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會說法

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於其夜,成無上道。 彌勒成佛之後,於龍華樹下,舉行三會說法,度化眾生數百億計。 在彌勒第三會說法時,有釋迦佛的遺教弟子九十二億人因為聽彌勒佛說法,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初會說法,度九十六億人,二會說法,度九十四億人,三會說法,度九十二億人。《彌勒下生經》是彌勒三經之一,也是闡釋彌勒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經典。本經主要講述了彌勒人間淨土的依正莊嚴,彌勒菩薩在人間降生成佛的因緣,彌勒菩薩在人間成佛後於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眾生的經過。本經更主要側重在闡釋彌勒佛的“龍華三會”說法教化眾弟子的說法內容,要求弟子們一定要認真按照彌勒所講的內容行持,以期得到大解脫,永脫輪迴之苦。現就本經的思想主旨具體闡釋如下。
一、 闡釋彌勒淨土的依正莊嚴
《彌勒下生經》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具體闡釋了彌勒人間淨土的依正莊嚴。在本經中,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與五百弟子聚會時,針對阿難尊者詢問彌勒菩薩成佛之後國土莊嚴、人民富足的情況,向阿難詳細介紹了彌勒人間淨土的依正莊嚴以及彌勒成佛度眾生的經過。對於彌勒人間淨土的依正莊嚴,佛陀《彌勒下生經》中是這樣描述的:
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翅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清和。是時翅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每向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常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阿難!當知爾時,閻浮提地東、西、南、北千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減一萬。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
佛陀告訴阿難,將來在這個國界會有一個城郭名叫翅頭,此國土寬廣無垠,土地豐熟,人民眾多,街道整齊。城中的龍王順應人心而降雨;城中的羅剎鬼也在不影響人民正常休息的情況下除去城中污穢,以香汁灑地。在那個時候,閻浮地面平整如鏡,地內糧食豐足,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多眾珍寶。在此國土之中,各種有害的果樹自然消失,所留在世間的都是味道甘美,清香撲鼻的新鮮水果。這種清淨莊嚴、人民富足的國土就為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埋下了伏筆。
佛陀還告訴阿難,久遠以後,此國土的氣候適宜,人民身無病苦,意契約悅、見和同解、相互關心愛護,沒有各種人世的紛爭。此國人民生活和樂幸福,所求如願。在土地之中各種珍寶隨處可見,人民的思想境界十分高尚——沒有貪慾、嗔恚等習氣毛病。他們深知金銀珠寶帶給人類的禍患,因此,他們見到各種珍寶皆視同瓦礫木石。對於將來此國土的和諧狀況,經中是這樣描述的:
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慾、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優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干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便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更相傷害,系閉在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從以上佛陀預言將來彌勒淨土的山河、土地、人民、氣候的描述中可以想見,彌勒佛的人間淨土的殊勝莊嚴,勝似現在我們所居住的娑婆國土。
二、講述彌勒下生人間成佛的因緣
佛陀在本經中還向阿難講述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的因緣:在將來之世,在閻浮國土有大法王蠰佉出現,其法王國土擁有珍寶無數,其國土之中,沒有戰爭,不用兵器。其珍寶分藏四國,守藏之人請求法王蠰佉以寶藏之物,救濟貧窮。守藏人以珍寶給大王看,蠰佉王見諸財物沒有財物之想。當時大地樹上自然生出柔軟細滑之衣,供人穿著。對此,《彌勒下生經》中如是描述: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寶藏,多諸珍寶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綢羅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咤大國有大寶藏,亦多珍寶。第四波羅國蠰佉大寶藏,亦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錄之,意無財物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優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當時在法王國中有一大臣名叫修梵摩,是法王小時候的夥伴,法王很尊重他。修梵摩相貌莊嚴,身材適中,是標準的美男子。修梵摩有一妻子叫梵摩越,長相端莊秀麗,身出旃檀之香,而且沒有疾病搗亂之想。當時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將神下,從梵摩越夫人右肋下出生,彌勒降生有諸種端嚴相好之相。如《彌勒下生經》中所云:
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
可是,彌勒並不喜歡世間的各種娛樂,而是一心想出家修道。當時在城郭不遠,有道樹名叫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彌勒菩薩就是在此樹下而成就無上道果的。在其成道之時,有瑞相出現於世間,如經中所云:
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於其夜,成無上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返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時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聲聞展轉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
當此之時,四天王宮,三十三天及諸梵天都知道彌勒菩薩於人間而成佛,諸天人民為此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共慶彌勒成佛。彌勒下生人間成佛,開創了人間佛教的新紀元,世間眾生的信仰也會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三、詳述彌勒三會說法的內容
