脂酸甘油酯);參考方法為CDC的二氯甲烷-矽酸-變色酸法,一直被用作美國CDC-NHLBI血脂標準化計畫中的參考方法,該法用SUPELCO的三油酸酯和NIST的三軟脂酸甘油酯標準物質SRM 1595的2:1混合物作標準,測定值不僅是TG,還包括(或部分包括)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二級參考物質有NIST的SRM1951a、CAP RM026及CDC的多種冰凍血清。此法此參考方法步驟繁瑣,實驗室間進行方法學轉移比較困難,目前CDC擬對其進行改進,以期在膽固醇參考方法實驗室網路(CRMLN)建立一個結合提取、水解步驟的酶法作為“指定參考方法”。

國內陳文祥等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HPLC)測定總甘油和游離甘油的方法,測定總甘油酯的相對不精密度小於2%,游離甘油小於4%,總甘油平均回收率100.0%,游離甘油99.7%,與ID/GC/MS法相對偏差不大於±2%。此法擬推薦為我國TG測定的參考方法。

血脂測定標準化並非要求統一測定方法,而是要求實驗室測定結果達到所制定的技術目標。對於TG測定,目前國內外要求不精密度(用CV表示)應不大於5%,不準確度(用偏差表示)應不大於±5%,總誤差應不大於15%。總誤差=偏差%+1.96CV(與參考血清的靶值比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血脂實驗室已於2002年3月被接納CDC的CRMLN成員(全球共12家),在血脂測定的標準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國TG測定的參考系統正在建立之中。

臨床意義

甘油三酯,英文縮寫為tg,參考範圍:<2.3mmol/l(<200mg/dl)。正常人甘油三酯水平的高低受生活條件影響,其個體內差異及個體間差異均大於總膽固醇,且隨年齡增加逐漸升高。當tg>4.5mmol/l(>400mg/dl)即可診斷為高甘油三酯血症。

tg升高可見於以下疾病:

(1) 家庭性高tg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2) 繼發性疾病常見於:糖尿病、糖原累積症、甲狀腺功能不足、腎病綜合徵、妊娠等。

(3) 急性胰島炎高危狀態時,tg>11.3mmol/l(>1000mg/dl)。高血壓、腦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與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現象。單純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時才有病理意義。

tg減低見於以下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肝功能嚴重低下。

測定血清TG水平主要用於了解機體內TG代謝狀況、高甘油三酯血症診斷和評價冠心病危險、代謝綜合徵的診斷及套用Friedewald 公式計算LDL-C水平等4方面目的。其中套用Friedewald公式計算LDL-C有3個前提條件,結果的可靠性也受TG濃度的影響,隨著直接檢測LDL-C的方法逐漸成熟,該公式套用越來越少。

由於種族、飲食等的差異,各國的分類水平也不盡相同。如荷蘭認為理想的TG濃度為<1.1mmol/L,在1.1~4.0mmol/L範圍內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增加,>4.0mmol/L危險下降,極度升高則患胰腺炎危險高度增加。土耳其的研究表明TG中等程度升高(即1.6~2.5mmol/L)時冠心病危險增加。目前國內的劃分標準為:合適TG水平≤1.69mmol/L;>1.69mmol/L為TG升高。NCEP成人治療專家組第3次報告(ATPⅢ)將血清TG分為4個水平:≥5.64mmol/L為極高,2.26mmol/L~5.63mmol/L為升高,1.69mmol/L ~2.25mmol/L為邊緣性升高,<1.69mmol/L為正常。ATPⅢ認為降低TG治療比升高HDL-C更重要,將LDL加VLDL膽固醇的和〔定義為非HDL膽固醇〕(TC-HDL-C)〕作為高TG人群(≥2.26mmol/L)治療的第二靶標。

