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店鄉

三座店鄉

三座店鄉位於寧城縣西北部,坤都倫河沿岸,北靠大城子鎮,東臨大雙廟鎮、南接八里罕鎮、西與喀喇沁旗接壤,全鄉地貌東部丘陵、西部山區、距縣政府駐地天義45公里。三座店鄉位於寧城縣中西部,總面積525平方公里,全鄉轄30個村,275個村民組,總人口51122口人。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化、社會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在農村經營活動和生產實踐中湧現出具有本地特色、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820人,在工作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和理順出一條培養、吸引、使用人才的路子。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三座店鄉蒙古族
全鄉總面積216平方公里,30250口人。2003年GDP總量達到8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72元。所轄15個村為:西溝、西窩鋪、蘇家窩鋪八台營子喇嘛城子進寶溝、大塘土溝、大金溝、馬市營子、河東台、小塘土溝、三座店、敖漢營子、扎蘭營子、烏蘇台窪村。三座店鄉轄區內29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12271戶、5.1萬口人,其中農業人口46887人,少數民族10482人,其中蒙古族10009人,其它民族308人。
全鄉以螢石資源和其他非煤礦產為主的工業項目先後開工建設。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各項指標均增長,全鄉完成工業產值6223萬元,增長30%,其中重點工業項目產值1160萬元。現在已洽談招商項目15個,契約引進資金13630萬元,已到位資金7180萬元。已開工新建項目6個(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4個),完成投資4380萬元。同時加強安檢工作,規範企業發展,對存在安全隱患的予以限期改正,並關停了兩處企業;招商工作成績顯著,全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80萬元,圍繞項目建設完成招商引資7180萬元。
2007年全鄉GDP實現1653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7470萬元,第二產業實現269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6370萬元;2007年完成財政收入707萬元,財政增速為51.2%,其中國稅完成298萬元,地稅完成409萬元;實現全鄉農民人均收入3241元,比上年增加440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80萬元,招商引資完成7180萬元。

人才資源

三座店鄉
三座店鄉-貝母
一、加強領導,強化人才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是鄉黨政班子牢固樹立“人才開發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增強“培養人才就是培植項目和發展經濟”的意識,把人才開發工作列入到黨政工作重要議事日程;二是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成立了由黨委書記為組長,黨委副書記為副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人才工作科學決策、巨觀管理;三是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努力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環境,對實用人才制定“五優先”政策,即:優先參觀學習、優先進入村班子、優先科技上門服務、優先列為黨員發展對象、優先評審相應的技術職稱。這些優惠政策的出台,充分調動了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注重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全鄉形成一個“尊重人才、愛惜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二、加強培訓,提升實用人才素質

加強培訓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關鍵。在農村各種經營活動中,由於他們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場經驗和對相關的政策、法規的了解,經常走彎路。為了提高他們的素質,鄉黨委、政府把培訓工作放在了人才開發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並制定了人才培訓制度,建設村級農村人才。開發服務點4個(小梁子村、趙家店村、三座店村、烏蘇台窪村),規定每季度舉辦2次農村人才培訓班,每半年組織3次參觀,每年度召開一次座談會,並要求人才開發領導小組成員每人為農村人才上一堂培訓課。自製度運行以來,累計辦培訓班8期,培訓人數1200人次,組織大參觀5次,參觀人數達600人次。縣人事局領導非常重視我鄉的人才培訓工作,及時為我鄉免費送來農業技術光碟和小冊子,並指導我鄉農村人才培訓工作,為我鄉的農村人才培訓工作指引了方向。實用人才通過培訓增加了農村人才的專業知識,開拓了視野,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素質,提高了水平。

