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

三級跳又稱為三級跳遠,是田徑中的其中一個項目之一。是由單腳跳、跨步跳和跳躍組成的,三跳順序是一次單足跳、一次跨步跳和一次跳躍。單足跳時套用起跳腿落地,跨步跳時用另一條腿(擺動腿)落地,然後完成跳躍動作。從事三級跳遠的練習,具有和跳遠同樣的鍛鍊價值。三級跳遠起源於18世紀中葉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男子三級跳遠於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三級跳遠於20世紀80年代初逐漸廣泛開展,199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由於這項運動使下肢的負擔很大,所以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比其他項目要高一些。它要求運動員有快速的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彈跳力,以及強大的腿部力量。

基本信息

起源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起源於18世紀中葉的蘇格蘭和 愛爾蘭,兩者跳法不同。 蘇格蘭採用單足跳、跨步跳、跳躍,而愛爾蘭用的是單足跳、單足跳、跳躍。現規定必須使用蘇格蘭跳法。最早的正式比賽可以追溯到1826年3月17日首次舉行的蘇格蘭地區運動會,比蒂(Andre Beattie)創造了12.95米的第一個紀錄。

比賽時,運動員助跑後應連續作3次不同形式的跳躍,第一跳為單足跳,用起跳腿落地;第二跳為跨步跳,用擺動腿落地;第三跳為跳躍,必須用雙腳落入沙坑。男子三級跳遠於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三級跳遠於20世紀80年代初逐漸廣泛開展,199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三級跳遠是由單腳跳、跨步跳和跳躍組成的,從事三級跳遠的練習,具有和跳遠同樣的鍛鍊價值。 

三級跳遠是田徑運動中發展較晚的一個項目。一八九六年第一屆奧運會上,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最高成績是13.71米。最初的三級跳遠技術是比較低級的,人們對於這項運動的技術特點,認識比較膚淺,第二跳的跨步跳,僅僅是作為第一跳和第三跳的過渡。 

等級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目前我國三級跳運動員等級: 

12.00米:國家三級運動員 

13.50米:國家二級運動員 

15.25米:國際一級運動員 

16.00米:國家健將級運動員 

16.80米:國際健將級運動員

歷史發展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是由單腳跳、跨步跳和跳躍組成的,從事三級跳遠的練習,具有和跳遠同樣的鍛鍊價值。三級跳遠是田徑運動中發展較晚的一個項目。一八九六年第一屆奧運會上,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最高成績是13.71米。
最初的三級跳遠技術是比較低級的,人們對於這項運動的技術特點,認識比較膚淺,第二跳的跨步跳,僅僅是作為第一跳和第三跳的過渡。一九三六年日本運動員第一個跳了16米,其技術特點是第一跳跳得高而遠,起跳有力,動作靈巧。但第二跳起跳遲緩,遠度較短,三跳的節奏不均勻。以後各國運動員曾努力使三級跳遠發展到三跳緊密銜接,沒有停頓的技術階段,巴西的一名運動員在一九五五年跳出了16.56米的新水平。五十年代中期,蘇聯運動員改進了“單腳跳”的技術,其特點是騰空拋物線高,交換腿的時間晚,用高擺腿的落地方式,使成績又有新的提高。六十年代初,波蘭運動員跳過了17米,其技術特點是助跳速度快,騰空拋物線低,身體的向前性好,第三跳跳得遠。人們在不斷的運動實踐中加深了對三級跳的認識。
近些年來,三級跳遠的技術和成績發展較快,世界各國的優秀運動員不斷總結經驗,改進了落地起跳的技術,使三跳遠度的比例更加合理,從而在一九七二年出現了17.44米的好成績。一九七五年巴西運動員以17.89米的成績創造了當時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目前的男子三級跳遠的世界紀錄18.29米是由英國運動員保持的。最近幾年世界上開展了女子三級跳遠運動,並且被列為了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現在的世界紀錄是15.50米。我國運動員在這個項目上有著較好的運動水平,並曾經創造過世界紀錄。現在的國家紀錄是14.66米。

影響因素

三級跳遠是在助跑以後沿直線連續進行三次跳躍的一項運動。由於這項運動使下肢的負擔很大,所以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比其他項目要高一些。它要求運動員有快速的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彈跳力,以及強大的腿部力量。

