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趣

”意思是,黃山的景色最佳,遊覽了黃山,別的山都不用去看了。 古人還有“天下名景集黃山”之說,意即天下名山的優點,黃山都具備。 從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裡有歸雲洞和石上松等景點。

三峽水趣是安徽境內的優美風景區,下面附錄安徽省的其他美麗風景!

包公祠

包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肅祠”,位於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築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故名為包公祠。這個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號。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為白牆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主建築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長廊;東面有一六角龍井亭聳立,內有古井,號“廉泉”。亭欄畫棟頂端雕有浮龍,晴天白日,龍影映人井底,隨著井水晃動,如龍飛舞,俗稱“龍井”。清末舉人李國葦根據傳說寫了《井享記》,發出“抑或孝肅祠之井為廉泉,不廉者飲此頭痛歟,是未可知也”的議論,世人改稱“廉泉”。其祠四面環水,正門朝南,西廊陳列包氏支譜、遺物、包公家訓和包公墨跡,以及有關史冊資料。祠四周即包河,相傳生紅花藕,斷之無絲,“包老直道無私、竟及於物”,因此傳為佳話。與包孝肅祠緊連的是包河南畔林區的包孝肅公墓園。園內面積1200平方米,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正直、剛毅之意。

巢湖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方圓800里,是皖中旅遊勝地.巢湖煙波浩渺,白帆點點,美不勝收,宛如一面寶境鑲嵌在江淮大地。湖中央有姑山,姥山兩個島嶼,被譽為"兩顆寶石"。矗立於湖心的姥山島,面積0.86平方公里,古有望兒塔、聖妃廟,今建娛樂城、度假村,來此遊覽猶如進入“虛幻夢境”、“世外桃源”。中廟(漢),傍湖凌空而建,與姥山島隔水相望,稱“湖天第一勝景”。湖四周有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有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四個國家森林公園,稱"四塊翡翠",還有仙人,紫薇,王喬,華陽,伯山五大溶洞。這天然組合的奇觀,點綴湖巢湖沿岸,猶如"眾星捧月",組成了一幅絕妙的立體山水畫!巢湖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薈萃.這裡是長江流域人類祖先"銀山猿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商湯放桀於巢湖","伍子胥過韶關","楚霸王烏江自刎"的紀念地,是名人丁汝昌、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戴安瀾的故里。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人墨客給這裡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和燦爛的詩文,與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溶匯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巢湖地區環湖襟江,經過幾年來的著力開發,目前全區已建成並開放10餘處旅遊景區、景點,擁有30多家旅遊賓館、星級飯店和多家旅行社,隆重推出"炒湖水上浪漫遊"、"糊島娛樂休閒遊"、"溫泉保健度假游"、"牡丹花觀賞節"等特色旅遊項目。現已開通了上海、南京、合肥至巢湖的旅遊線,融入華東和國際旅遊網。巢城---姥山島,合肥---中廟水上旅遊線,乘高速遊輪,只需45分鐘。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黃山區北部,距屯溪143公里,距黃山北大門(芙蓉嶺)18公里,距九華山南大門(南洋灣)40公里,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東方日內瓦”“水中黃山”、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太平湖是一處人工湖,東西長8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4公里.最窄處僅10餘米,面積88.6平方公里,水深平均約40米,最深處70米,可蓄水28億立方米,屬高山峽谷型湖泊,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太平湖寬處煙波浩渺,似洞庭之坦蕩;狹處曲徑通幽,賽灕江之奇美。崇巒起伏,翠崗連綿,山環水繞,微波瀲艷。湖內秀島錯落,星星點點;島上林木蔥蘢,鳥語花香。環境清幽靜謐,空氣清新宜人。湖水終年清澈碧綠,潔靜明麗;湖岸粉牆青瓦,青松翠竹倒映湖中,如瑰麗的七寶樓台,又似神奇水晶宮,恍若奇妙的夢幻世界。整個太平湖共分為共幸、廣陽、黃荊、龍門、三門等五大景區,主要景點有:西山觀魚平龍山採茶、三峽水趣、桂林小景、鱷魚戲水、蘑菇松、眉毛峰及樵山神仙洞等自然景區核心鏡的白鷺洲樂園、黃金島植物園、猴島、鹿島、蛇島及金盆灣旅遊度假區。廣陽景區:共幸開發區是太平湖旅遊接待中心。出共幸灣不遠,即是廣陽景區。廣陽景區湖面寬廣,山水相映,綠如翡翠。景區內樹綠水綠,碧藍純淨;湖岸山舍村舍倒映水中,猶如水中樓閣,自然水墨畫。新建的太平湖大橋即在湖區西側。黃荊景區:為太平湖的精華景區。景區青山綠水相映,群島錯落有致,星羅棋布,嫵媚嬌柔。目前有鹿島、猴島、蛇島、鱷魚池、黃金島等景點。且能在此品嘗到太平湖的各種水鮮,給您的旅程添一份野趣。三門景區:三門景區“水似綠羅帶,山如碧玉簪”,且有“平湖三峽”等景觀。景區山環水繞。遊船斗折蛇行,十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景區麻川河一帶即是當年皖南新四軍後勤機關的駐地。樵山神仙洞:位於太平湖東岸,全長3200米,為石灰岩溶洞。洞呈S形,有南北兩個洞口,分前後中三部份。現已開發100多個景點。

