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帽

三角帽(Tricorne)是西洋服飾中的一種男用帽子,由頂部俯視呈三角形而得名。

簡介

三角帽(Tricorne)是西洋服飾中的一種男用帽子,由頂部俯視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帽發源於歐洲,自17世紀後期盛行至18世紀,在極盛期時不但是一般男性知識份子的標準行頭,也是軍人戎裝的標準配件之一。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為雙角帽所取代。三角帽的配戴方法是主尖角在前。

歷史

三角帽是17世紀 西班牙士兵在法蘭德斯期間使用的寬邊帽的進化,在佛蘭芒的雨季為西班牙士兵提供防雨。1667年,法國跟西班牙地區爆發了戰爭。三角帽的使用傳到了法國軍隊。這種風格被帶回法國,在法國市民階層和國王路易十四的皇室里流行開來,之後這個時尚傳遍了歐洲,無論是作為民用還是作為軍事戎裝。整個18世紀,三角帽風格是歐洲帽子的主流。
三角帽的人氣在18世紀末迅速下跌,逐漸被雙角帽取代,雙角帽從17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被歐洲軍官廣泛使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不算過時。在19世紀,shako代替三角帽成為入伍士兵的主流頭飾。而對於平民男子而言,三角帽的地位逐漸被大禮帽取代。

傳統和現代生活中的套用

三角帽的設計一直保留到今天,作為切爾西的退休人員(英國),國民衛隊(西班牙),和舊法夫衛隊(美國)的傳統服裝的一部分。
在美國,三角帽和美國革命和美國愛國者那個時代密不可分。重新立法活動的參與者往往會戴著三角帽。而在體育文化中,一些革命性的團隊的隊迷也會戴三角帽,如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美國橄欖球隊),新英格蘭革命隊(足球聯盟球隊),美國國家男子足球隊
在法國,猶太教堂主祭在正式場合戴三角帽。

《三角帽》芭蕾舞劇

三角帽是一部由馬努埃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作曲、謝爾蓋·季亞格希列夫(Sergei Diaghilev)編導、於1919年首演的芭蕾舞劇。劇中講述了一位地方官迷上並試圖引誘一位忠誠的磨坊主妻子的故事,改編自生於西班牙格拉納達的佩德羅 安東尼奧 阿拉頌的中篇小說,情節被多部西班牙電影模仿。劇中樂曲包括以下部分:
* 引子和場景
* 下午
* 磨坊主妻子之舞(方丹戈舞)
* 葡萄
* 鄰居之舞蹈(塞吉第亞舞)
* 磨坊主之舞(法魯卡舞)
* 地方官之舞
* 終場舞曲(霍塔舞)
謝爾蓋·季亞格希列夫是個天才的製作人,曾因將俄羅斯著名芭蕾舞團引入歐洲而聲名鵲起。他想製作一台關於西班牙民間傳說的芭蕾舞劇以更新舞台的劇目。他的構想從1916年開始趨於成熟,經過了3年的醞釀,他於1919年根據阿拉爾孔的經典作品創作完成了民間芭蕾舞劇《三角帽》。《三角帽》是一部具社會政治諷刺意味的藝術作品,他著重描寫了不畏權勢、機智地趕跑省督的一對磨坊主夫婦不幸的愛情遭遇。季亞格希列夫委託畢卡索負責舞台布景,因為他認為畢卡索是唯一一位能夠和諧地融音樂、繪畫和舞蹈於一體,使整台演出完美體現華格納藝術理念的藝術家。所有這些分工中,布景師一職在整台節目中的作用最為引人注目,因為他總體負責場景、服裝、服飾和演員的化妝。畢卡索接受了這一委任。1919年5月他和夫人奧爾佳一起移居倫敦3個月,開始他的工作。德法拉、馬西內和畢卡索經過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部既創新又深刻體現西班牙傳統的芭蕾舞劇力作。經過3年的準備,《三角帽》於1919年和1920年分別在倫敦和巴黎上演,演出贏得了長時間熱烈掌聲,並得到了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用彩繪珂羅版技法完成的這組作品取材於一系列的場景和舞台服裝圖案,包括最終入選的演出場景和服裝的設計圖。其中有:開場時用於象徵性介紹劇情、畫在幕布上的鬥牛場景;演出的主要布景一座淺色調(赭石色、玫瑰色和天藍色)的建築縮小模型設計圖,這一設計,因其空間和色彩的平衡合理而被視為畢卡索最為成功的一件裝置作品;26張服裝圖,6張裝飾細節圖。描繪服飾的版畫作品生動、獨特地構成對芭蕾布景從對位到線性的展示。所畫服裝是為整個芭蕾舞團設計的演出服。除劇中主人公磨坊主夫婦的服飾故意要求簡樸外,整套作品就像是一次既豐富又離奇的盛裝展示會,耀眼的色彩以及極具幾何特點的裝飾,與劇情的諷刺意味顯得非常和諧。每張版畫都是以現代手法得靈感於西班牙各個大區的戈雅服飾的重新詮釋。場景和服飾從整體來看,隱約重現了畢卡索立體派時期的藝術元素,就如他為科克多作品《遊行》所製作的背景。芭蕾舞劇《三角帽》的每個元素都值得細細研究,從總體上看,它是三個偉大人物天才的智慧結晶,是一個具有典範性的藝術宣言,三位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標出了一個時代:德法拉、馬西內和畢卡索的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