正式比賽中,三級跳遠的規定形式是:單腳跳,起跳腿落地後再起跳的跨步跳,擺動腿落地起跳的跳躍,用雙腳落於沙坑。
三級跳遠的成績也是取決於助跑時所獲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產生的垂直速度,同時還與每一個動作完成的質量,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和三跳的比例有關。由於從助跑中獲得的水平速度在三跳的過程中不斷降低,所以如何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而又獲得合理的垂直速度,是三級跳遠技術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般地說,三級跳遠的騰起角為:單腳跳時十六到十八度,跨步跳時十二到十五度,跳躍時十六到二十度。三跳的長度比例是單腳跳最長,跨步跳最短,跳躍次長。

記錄演變

男子三級跳遠 喬恩·埃德華茲(英國) 男子三級跳遠 喬恩·埃德華茲(英國)

三級跳遠是田徑運動中發展較晚的一個項目。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最高成績是13.71米。 
三級跳遠是在助跑以後沿直線連續進行三次跳躍的一項運動。由於這項運動使下肢的負擔很大,所以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比其他項目要高一些。它要求運動員有快速的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彈跳力,以及強大的腿部力量。正式比賽中,三級跳遠的規定形式是:單腳跳,起跳腿落地後再起跳的跨步跳,擺動腿落地起跳的跳躍,用雙腳落於沙坑。 
三級跳遠的成績也是取決於助跑時所獲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產生的垂直速度,同時還與每一個動作完成的質量,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和三跳的比例有關。由於從助跑中獲得的水平速度在三跳的過程中不斷降低,所以如何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而又獲得合理的垂直速度,是三級跳遠技術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一般地說,三級跳遠的騰起角為:單腳跳時十六到十八度,跨步跳時十二到十五度,跳躍時十六到二十度。三跳的長度比例是單腳跳最長,跨步跳最短,跳躍次長。 
三級跳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開始人們採用的三級跳遠方法包括“單腳跳+單腳跳+跳越”的“愛爾蘭式”、“ 單腳跳+單腳跳+跳躍”的“愛爾蘭式”、“ 跨步跳+跨步跳+跳躍”的“希臘式”和後來出現的“單腳跳+跨步跳+跳躍”的“蘇格蘭式”,幾種跳法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競爭,事實證明,“蘇格蘭式”可以使人跳得更遠,現代三級跳遠就是在“蘇格蘭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08年,世界上統一規定必須採用同一種方式“蘇格蘭式”參加三級跳遠比賽。1911年,美國選手艾亨以這種方式創造了被國際田聯正式承認的第一個三級跳世界紀錄15.52米。 
最初的三級跳遠技術是比較低級的,人們對於這項運動的技術特點,認識比較膚淺,第二跳的跨步跳,僅僅是作為第一跳和第三跳的過渡。1928年奧運會冠軍日本人織田乾雄在1931年以15.58米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在1932年的第10屆奧運會上,以跳遠世界紀錄保持者身份參賽的南部忠平在跳遠比賽中僅獲得銅牌,但兩天之後,他在三級跳遠比賽中獲得冠軍,並以15.78米再次改寫了世界紀錄。1936年8月6日,在第11屆奧運會上,織田乾雄的得意門生田島直人(Naoto Tajrma)大顯身手,在第一次試跳中就跳出了距世界紀錄僅2厘米的成績,技驚四座,在第4次試跳中,他跳出了16米整的新世界紀錄並獲得金牌,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達到16米的人,並將這一紀錄保持了15年之久。他創造這一成績時三跳的遠度和比例是:6.20米(39%)、4.80米(30%)、5.00米(31%),屬於典型的“高跳型”技術,其特點是第一跳跳得高而遠,起跳有力,動作靈巧,但第二跳起跳遲緩,遠度較短,三跳的節奏不均勻。以後各國運動員曾努力使三級跳遠發展到三跳緊密銜接,沒有停頓的技術階段。 
40年代後,前蘇聯選手在重視第一跳的基礎上,加大了第二跳的擺動幅度和力量,採用了雙臂大幅度擺動,使運動成績提高較快。50年代,以巴西和前蘇聯為代表的技術流派在國際大賽中展開爭奪。1950年12月3日,巴西選手達西爾瓦(Adhemar Dasilva)平了田島直人的紀錄,打破了這一領域的沉寂,他的最後一跳已達到5.50米。1951年9月30日,他終於以16.01米的成績將舊紀錄刷新,並在1952年第15屆奧運會上以16.12米和16.22米的成績兩破世界紀錄,並成為巴西第一位獲奧運田徑金牌和南美第一位破世界紀錄的選手。前蘇聯的克列耶夫跳出16.17米的新紀錄,但達西爾瓦以超人的彈跳能力在5年中4次改寫世界紀錄,在1952年第15屆奧運會上創造了16.22米的新紀錄,1955年又將紀錄改寫為16.56米,他創造這一成績時三跳的遠度和比例是:6.28米(37.9%)、4.95米(29.8%)、5.33米(32.3%),也屬於“高跳型”技術。 
50年代中期,蘇聯運動員改進了“單腳跳”的技術,其特點是騰空拋物線高,交換腿的時間晚,用高擺腿的落地方式,使成績又有新的提高,1959年,費多謝耶夫創造了16.70米的新紀錄。1960年8月5日在波蘭的奧爾什丁,波蘭選手約瑟夫·施密持(Jozef Schmidt)以17.03米首次突破17米大關,他三跳的遠度和比例是:6.00米(35.2%)、5.02米(29.5%)、6.01米(35.3%),屬於“平跳型”技術。其技術特點是助跳速度快,騰空拋物線低,身體的向前性好,第三跳跳得遠。人們在不斷的運動實踐中加深了對三級跳的認識。 