采石磯

采石磯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蹟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衝,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采石磯遊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鬱,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蹟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雄偉壯觀。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清雍正八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遊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臥,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已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采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鬱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裡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樸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采石磯時留下的。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三元祠,是采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又稱三官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而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逍遙津

位於合肥市舊城的東北角,是一座約20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逍遙津古為淝水上的一個津渡。公園外,有一座西津橋,又有逍遙橋,是合肥對外交通要道。逍遙津名稱歷史悠久,以三國古戰場聞名後世。曹魏與孫吳為爭奪合肥,鏖戰32載,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戰鬥就在古逍遙津畔。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至今逍遙湖心3島中還有一土丘,相傳為張遼的衣冠冢。逍遙津公園四季長青,環境優雅寧靜,曲道幽長迂迴,假山假石磷峋逼真,不對稱式園林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公園既有北方園林的古樸典雅,又有南國園林的嫵媚清秀;就像一位亭亭玉立、著裝入時的村姑。足踏逍遙津公園,悠久的歷史傳說會使人盡發思古之幽情;而引人入勝的自然風貌和人工建築又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在這裡,既可想像出古戰場的瀰漫硝煙,又可品覽祖國壯麗河山的錦繡。公園最大的特色是園內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亭,極富情調;若逢淡霧朦朧的天氣,或霞光萬丈的時辰,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桐城文廟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是燦燦如珠,烘襯出這座古城的文化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尤以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誌》,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占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先生題書。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台,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迴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沖天,飛檐凌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緻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御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迎江寺

位於安慶市東門,瀕臨長江,占地3萬餘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賜額“妙明圓鏡”。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設之。寺內建築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約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面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二進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三進毗盧殿,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龍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四進藏經樓,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樓上藏有佛經萬餘卷,還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保存完好。這部經書迄今有500餘年歷史,經書中還有多幅佛像和普渡眾生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中層是西方三聖像。矗立寺中的振風塔,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築,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八角,內共有168級台階,每層有石欄環繞。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塔門布局多變,遊人登上二層以後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門而上,因此人聲笑語不絕,一旦得門而上,則又其樂無窮。每層檐角有戧,戧下系銅鈴,隨風作響,悠揚遠送。塔的底層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佛,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佛稱相輪),1個葫蘆寶瓶,用銅軸串在一起構成塔剎。渾厚的塔身襯著造型優美的塔剎,巍然高聳,直入雲霄。“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此外迎江寺還有宜園(放生池)、大士閣、慈雲閣、迎江樓等建築。皆恢宏壯觀。“過了安慶不說塔”,“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

