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一湯

三素一湯

“三素一湯”是指抗生素、激素、維生素聯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靜脈給藥方法的簡稱。“三素一湯”已經成為不少醫院治病的“常方”,其後果就是造成細菌耐藥,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簡介

回到銳詞報回到銳詞報

許多家庭藥箱常備有抗生素維生素,不少人在“自治”時確實常將抗生素當普通的消炎藥用,一種耐藥了又換另一種;而維生素則被當“補藥”,在不了解是否缺乏的情況下照吃甚至濫吃。而到了醫院,不少人一開口就主動要求“給我打吊針吧!”

在不少情況下,即使病人沒有主動提出要“吊針”,一些醫生也會開出“三素一湯”,因為這才能滿足患者“好得快”的願望。特別是在不少基層醫療單位,“三素一湯”幾乎成了治病的“看家菜”。有文獻指出,近年來,在一些醫院,這類“看家菜”的使用甚至可占處方中50%甚至更多!

中國醫療現狀

據衛生部主管、中國保健協會主辦的《現代保健:醫學創新研究》相關文章透露,“三素一湯”在各級醫療單位、診所占了處方中50%~80%左右,“是臨床中普遍現象”。而《人民日報》有關農村用藥狀況的調查同樣指出,不管是感冒、咳嗽還是拉肚子,一律用“三素一湯”的現象在農村確實十分盛行,狀況堪憂。當然,這種現象還不止於農村,北京中青年藥師沙龍近年所啟動的北京社區醫院藥物利用與評價研究課題也發現,“北京社區醫療機構抗生素注射劑的購入金額占抗生素總購入量的60%以上,而其正常適用範圍應小於30%”,足足超了一半以上!

錯誤的方法

專家提醒稱,其實80%~90%的感冒是因病毒而非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千篇一律地用“三素一湯”進行治療,在多數情況下非但沒必要,甚至有濫用之虞,可對患者的身體帶來額外的風險;建議無論是醫生和患者在選用“三素一湯”之前,最好先做簡單的化驗檢查,若出現明顯的扁桃體腫大,血液中的白細胞增高、血沉增快等指征,確定是細菌感染後,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才能既有效、又不傷身。以免濫用造成耐藥,甚至掩蓋了病情延誤治療。

對於非細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來說,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不服藥也能逐漸痊癒,而且還少了副作用。

濫用危害

輸液輸液

其實頭痛、發燒、咳嗽等類似的感冒(西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80%~90%是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可是,抗生素、激素等藥物同樣被普遍用來治療。
針對這類病症,千篇一律地使用“三素一湯”進行程式化的治療,非但不利於治病,還存在額外的風險。
已有報導指出,中國近半的藥物不良反應就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如幾年前沸沸揚揚的“欣弗事件”就是個典型例子,這種被稱為“欣弗”的問題注射液其實是含有克林黴素膦酸酯的葡萄糖液,而克林黴素本來是臨床的二線用藥,在出現嚴重炎症、有明顯細菌感染指征的情況下使用的。但在一些基層醫院,“欣弗”卻常被用來治療普通感冒,直到國內多家醫院使用“安徽華源”生產的“欣弗”注射液給感冒患者治療,出現胸悶、心悸、過敏性休克和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出了人命後才被緊急叫停。
抗生素的濫用很容易造成細菌耐藥。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出現之前,很多細菌感染都無藥可治,一旦感染就很可能意味著死亡。上世紀四十年代,青黴素的誕生,在二戰中挽救了無數的傷員的性命。而據專家介紹,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包括抗生素在內的“三素一湯”,已成了應對感染和發燒的“法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濫用,導致了青黴素的耐藥和療效的下降。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價格便宜、種類更多的抗生素被廣泛地用於治療,雖然使得肺炎肺結核等感染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同時存在嚴重的濫用也使得耐藥菌株的發展不斷加快,而且對各對各類抗生素的“抵抗力”越來越強,甚至出現抗生素的研製速度趕不上耐藥菌繁殖速度,使得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

詳細解讀

抗生素
對病毒“無可奈何”,用了也白用,甚至是濫用。而一種抗生素第一次被濫用,也許可能殺死部分細菌,但第二次只能傷到細菌的一點“皮毛”,以後真遇到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時,可能根本就不管用、不得不選用更先進的新型抗生素,這也就是所謂的細菌耐藥。
激素
很好的消炎藥,感冒症狀在激素的作用下可能2~3個小時就能得到明顯改善。即便如此,激素也只能權衡著用,即在發燒39℃以上,扁桃體特別腫大,甚至連氣道都快被堵住時,確實可用點激素緩解症狀。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激素還是不該隨便使用的,即便使用,劑量和療程也必須嚴格把握,以免把症狀掩蓋住了,沒能及時找到病因反而延誤了徹底的治療。
維生素
只起輔助作用,但不用也沒問題。對不能正常進食的病人,輸液治療時可視個體需要適當加入某些維生素。但在多數情況下,確實沒必要將維生素當“補藥”,千篇一律地開給患者使用。除非是上了年紀或是因久病長期營養缺乏、飲食受限的患者,身體弱、代謝相對差,才存在維生素缺乏的可能。而一般人在五六十歲之前,即使感冒,只要飲食正常,基本能通過食物攝取足量的維生素,無需特別補充。
葡萄糖液
並不像不少患者所以為的“能起排毒作用”。其實,它在輸液時起的作用更多的只是“三素”的“載體”,本身進入人體內後,可作為能量被機體吸收利用,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對於腸道吸收功能正常,沒有上吐下瀉症狀的患者,光喝點糖水就能起到這種作用,根本無需通過吊針補液。
相反,操作不當,輸液過快或過多也會存在醫療安全隱患。比如輸液管中空氣未排盡,或是連續輸液接瓶沒及時重排空氣,空氣一旦進入靜脈,可形成接“空氣栓塞”,嚴重的甚至可引起缺氧,令患者呼吸困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