女子三級跳遠 伊尼莎·克拉維茨(烏克蘭) 女子三級跳遠 伊尼莎·克拉維茨(烏克蘭)

 60年代後期,前蘇聯流派再次揚威世界,出現了三級跳歷史上成就最突出的運動員維克多·薩涅耶夫(Victor Saneyev),他被評為“70年代世界最佳男子田徑運動員”。1968~1976年,他連續9年列世界三級跳遠年度第一,共三次打破世界紀錄,1968年創造了17.23米的新紀錄,同年10月17日,在第19屆奧運會上,他與著名選手普魯登西奧、詹帝勒爭相刷新世界紀錄,最終薩涅耶夫技高一籌,以17.39米創造新紀錄並獲得金牌,1972年10月17日,他以17.44米的成績再創世界紀錄。1975年10月15日,巴西選手若奧·卡洛斯·德·奧利維拉(Joao Carlos De Oliveira)以17.89米刷新了這一紀錄,是三級跳遠歷史上世界紀錄提高幅度最大的一次。1985年6月16日,美國選手班克斯在美國印第安納玻利斯舉行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中將這一保持10年之久紀錄打破,成績是17.97米。 
1995年8月30日,英國選手喬恩·埃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在哥德堡第5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型跳法以將18.16米和18.29米兩破世界紀錄,這是這一項目第一次突破18米大關,他三跳的遠度和比例是:6.50米(35.26%)、5.60米(30.29%)、6.33米(34.35%),屬於“平跳型”技術。 
女子三級跳遠發展於歐美國家,現已成為正式國際比賽項目。1990年8月,在日本扎幌,我國選手李惠榮創下了14.54米的世界紀錄。1993年6月18日在莫斯科,俄羅斯的約蘭達.欽以14.97刷新了世界紀錄。1993年8月21日,在多倫多的第4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俄羅斯的比爾耶科娃以15.09米首次突破15米大關。
烏克蘭選手伊尼莎·克拉維茨(Inessa Kravets)於1995年8月10日在哥德堡第5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創造了的15.50米的新世界紀錄。

奧運規則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
比賽時,運動員助跑後應連續作3次不同形式的跳躍,第一跳為單足跳,用起跳腿落地;第二跳為跨步跳,用擺動腿落 地;第三跳為跳躍,必須用雙腳落入 沙坑