黃山

黃山黃山聳立在皖南山區,風景區的面積約154平方公里,其中蓮花峰、光明峰、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明代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有句很著名的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意思是,黃山的景色最佳,遊覽了黃山,別的山都不用去看了。這是對黃山作的極高的評價。古人還有“天下名景集黃山”之說,意即天下名山的優點,黃山都具備。黃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天下。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奇特。著名的松樹有迎客松、臥龍松、黑虎松、麒麟松、蒲團松等。玉屏樓前的迎客松,長在海拔1600米的險峰上,樹齡已逾千年,仍然枝繁葉翠,成了黃山的一個標誌。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傑作,有的似人,似物,有的似禽,似獸,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觀海”,這是在獅子峰頂有一巨石,猶如蹲在地上的猴子,在觀看前面的茫茫雲海;還有“夢筆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雲海.....凡此等等。高山一般都可見到雲海,但是黃山的雲海更有特色,可以說是一大奇觀。特別是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雲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黃山一年之中有雲霧的天氣達200多天,而且雲來霧去,變化莫測,時而是風平浪靜的一片汪洋,時而波濤洶湧,白浪排空。黃山地名亦因此而叫西海、東海、前海、後海。黃山溫泉也有特點,溫泉的水溫為攝氏42度,久旱不涸,流量穩定,每小時平均湧水約48噸,水質透明,無色無嗅,其味甘美,來黃山遊覽的人,如歷史上許多文人李白、賈島、徐霞客、石濤等人,都曾在黃山溫泉沐浴,並留下了大量讚美的詩文。黃山的主要景點,一般多是從溫泉作為起點,溫泉是黃山的遊客接待中心,有多處賓館及其他服務設施。從這裡到山上的玉屏樓,體力好的可再往前走,體力差的則在這裡休息、住宿,第二天下山。這一路上有許多景點。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間的慈光閣,位於老人、硃砂兩峰之間;環境幽靜、氣候涼爽的半山寺,寺門前可見“金雞叫天門”、“老鷹抓雞”等怪石;海拔1500米的天都峰腳,有一處長約魚背,這是登天都峰最驚險處——2華里的“天梯”,用手攀鐵索而上;需手腳並用,兩面是萬丈深淵,但有石欄鐵索維護,險峰之上風光極佳,人們歷險至此,既飽覽了風景,又鍛鍊了意志。天都峰頂,海拔1810米,過鯽魚背連穿三個石洞便可到達,是黃山三大主峰中最險峻的山峰,絕頂有“登峰造極”等石刻;在這裡極目遠眺,只覺得天高雲低,雲山相接,千峰秀色,盡收眼底;游罷天都峰,經原路返回峰腳,往文殊院,右傍險岩的小心坡,遊客至此(即玉屏樓)方向,上坡數十米,便左臨深淵,須倍加小心;一線天,是兩峰相夾成一條狹長的巷道,只容一人通過,仰望長空,藍天一線,故得名,過一線天可看到三座參差不齊的小石峰,峰上奇松挺拔,名為“蓬菜三島”;玉屏樓,被稱為黃山絕勝處,海拔松,右面有白象、送客松,左面有青獅、迎客各峰和雲海景色,古人有“不到文殊院,沒見黃山面”之語。從玉屏樓再往前走,上蓮花峰,經光明頂至北海,沿途景點有蒲團松、犀牛望月、百步雲梯、老僧觀海、鰲魚峰、天海、仙桃峰(也是遊客在山上住宿之處)。一般遊人,經玉屏樓到北海,黃山的精華都看到了,游畢北海附近景點就可以乘索道下山了。當然,如步行下山,則可經雲谷寺回到溫泉,途中亦有不少景點。黃山還有飛瀑流泉,著名的有人字瀑、九龍瀑、百丈瀑、三疊泉等。黃山上還有許多名貴花木,花開時節,到處是鮮艷似火的杜鵑花,團團簇簇的繡球花、桃花、梨花、報春花、蝴蝶花、木蘭花.....真是花團錦簇,群芳爭艷。前幾年在黃山東部,發現在東海的四道峽谷中,散布著大小百餘個潭池。彩池比較集中的地方翡翠谷,已成了黃山的新景點,而彩池也被人們認為是黃山的第五絕。黃山也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黃山觀日處之一位於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上,此處因地勢高曠,為看日出、觀雲海的好地方。其二位於獅子峰腰部的清涼台上。台突出在三面臨空的危岩上,日出時霞光和太陽穿雲破霧,致使雲海盡染,金光穿射,絢麗奪目。黃山,傳說是中華祖先軒轅黃帝修身練丹飄然成仙的地方。黃山集“泰山之雄偉、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峨眉之秀麗、華山之險峻”於一體,一九九零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中,成為全人類的瑰寶。導遊手記:遊覽黃山,可從南京、上海、杭州、合肥前往。屯溪的機場已修好,現在從北京、上海可乘飛機直達屯溪,然後乘汽車走80公里到達黃山,相當方便。從南京或從合肥坐火車經蕪湖,到屯溪下車,再換汽車,即可到達黃山。目前來看,這條路線比較方便。游山的日程可以安排兩日、三日、四日、六日游。六日游基本上可以游遍山上主要景點。如果有時間,建議遊客作六日游。黃山修了登山索道。因此游黃山可有幾種游法:體力弱者,乘索道上下,主要遊覽北海景區,只要天氣晴朗,能觀賞附近景色及雲海,也算不枉此行。中等體力者,可乘索道上山,步行經玉屏樓下山;或反之,步行上山乘索道下山,體力強者,最好上下山都步行,而且連較遠的松谷庵景區和釣橋庵景區都遊覽一遍。黃山山下有賓館、旅社,還有集體單位和個人辦的小旅店。山上在玉屏樓、北海等處也有賓館,但床位少,只能供少量遊客使用。主要的賓館、飯店有:桃源飯店,在黃山溫泉區;北海賓館,在山上北海;散花精舍,在北海賓館左側;西海賓館,在山上西海;玉屏樓賓館,在山上玉屏樓;雲谷山莊,在山上雲谷寺。遊覽黃山最好夏秋季。夏季氣候涼爽,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黃山山高路陡,穿膠底登山鞋最佳。旅遊特產有黃山毛峰茶、石雞、石耳等。

