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獨坐

東漢時,尚書令、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在朝會時均專席而坐,稱為三獨坐。漢百官朝會,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獨坐一席,以示皇帝優寵。

 

三獨坐

 東漢時,尚書令、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在朝會時均專席而坐,故稱。

 東漢初年,就恢復了西漢時設定過的三套監察機構,而且有所加強。

1.御史台——東漢初年,改御史大夫為司空,管工程。原屬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府),掌監察,秩千石。御史中丞下有治書侍御史二人,掌解釋法律條文;侍御史十五人,掌察舉官吏違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官吏朝見皇帝或國家舉行祭天、祀廟、封王侯、拜將相等大典時,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監察威儀。御史中丞的權力僅次於尚書令。

2.司隸校尉——西漢武帝時置司隸校尉,至成帝時廢除。東漢又復置,兼領一州事,秩比二千石。設從事史十二人,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務。司隸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參與議論朝政時,位在九卿之上,朝賀時,處於公卿之下。監察權之大,“無所不糾,唯不察三公。”在公卿朝見皇帝時,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會同並專席而坐,號曰“三獨坐”。

3.州刺史——東漢初年,在司隸校尉轄區之外,分全國為十二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於每年八月巡行所屬郡國,檢閱刑獄情況,考察長吏政績,年終奏於皇帝。刺史的屬官與司隸校尉略同。刺史制度由於其本人權力受制約較少,日益膨脹,最後發展成州的軍事行政最高長官,為東漢軍閥割據混戰埋下了伏筆 三套監察機構的恢復和加強,對加強皇帝的權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關歷史

百官朝會,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獨坐一席,以示皇帝優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