具體細則
1.應抽籤決定運動員的試跳順序。
2.運動員超過8人,應允許每人試跳3次,有效成績最好的前8名運動員可再試跳3次,試跳順序與他們前3次試跳後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試跳
結束後出現第8名成績相等,按規則第146條3處理。當比賽人數只有8人或少於8人時,每人均可試跳6次。
3.一旦比賽開始,運動員不得使用比賽助跑道進行練習。
4.如有下列情況之一,則判為試跳失敗:
(a)在未做起跳的助跑中或在跳躍中,運動員以身體任何部位觸及起跳線以外地面;
(b)從起跳板兩端之外的起跳線的延長線前面或後面起跳;
(c)在落地過程中觸及落地區以外地面,而落地區外觸地點較區內最近觸地點更靠近起跳線;
(d)完成試跳後,向後走出落地區;
(e)採用任何空翻姿勢。
註:運動員助跑時在任意位置跑出助跑道標誌線不算犯規。
5.上述4(b)的規定除外,運動員在起跳板後面起跳應為有效。
6.測量成績時,應從運動員身體任何部位觸地的最近點量至起跳線或起跳線的延長線,測量線應與起跳線或其延長線垂直。
7、應以每名運動員最好的1次試跳成績,包括因第1名成績相等而進行的決名次賽的試跳成績,作為其最後的決定成績。
助跑道
8、助跑道長度至少應為40米,條件許可時,至少應長45米。助跑道寬度最小l.22米,最大l.25米,套用5厘米寬的白線標出助跑道。
9、助跑道的左右最大傾斜度不超過1:100趴在跑進方向總的傾斜度不得超過1:1000。
10.標誌物:為有助於助跑和起跳,運動員可在助跑道。旁放置l~2個標誌物(由組委會批准或提供)。如果不提 。供此類標誌物,運動員可以使用膠布,但禁用粉筆或其他任何擦不掉痕跡的類似物質。
跳遠比賽起跳板
11.起跳板是起跳的標誌,應理入地下,上沿與助跑道及落地區表面齊平。起跳板靠近落地區的邊沿稱為起跳線。緊靠起跳線前應放置一塊橡皮泥顯示板,以便於裁判員進行判斷。
如不能設定上述裝置,應採用下列方法,緊靠起跳線前沿鋪設軟土或沙子,寬門厘米,與水平面成30度角。
12、起跳板至落地區遠端的距離不少應為10米。
13.起跳板至落地區近端的距離為1~3米。
14.結構:起跳板應為長方形,用木料或其他適宜的堅硬材料製成,長回.21~1.22米,寬20厘米(±2毫米),厚10厘米,塗成白色。
15.橡皮泥顯示板:套用木料或其他適宜的材料製成,質地堅硬,長回.ZI~1.22米,寬門厘米(±2毫米)。此板應安放在緊靠起跳板前的凹處或一塊擱板里,其高度超出起跳板7毫米。顯示板邊沿應向助跑道方向傾斜30度,在傾斜面上覆蓋1毫米厚的橡皮泥,也可以切去邊角,填充橡皮泥使之傾斜30度。當顯示板被安裝在溝槽中時,全部裝置必須牢固,足以承受運動員起跳腳的全部力量。
橡皮泥下面的顯示板的材料,應使運動員的鞋針能抓得牢而不滑。
橡皮泥層可用碾子或其他刮具抹平,以消除運動員的足跡。
註:如有備用膠皮泥板則更為方便,在消除足跡時不致延誤比賽。
16.落地區寬度最小2.75米,最大3米。如有可能,他跑道應對準落地區中央。一使助跑道中心線延長時與落地區的中心線重合。
註:當落地區中心線與助跑道的中心線不重合時,應在落地區內布置一條或兩條帶子,使這兩條線重合。
17、落地區內應填充濕沙,沙面應與起跳板齊平。

三級跳遠比賽
1.三級跳遠的三跳順序是一次單足跳、一次跨步跳和一次跳躍。
2.單足跳時套用起跳腿落地,跨步跳時用另一條腿(擺動腿)落地,然後完成跳躍動作。
運動員在跳躍中擺動腿觸地不應視為試跳失敗。
三級跳遠起跳板
3.起跳板:起跳板至落地區遠端的距離不得少於21米。
4.在國際比賽中,建議起跳板至落地區近端的距離:不少於13米。在其他比賽中,此距離應與比賽水平相適應。
5、為了便於運動員完成跨步跳和跳躍,在起跳板和落地區之間至少應由1.22米寬的監視、勻質的地面。

