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肥腹蛛

形態描述

編號:
13082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Metathelae

中文亞目:

新蛛亞目

中文科名:

球蛛科

拉丁科名:

Theridiidae

中文屬名:

肥腹蛛屬

拉丁屬名:

Steatoda

拉丁種名:

triangulosa

定名人:

(Walckenaer)

年代:

1802

中文名:

三角肥腹蛛

ogenus:

Aranea

原始文獻:

Faun. Paris. 2:207

模式產地:

歐洲

生境:

旱地作物、草叢、小灌木 生活在石下、木堆間或住宅內、外的牆角處

海撥上限:

2500

海撥下限:

3000

國內分布:

甘肅, 河北, 山西, 西藏, 四川

國外分布:

中東, 中歐, 南歐,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蛛形綱 蜘蛛目 球蛛科:335-337, 陳孝恩 高君川,1990 P.96-97

no:

Y

雌蛛

體長3.40—7.50。一雌蛛體長5.20。頭胸部長1.50,寬1.40
;腹部長3.70,寬2.30。背甲橙黃色,具黑棕色邊,中窩前有一塊黑棕色斑,頸溝和放射溝黑色。中窩橫向,半圓形。兩眼列均後凹,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10:0.05),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0:0.08)。中眼區梯形,長小於寬(0.33:0.35),前邊小後邊(0.30:0.35)。後中眼>前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11:0.10:0.10:0.10),兩側眼相接,8眼基部均圍有黑棕色環。
額高約為前中眼直徑的3倍。顎葉、下唇黃色。胸板黑棕色,中部中央有一呈三角形的黃色斑。螯肢黃色,前齒堤有1齒,後齒堤無齒。步足黃色,各節均有黃褐色環紋。足式:1,4,2,3。
腹部卵圓形。背面黑棕色,在兩側緣及背中線部位有黃白色斑,黃白色中帶兩側緣呈鋸齒狀。腹部腹面黃白色,生殖溝下方的中央有一亞鈴狀黑棕色斑。紡器淡黃褐色。

雄蛛

體長2.50—4.70。一雄蛛體長4.40。頭胸部長1.90,寬1.60;腹部長2.50,寬1.60。背甲棕色,密布顆粒狀小突起,有黑色側緣齒。中窩圓形,縱向。螯肢及螯爪弱小。觸肢的脛節與跗舟幾乎等長。各足腿節腹面有顆粒狀突。其他特徵同雌蛛。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中東、中歐、南歐、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國內分布:甘肅、河北、山西、四川、西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