在抓好鄉級人才培訓的基礎上,各村也加大了參觀學習和培訓的力度。烏蘇台窪村是我區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也是我鄉棚室建設的重點村,全村現已完成棚體建設78個7800延長米,實現了戶均一個暖棚一個冷棚。為了保證棚室建設順利開工,鄉級優秀人才、村支部書記袁興多次帶領村民外出參觀學習,並舉辦有關惠農政策和棚室蔬菜效益分析講解班,農民通過參觀學習和培訓大大提高了村民參與棚室建設的積極性,從而保證了棚室建設的順利開工。市級優秀人才小梁村支部書記劉學新始終把參觀培訓工作放在產業開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2001年,他帶領村級農村人才到吉林靖宇縣考察藥材種植項目,並引進了貝母項目,經試種獲得成功,畝純收入2.04萬元。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種植技術和貝母的質量,今年他又從吉林請來專家進行講課,現在該村貝母長勢良好,預計提高產量1000公斤,增加農民收入6萬元。

三、依託重點產業,培養實用人才

鄉把開發人才與設施農業、粉條加工業、拆車市場和礦產加工業等重點產業結合起來,這些產業在實用人才的帶動下均有很大發展。截止目前,已落實設施農業面積1510畝,其中新發展日光溫室小區8個,綜合占地735畝,設計自然棚195個。新發展冷棚建設小區11個,與暖棚配套,發展冷暖結合冷棚小區8個,冷棚小區綜合占地775畝,設計619個自然棚。品種從原來的黃瓜發展到現在的油桃、甜瓜、甜椒、食用菌等十幾個品種。三座店村在鄉政府的幫助下,征地200畝建成了寧城第一個擁有200戶年生產粉條800噸的粉條加工基地,其產品遠銷京、津、唐等大市場,草原粉系列產品也已登上了北京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喇嘛城子村征地100畝,建成了赤峰地區第一家拆車市場,拆車市場服務周全,交通發達,吸引了八方來客到我鄉投資,如成功引進瑩石精粉加工項目計畫總投資1200萬元,年處理礦石6萬噸,產瑩石精粉3萬噸。這些項目的興起必將為我鄉人才引進和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為農村適用人才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力條件。

四、樹立典型組建協會,提高農村人才輻射能力

為擴大農村人才的影響力,採取抓點帶面穩步推進的辦法,從成立協會組織入手抓好農村人才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的蓬勃發展。如在發展特色粉業加工過程中。為了解決技術和質量難題,提高粉條業的提高市場競爭力,三座店村黨支部書記王俊生於1999年10月組建了粉條加工協會,帶領會員規範加工工藝,擴大生產規模。2001年12月他又成立了粉業公司,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開發出精小包裝產品,並註冊商標為“草原粉”,其產品遠銷東北三省和京津唐等十幾個大中城市。在他的帶動下,2006年又進一步擴大規模,征地200畝,發展粉條加工大戶200戶,形成年加工土豆5000萬公斤,生產粉條800萬公斤的生產能力,實現利稅500萬元。

喇嘛溝門村村支部書記葛占春從2005年組織村民大搞暖棚蔬菜,成立了蔬菜生產協會,並選拔5名國中以上文化程度、責任心強、懂管理、會經營的人為技術員,派他們到凌源、雙廟、大城子等地學習,然後再利用學到的技術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在他們的帶動下,目前喇嘛溝門村棚室蔬菜產業發展迅速,農民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醫療系統

三座店鄉三座店鄉
三座店鄉衛生院始建於1958年,位於寧城縣中東部,平雙公路沿線,擔負著三萬多人口的醫療、預防、保健工作,醫療服務範圍輻射周邊五個鄉鎮之多。一九九六年被評為國家一級一類甲等衛生院。