技巧

第一,“積極起跳式”,這一技術風格的特點,是在第二跳和第三跳積極放腿起跳。為此目的,運動員在騰空階段就開始準備起跳——空中屈腿抬膝。 然後快速伸腿著地,使第二跳的距離明顯加長。其突出特點是第一跳距離較遠,在放腿起跳前的騰空階段,大腿舉得較高(“高擺腿”)。然後由上向下,“衝擊式”落腿著地,保障與支撐動作的積極協同。這種方式可以進一步延長第二跳的距離,但同時又會造成第  三級跳運動三跳對總成績的“貢獻”有所下降。 

第二,“垂直式”起跳技術,這一技術的特點在於沒有大腿“高擺”動作,小腿向大腿收攏,然後垂直向下落腿著地。採用這種技術風格的運動員,速度素質和速度力量素質比較突出。 

第三,“划水式”起跳技術,這一技術的特點,在於在大腿“高擺”之後,直腿以“划水”動作積極著地。對於採用這種技術風格的運動員來說,起主要作用的素質是力量素質和速度力量素質。 

第四,“跑步式”起跳技術,這一技術的特點,是在三級跳遠的行進過程中,快速向前推進。起跳腿以跑步動作進入起跳,上體保持跑步前傾姿勢。採用這種技術風格的運動員的首要任務,是保持進入第三跳的速度。對於這些運動員來說,起主要作用的素質是速度素質。

練習第一種技術動作,要多注意三跳的起跳都要有腳部積極“扒地”的動作,手臂要配合身體動作擺動,上體要直立不能傾斜。第二步蹬不起的原因是腿部力量,關節力量不夠,你可以嘗試適當降低一下助跑速度,第一跳控制一下遠度和高度(不要跳的太高太遠),做到“平跳”,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第二跳的踏跳了

訓練

一、加強速度力量和專項彈跳力連續跳躍能力的練習 
 1,雙腿跳欄架 
在平整的跑道縱行排列10個欄架,運動員用雙腿依次連續跳過每個欄架。欄架的高度和間距因人而異,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欄高和加長欄間的跳高。 
2,雙腳跳皮筋 
在跑道上縱行相對排列若干個欄架,每縱行相對排列的欄架之間用皮筋相連,運動員用雙腿依次連續跳過每個皮筋。皮筋的高度和相互間的跳高因人而異。 
3,屈膝跳  
 連續雙腳跳起屈膝收腹,大腿儘量接近胸部 
4,單足跳 
雙腳起動30米記時記步單足跳練習。左右腿交替進行,培養運動員快速向前的跳躍能力。  
 5,跳深練習  
立於60厘米高的跳箱蓋上,雙腳起跳落地,再以起跳腳跳上同樣高度的跳箱蓋上。 
6,負荷練習 
可採用肩負中等負荷的快速深蹲,輕負荷的快速蹲跳起、雙手提鈴快速跳及沙坑內連續交換腿跳等,來增強運動員的踝部和腿部肌群力量,提高跳躍能力。 
7,十級跨步跳  
  雙腳起跳記距練習。雙腳起跳,單腳落地,連續跨步跳。通過此練習,不斷改進技術動作。  
訓練過程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1,先軟地後硬地  
2,先雙腿後單腿  
3,先數量後強度  
4,先一般後專項  
5,先幅度後速度  