彌勒成佛之後,於龍華樹下,舉行三會說法,度化眾生數百億計。為世間眾生修行成佛指出了一條光明的大道。在他成佛之初,閻浮國土有眾多信徒皈依彌勒,請求教化。首先有一叫大將的魔王,聞聽彌勒佛之音聲,歡喜踴躍,七日夜不眠,他帶領無數天人,到彌勒佛住所恭敬禮拜,請佛說法。彌勒佛便為他們講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這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說:“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在這裡,大將魔王深信彌勒佛度化眾生的願力,並號召本國人民跟隨彌勒佛出家修行。
與此同時,在翅頭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彌勒佛為這諸多天人說法,人民心開意解,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全部得法眼淨(能辨別善惡)。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當時請求彌勒佛,要求出家修梵行,彌勒應允,他們在彌勒佛的指引下如法修行,都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彌勒初會說法度眾生。
在此會中,彌勒菩薩還分別接受了蠰佉王、修梵摩大長者所帶領的各八萬四千人出家請求,他們按照彌勒的要求去修證,都證得了羅漢果位。當時,彌勒佛母修摩越也帶領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也得到阿羅漢果。
佛陀在講《彌勒下生經》時還告訴迦葉尊者,在彌勒成佛之前,不應當入滅,以輔佐彌勒。當彌勒佛在人間弘法之時,迦葉尊者方能夠入滅。到那時,大迦葉尊者住在摩竭國界毗提村中,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前後圍繞,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這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當時有很多人見到這種情況,讚嘆不已,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
彌勒佛在第二會說法之時,有九十四億人都證得阿羅漢,這些人都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而證得的果報。
在彌勒第三會說法時,有釋迦佛的遺教弟子九十二億人因為聽彌勒佛說法,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彌勒第三會說法是三會說法中最重要,也是說法內容最詳細的一會。在此會中,我們可以看出彌勒菩薩對弟子們精進修行、嚴持戒律的殷切希望。彌勒佛希望通過第三會說法,能夠度化更多的人遠離輪迴,得大解脫。彌勒佛在這一會中主要勸告弟子們要修“十想”觀,認為這十種觀想是去除有漏之煩惱,得到大解脫的有效途徑。對於這十種觀想,經云:
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膨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為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
彌勒佛提出的這“十想”,是在告訴弟子們不應當貪圖世間的五欲之樂,要知道這些世間的一切娛樂都是無常的。彌勒佛認為,人世萬物都是苦空無常的,沒有一個永恆真實的存在。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只不過是假名的存在,最終都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有人認為,人間還是有許多的快樂之事,值得令人留戀的。對此,彌勒佛提出了“樂有苦想”的說法來祛除他們對世間娛樂的貪愛。彌勒佛認為,世間的確有一些令人難捨的短暫快樂,但這種快樂也是不真實的。要知道快樂之後便是痛苦。我們都知道高朋滿座、盛宴酬賓的歡樂,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待到杯盤狼藉,人去樓空之時,留下的更是冷清淒涼的景致。更何況,我們俗話還有樂極生悲的案例呢。
為了消除弟子對人生的眷戀之想,彌勒佛還告訴弟子們在修心的過程中應當作以下觀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膨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這幾種觀想就是讓我們常作病死之想。這樣,一個人即使有再大的欲望,但一想到病死臨頭,便會萬念俱灰。因為人世間沒有比活著更值得令人珍惜了。一個人,當他處於病重或面臨死亡之時,他唯一的願望是,只要我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只要有生命的存在,現在沒有的東西,將來都可以依靠勞動能夠擁有的。
彌勒佛的本意是讓人時常想到每個人不管你活到多大的年齡,最終都免不了疾病和死亡的威脅。無論你如何保養愛護你的色身,最後也一定要在人間消失,彌勒佛要人常想那些被病痛和死亡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人的慘狀,比如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膨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你就會感覺到人生的痛苦。從而減少了許多對人生的貪戀。以便更精進用功修行,得到徹底的解脫。彌勒佛在最後一想中認為,人世間的一切,說到底還是苦多樂少,因此,他要人常作世間一切不可樂想,就能夠生起遠離俗世的心。
彌勒佛之所以要弟子們生起十種觀想,就是為了讓弟子們認識到世間的一切都虛假不實的,只有通過自己的修行達到一種徹底解脫人世輪迴的痛苦,才會得到永恆的歡樂。
在勸告弟子們作十種觀想的同時,彌勒佛還向弟子們講說了如下偈語:
增益戒聞德,禪及思惟業,
善修於梵行,而來至我所。
施發歡心,修行心原本,
意無若干想,皆來至我所。
欲發平等心,承事於諸佛,
飯食於聖眾,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善習與人說,
熾然於法本,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班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經,皆來至我所。
繒彩及諸物,供養於塔等,
自稱南無佛,皆來至我所。
供養於現在,諸佛過去者,
禪定正平等,亦無有增減。
是故於佛法,承事於聖眾,
專心事三寶,必至無為處。
彌勒佛讓弟子們在作十種觀想的同時,還應該按照偈語所說來行持。彌勒佛在這一偈語中苦口婆心地勸告大眾要嚴持戒律、精修梵行、讀誦書寫經典、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持誦佛名、供養三寶,認為只有做好這幾方面的修行,就一定能夠得到不生不滅的徹底解脫。
彌勒佛在第三會說法中還特別提到了戒律的重要意義,他勸人一定要從身口意幾方面來要求自己,慎勿毀犯這些戒條。認為只有持戒清淨的人,最後才有可能了生脫死,得到徹底解脫。如經中云:“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當除此三行,速脫生死關。”
綜上所述,《彌勒下生經》具體闡述了彌勒人間淨土的莊嚴殊勝,簡略介紹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出家成佛經過,詳細講解了彌勒佛勸導弟子如法修行的具體內容。《彌勒下生經》不僅是我們了解彌勒人間佛教思想的可靠資料,也是我們修行成佛的行動指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