該院占地面積4176平方米,建築面積2180平方米,其中1997年新建了寧城縣基層衛生院第一座門診樓,總面積720平方米,固定資產203萬元。開設病床24張,有職工54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6人,醫師11人,醫士11人,護師1人,護士5人,藥劑師3人,中藥士2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6人,大中專畢業生占全院總人數的42%。設有門診部、住院部、藥房、藥庫、防疫、婦幼、輔助檢查、財會、辦公室等九大科室。臨床科室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西醫科、理療科口腔科、眼耳鼻喉科。輔佐科室有放射線科、檢驗科、彩(B)超室、心電圖室、腦電地形圖室等。主要設備有韓國產麥迪遜SonACE8000c彩超診斷儀,北京萬東500mA程控閉路X光機,貴陽彩月BS­—2C微量元素分析儀,美國產尿十項分析儀、深圳邁瑞BC—2000血液細胞分析儀、半自動生化分析儀、血凝分析儀、B超診斷儀、B超工作站、日本鈴謙三道十二導自動分析心電圖機、北京精博CDS—9000彩色經顱多譜勒腦血流診斷儀(腦彩超)、腦電地形圖機、廣東全電腦聯體式牙科綜合治療機、全套給氧搶救設備、萬能手術床、新生兒保溫箱、胎心監護儀、紅外線治療儀、心電監護儀、移動搶救車、復甦器等大中小型醫療設備30餘台件。醫院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推行全程優質化服務,強化醫德醫風建設更好的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廣大患者。在2006年成功的與赤峰市第二人民醫院建立協作關係,定期專家來院出診。

古樹名木

三座店鄉
榆樹
有古樹名木3259株,其中古樹1250株,名木2009株,古樹普遍樹種為:榆、柳、楊、油松、五角楓等。名木多為外地引進樹種。按國家古樹分級標準,國家三級古樹(100~299年)184棵,占古樹總量的14.5%;國家二級古樹(300~499年)1060棵,占古樹總量的85%;國家一級古樹(500年以上)6株占古樹總量的0.5%。500年以上古樹較少,樹齡最高的為寧城縣三座店鄉蘇家窩鋪村一棵680年的榆樹。古樹名木樹高主要集中在10~20米區段,占古樹名木總量的91%,高度最大的為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的一株沙地雲杉,樹高35米。古樹名木有效胸圍主要集中在100~299厘米區段,占總量的61%,寧城縣三座店鄉蘇家窩鋪村的一株榆樹胸圍最大,為700厘米。赤峰市古樹名木平均冠幅主要集中於5~20米,松山區碾坊鄉一株榆樹冠幅最大,為27米。

水利樞紐工程

三座店鄉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指揮部提供的訊息,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目前已經完成工程總量的86.5%。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度,該工程的主體工程今年將如期完工,年底正式具備下閘蓄水條件。

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重點水利樞紐工程、內蒙古自治區“十五”期間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7億多元,於2005年7月開工建設,位於赤峰市境內西遼河支流英金河主要支流陰河下游,距離赤峰市城區3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842平方公里。三座店水庫是一座以城市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生態農業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國家大二型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3.05億立方米,設計防洪標準為500年一遇,最大壩高52.4米,電站裝機容量2400千瓦。

三座店水庫與二道河子水庫及下游堤防工程聯合運用,可使赤峰市城區的防洪標準從5~2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

生態村創建

三座店鄉生態村
生態村
寧城縣三座店鄉立足實際,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優勢,在全鄉範圍內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9月19日,就文明生態村建設召開了專題會議。目前,這項工作正在積極實施中,受到了農民民眾的擁護歡迎。
文明生態村建設對寧城縣三座店鄉來說是一項具在深遠意義的大事,即有利於抓好全鄉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又有利於抓好生態建設,對全鄉的經濟發展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他們制定了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具體作法: 一是加強領導,建立工作機制。鄉、村兩級要把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作為農村奔小康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明確分工,並落實鄉主要領導和駐村幹部的具體職責,認真落實創建聯繫村制度,抓好各自創建聯繫村的創建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級級有人抓、上下聯動、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二是要發動民眾,依靠民眾。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發動工作,提高農民民眾對文明生態村意義的認識,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民眾參與創建活動,並在創建過程中,緊緊依靠農民民眾,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己動手,艱苦奮鬥。三是典型示範,全面推進。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抓好重點村的創建工作,在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四是加強監督,嚴格考核。將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納入對農村幹部和駐村機關幹部的短期目標和年終考核,與本人經濟利益掛鈎。並在年終目標考核中加大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的分數比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