練習方法

(1)蹲跳起這是主要發展腿部肌肉力量和踝關節力量的練習。 
跳的方法:雙腳左右開立,腳尖平行,屈膝向下深蹲或半蹲,兩臂自然後擺。然後兩腿迅速蹬伸,使髖、膝、踝三個關節充分伸直,同時兩臂迅速有力向前上擺,最後用腳尖蹬離地面向上跳起,落地時用前腳掌著地屈膝緩衝,接著再跳起。每次練習15~20次,重複3~4組。 
(2)單腳交換跳這是發展小腿、腳掌和踝關節力量的練習。 
跳的方法:上體正直,膝部伸直,兩腳交替向上跳起。跳時主要是用踝關節的力量,用前腳掌快速蹬地跳起,離地時腳面繃直,腳尖向下。原地跳時,可規定跳的時間(30秒~1分鐘)或跳的次數(30~60次)。行進間跳時,可規定跳的距離(20~30米)。以上練習重複2~3組。 
(3)蹍跳步蹍跳步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後群肌肉和踝關節的力量,訓練身體的協調性。 
動作方法:用右(左)腿直膝向前上方跳起,同時左(右)腿屈膝向上舉,右腿落地,然後換腿,用同樣方法跳,兩臂配合腿前後大幅度擺動。跳時踝關節和前腳掌要用力,整個動作輕快。它與舞蹈的“蹍跳步”動作類似。 
(4)縱跳摸高這是發展腿部肌肉和踝關節力量而經常採用的一種練習方法。 
動作方法:兩腳自然開立成半蹲預備姿勢,一臂或兩臂向上伸直,接著兩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用單手或雙手摸高。每次練習10次左右,重複3~4組。
(5)蛙跳 是發展大腿肌肉和髖關節力量的練習。 
動作方法:兩腳分開成半蹲,上體稍前傾,兩臂在體後成預備姿勢。兩腿用力蹬伸,充分伸直髖、膝、踝三個關節,同時兩臂迅速前擺,身體向前上方跳起,然後用全腳掌落地屈膝緩衝,兩臂擺成預備姿勢。連續進行5~7次,重複3~4組。 
(6)障礙跳主要發展腿部肌肉和踝關節爆發力。 
練習方法:地上放小海綿墊6~10塊,每塊距離1米左右。練習者站在墊後,兩腳左右開立,腳尖平行,屈膝向下,兩臂自然後擺,用腳掌力量向前上方跳過障礙,兩臂配合向前上方擺動,落地時屈膝緩衝,落地後迅速做下次跳躍。重複5~6組。 
(7)跳台階主要發展腿部力量和踝關節力量。 
動作方法:兩手背在身後,兩腳平行開立,屈膝半蹲,用前腳掌力量做連續跳台階動作。一次可跳20~30個台階,重複3~4組。 
力量是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基礎,但沒有合理的技術,力量的作用也無法充分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進行腿部力量練習的同時,必須改進立定跳遠技術。 

注意事項

(1)儘量選平坦又不過於堅硬的地面進行練習,如蹍道、土地、地板地、沙坑等。過滑的地面不宜練習。 
(2)提高爆發力的練習,重複次數一般不超過10次。  
(3)立定跳遠動作中,從起跳到落地瞬間的幾個身體相關關節的角度(8個角度),對跳遠成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下各部位的角度較適合國中學生: 
踝角53~57°,膝角90~96°,髖角59~76°,臂角36~44°,起跳角42~45°,前屈角53~58°,前伸角136~140°,落地角64~71°。  
 踝角、膝角、髖角的角度決定初速度的大小,角度偏大影響肌肉用力強度,角度偏小影響肌肉用力速度。 
臂角的大小取決於肩部的柔韌和擺臂的速度,臂的擺動對維持身體平衡有一定作用,同時對動作幅度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前屈角、前伸角是人體的空中動作。前屈角過小使得失重感增大,迫使人體過早落地。前伸角是落地前小腿與大腿的夾角,小腿前伸會增加遠度,小腿前伸越大越好。這兩個角不但影響空中動作質量,對落地角也有直接影響。  

錯誤糾正

1)雙腳起跳跨大步跳不起身。
糾正方法:反覆練習立定跳遠,上體抬起,單腳落入沙坑,用此種方法幫助學生明確動作概念。
(2)三跳不連貫,身體平衡不好。
糾正方法:注意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反覆做跨步跳和連續做“單足跳十跨步跳”練習,要求兩眼睛平視,在練習時注意跳躍時擺動配合動作,保持身體平衡,然後過渡到小幅度三級跳,使三跳動作連貫起來一氣呵成。為加強上下肢的協調配合練習,可進行兩腿交替弓箭步跳練習等。
(3)節奏混亂:三跳的距離分配不合理。
糾正方法:教師在學生練習時喊口令:“1-2-3”來幫助體育考生掌握跳躍節奏,教師根據體育考生的跳躍能力在地面上做記號,讓體育考生逐步掌握三跳的合理距離分配,使體育考生明確三跳過程中空中軌跡“步步高”的道理。另外注意第二跳落地的支撐腳是由腳跟迅速滾動到腳前掌的過程。 
(4)落地後倒。
糾正方法:要進一步講明擺臂的動作要求,做正確的動作示範,要求體育考生在跳躍過程中目視前方,落地前適當含胸收腹,落地後注意兩臂的後擺及上體的前傾。