TG增高主要見於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混合性高脂血症、冠心病、AS、糖尿病、腎病綜合症、甲減、膽道梗塞、糖原累積症、妊娠、口服避孕藥、酗酒、急性胰腺炎(>11.3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於這一問題,以往學術界存在爭議。一些研究發現,在單因素分析中,TG水平上升與冠心病危險呈正相關。TG升高常伴隨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經多因素分析修正HDL-C等其它危險因素後,TG與冠心病危險的相關性在許多情況下會減弱或消失。但近些年許多大規模流行病學和前瞻性研究分析顯示,高TG也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一些TRLs被認為是致AS因素,TG和HDL-C一樣,成為冠心病防治的目標之一。雖然繼發性或遺傳性因素可升高TG水平,但臨床中大部分血清TG升高見於代謝綜合徵。鑒於TG和冠心病之間的關係,有必要對TG水平高低做出分類,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

雖然許多情況下TG水平升高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評估所起作用不如膽固醇,但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對於代謝綜合徵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特別是還需注意的是,極高濃度的TG還可以導致急性胰腺炎。因此,對於TG測定的方法學研究,尤其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TG測定的參考系統,開展標準化工作,收集我國人群的TG資料,提出人群TG水平劃分標準等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疾病危害

甘油三酯高的危害最直接體現在動脈粥樣硬化上。甘油三酯高的後果是容易造成“血稠”,即血液中脂質含量過高導致的血液粘稠,在血管壁上沉積,漸漸形成小斑塊,即我們平時說的動脈粥樣硬化。而血管壁上的這些塊狀沉積會逐漸擴大面積和厚度,使血管內徑變小、血流變慢,血流變慢又加速了堵塞血管的進程,嚴重時血流甚至被中斷。這時,甘油三酯高的危害已經相當嚴重了。除了血流中斷,阻塞物脫落還能造成血栓;甘油三酯高的後果無論發生在哪個部位,對人體損傷都很嚴重。如果在心臟,可引起冠心病、心梗;在大腦,可發生腦卒中、中風;發生在眼底,會導致視力下降、失明;如在腎臟,可引起腎衰;發生在下肢,則出現肢體血流不暢導致壞死。
此外,甘油三酯高的危害還包括引發高血壓、膽結石、胰腺炎;還能夠加重肝炎、致使男性性功能障礙、導致老年痴呆等。研究表明,甘油三酯高的後果還包括一點,它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選擇食物

1.人體中的脂類大部分從食物中來,
所以甘油三酯高的人飲食應有節制,主食之中應搭配部分粗糧,副食品以魚類、瘦肉、豆及豆製品、各種新鮮蔬菜、水果為主。
2.有助降甘油三酯的食物,如:沙丁魚、大馬哈魚、甜杏仁、馬齒莧,還有豆類,大蒜等。
3.還有一些利於降低血脂防治動脈硬化的食物:海帶、紫菜、木耳、金針菇、香菇、洋蔥等,也可以常吃。
4.飲牛奶宜去奶油,不加糖。蛋類原則上每日不超過1個,烹調食物用素油,少吃油煎食物。少吃花生,因其中含油甚多,但可以食用核桃肉、瓜子仁、果仁等。
5.還有一個中藥驗方:堅持用生山楂泡水喝。

治療保健

①苯氧芳酸類或稱貝特類,如氯貝特、非諾貝特、吉非貝齊、苯扎貝特。但需注意的是,他汀類與貝特類兩種降脂藥物不能聯合套用,否則會有一定幾率產生橫紋肌溶解的嚴重併發症。
②煙酸及其衍生物,如煙酸、煙酸肌醇酯、阿西莫司。
③魚油製劑,如多烯康膠囊。
④抗氧化製劑:如:蝦青素、葉黃素、CoQ10、花青素、葡萄籽、靈芝孢子油等,以蝦青素最強。抗氧化製劑的主要特點是降低甘油三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和脂聯素,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因為,主要是植物提取物,沒有發現其副作用,可以長期使用。

研究發現

研究小組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布里斯托大學和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所三家機構研究人員組成。他們對4000名健康英國人的基因組序列數據分析研究後發現,一種名為APOC3的基因變異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密切相關,攜帶該種基因變異的人,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顯著低於沒有該基因變異的人,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常人要小得多。
這種基因變異十分罕見。研究人員稱,大約只有0.2%的人會攜帶這種變異基因。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變異基因的發現極具臨床意義,一旦弄清楚該變異基因的防護機制,科學家既可據此開發出新的療法,幫助那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