場地設施

田徑場地   
 三級跳遠比賽場地 田賽場地設施之一。由助跑道、起跳板、起跳顯示板、橡皮泥顯示板和落地區組成。起跳板至落地區近端的距離,男子不小於13m,女子不小於11m。

奧運競賽

比賽時,運動員助跑後應連續作3次不同形式的跳躍,第一跳為單足跳,用起跳腿落地;第二跳為跨步跳,用擺動腿落 地;第三跳為跳躍,必須用雙腳落入沙坑。 

具體細則 

1.應抽籤決定運動員的試跳順序。 

2.運動員超過8人,應允許每人試跳3次,有效成績最好的前8名運動員可再試跳3次,試跳順序與他們前3次試跳後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試跳 結束後出現第8名成績相等,按規則第146條3處理。當比賽人數只有8人或少於8人時,每人均可試跳6次。 

3.一旦比賽開始,運動員不得使用比賽助跑道進行練習。 

4.如有下列情況之一,則判為試跳失敗: 

(a)在未做起跳的助跑中或在跳躍中,運動員以身體任何部位觸及起跳線以外地面; 

(b)從起跳板兩端之外的起跳線的延長線前面或後面起跳; 

(c)在落地過程中觸及落地區以外地面,而落地區外觸地點較區內最近觸地點更靠近起跳線; 

(d)完成試跳後,向後走出落地區;

(e)採用任何空翻姿勢。 

註:運動員助跑時在任意位置跑出助跑道標誌線不算犯規。

5.上述4(b)的規定除外,運動員在起跳板後面起跳應為有效。 

6.測量成績時,應從運動員身體任何部位觸地的最近點量至起跳線或起跳線的延長線,測量線應與起跳線或其延長線垂直。 

7、應以每名運動員最好的1次試跳成績,包括因第1名成績相等而進行的決名次賽的試跳成績,作為其最後的決定成績。

助跑道 

8、助跑道長度至少應為40米,條件許可時,至少應長45米。助跑道寬度最小1.22米,最大1.25米,套用5厘米寬的白線標出助跑道。 

9、助跑道的左右最大傾斜度不超過1:100趴在跑進方向總的傾斜度不得超過1:1000。 

10.標誌物:為有助於助跑和起跳,運動員可在助跑道。旁放置1~2個標誌物(由組委會批准或提供)。如果不提供此類標誌物,運動員可以使用膠布,但禁用粉筆或其他任何擦不掉痕跡的類似物質。

11.起跳板是起跳的標誌,應理入地下,上沿與助跑道及落地區表面齊平。起跳板靠近落地區的邊沿稱為起跳線。緊靠起跳線前應放置一塊橡皮泥顯示板,以便於裁判員進行判斷。 

如不能設定上述裝置,應採用下列方法,緊靠起跳線前沿鋪設軟土或沙子,寬門厘米,與水平面成30度角。

12、起跳板至落地區遠端的距離不少應為10米。 

13.起跳板至落地區近端的距離為1~3米。 

14.結構:起跳板應為長方形,用木料或其他適宜的堅硬材料製成,長回.21~1.22米,寬20厘米(±2毫米),厚10厘米,塗成白色。 

15.橡皮泥顯示板:套用木料或其他適宜的材料製成,質地堅硬,長回.ZI~1.22米,寬門厘米(±2毫米)。此板應安放在緊靠起跳板前的凹處或一塊擱板里,其高度超出起跳板7毫米。顯示板邊沿應向助跑道方向傾斜30度,在傾斜面上覆蓋1毫米厚的橡皮泥,也可以切去邊角,填充橡皮泥使之傾斜30度。當顯示板被安裝在溝槽中時,全部裝置必須牢固,足以承受運動員起跳腳的全部力量。橡皮泥下面的顯示板的材料,應使運動員的鞋針能抓得牢而不滑。橡皮泥層可用碾子或其他刮具抹平,以消除運動員的足跡。 

註:如有備用膠皮泥板則更為方便,在消除足跡時不致延誤比賽。 

落地區 

16.落地區寬度最小2.75米,最大3米。如有可能,他跑道應對準落地區中央。一使助跑道中心線延長時與落地區的中心線重合。 

註:當落地區中心線與助跑道的中心線不重合時,應在落地區內布置一條或兩條帶子,使這兩條線重合。 

17、落地區內應填充濕沙,沙面應與起跳板齊平。 

1.三級跳遠的三跳順序是一次單足跳、一次跨步跳和一次跳躍。 

2.單足跳時套用起跳腿落地,跨步跳時用另一條腿(擺動腿)落地,然後完成跳躍動作。 

運動員在跳躍中擺動腿觸地不應視為試跳失敗。 

三級跳遠起跳板 

3.起跳板:起跳板至落地區遠端的距離不得少於21米。 

4.在國際比賽中,建議起跳板至落地區近端的距離:不少於13米。在其他比賽中,此距離應與比賽水平相適應。 

5、為了便於運動員完成跨步跳和跳躍,在起跳板和落地區之間至少應由1.22米寬的監視、勻質的地面。                                                

觀賽禮儀

1、到指定的觀眾席位就座。

2、嚴禁在比賽場地內大聲喧譁、打鬧、爭鬥和吸菸。手機要關機或設定在振動、靜音狀態。

3、不要吝嗇鼓掌。

4、對運動員的支持要適時。5、愛護公共設施,保持場內清潔。不要隨地亂扔紙屑、果皮和空瓶罐等。

歷史名人 

最早的正式比賽可以追溯到1826年3月17日首次舉行的蘇格蘭地區運動會,比蒂(Andre Beattie)創造了12.95米 的第一個紀錄。

維克托·薩涅耶夫1945年10月3日出生,少年時代熱衷於跳高運動,由於膝部受傷,後來改練跳遠和三級跳遠。1964年18歲的薩涅耶夫獲得了歐洲青年比賽跳遠和三級跳遠兩項冠軍。1967年他的跳遠成績為7.50米、三級跳遠為16.67米,都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了在來年的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他做出了明智的選擇,決定主攻三級跳遠。
1968年10月17日,在第19屆奧運會上,薩涅耶夫與世界著名選手普魯登西奧和詹蒂 。勒爭相刷新世界紀錄,最終薩涅耶夫技高一籌,不但奪得金牌,而且創造了17.39米世界紀錄。1972年在第20屆奧運會上,他以17.35米的成績蟬聯冠軍。同年10月17日薩涅耶夫以17.44米的成績再次創造世界紀錄。三跳的遠度和比例為:6.50米(37.3%)、4.93米(28.7%)、6.01米(34%)屬於典型的“高跳型”技術。1976年薩涅耶夫第三次奪得奧運會金牌,成績為17.29米。1980年,35歲的薩涅耶夫本來沒有獲得國內奧運選拔賽的前三名,但前蘇聯體育當局破例讓他參加了第22屆奧運會。他不負眾望,以17.24米的成績奪得銀牌,險些完成四連冠的偉業。薩涅耶夫4次參加奧運會,奪得三金一銀,在奧運史上是獲三級跳遠金牌最多的運動員。
從1968年至1976年,他三次創造三級跳遠世界紀錄,連續9年在這個項目上排名世界第一。美國《田徑新聞》評選他為“70年代世界最佳男子田徑運動員”。

歷史記錄

三級跳遠 哈里森美國 18.09 1996年7月27日 美國亞特蘭大

男子三級跳遠:1995.08.07 英國人愛德華茲 18.29米
女子三級跳遠:1995.08.10 烏克蘭人伊納薩·克拉維茨 15.50米

奧運會運動項目匯總(一)

奧運會田徑比賽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