琅琊山

琅琊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滁縣城西約5公里處的群山之中。古稱摩陀嶺,後因東晉琅琊王避難於此,改稱“琅琊山”。這一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蹟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韋應物、歐陽修、曾鞏、蘇軾、宋濂等均以詩文記其勝。故琅琊山為我國24座文化名山之一。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為我國四大名亭之一。它和豐名亭都因鐫有歐陽修文、蘇東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於北宋仁宗慶曆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是當時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專門為歐陽修而建。當時,歐陽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夥奸黨,被貶至滁州任太守後,常在此飲酒賦文,智仙特為他建造了這亭子。歐陽修自稱“醉翁”,便命亭為醉翁亭,並作了傳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築,獨具一格,意趣盎然。亭東有一巨石橫臥,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為寶宋齋,內藏高約2米,近1米,刻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兩塊,為稀世珍寶。亭西側有古梅一株,傳為歐陽修手植,故稱“歐梅”。亭前的釀泉,旁有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再往西行,可觀“九曲流觴”勝景。從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里許,便是琅琊寺。琅琊寺是我國東南名剎,建於唐代大曆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後因山名相沿,稱“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云:“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橋曰明月橋,池北有一舍為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有一部經書藏在這裡。從樓右側下,可抵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致。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歲寒三友”而得名。由琅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面對南天門,它無一木樑,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裡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從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裡有歸雲洞和石上松等景點。琅琊山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陽晚照、雨後聽泉,別有情趣。

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是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于海內外。九華山方圓約百公里,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還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李白游山時,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詠有《遙望九華峰》一詩,贊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九華名遂聞於天下”。稍後,朝鮮半島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唐代詩人劉禹錫贊曰:“奇峰一見驚魂魄”;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則云:“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乾。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肚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維妙維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致,極利禪修。深山多秀水。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有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此外還有碧桃岩瀑布、濯纓瀑、七布泉瀑布、百丈箭瀑布、百丈潭瀑布、百丈岩瀑布等。潭有飲猿潭、清漪潭、濯纓潭、伏龍、百丈潭、鮎魚潭等,正是“藏在深山人未識,一朝踏勘情難忘”。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名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導遊手記:上九華山遊覽的路線共有三條:一是搭乘長江航船至蕪湖或貴池,改乘汽車直達九華街。貴池磁口港至九華街52公里,蕪湖至九華街167公里。從安慶也有班車通九華山,路程約122公里。輪渡載車過江,旅客不用自己擺渡。二是從南京乘火車到銅陵市,改乘汽車直達九華街92公里。三是從杭州乘汽車至黃山,從黃山轉乘汽車至九華山。從合肥前往,路程約311公里,亦有班車可通。交通還算方便。九華山現有賓館、飯店、旅社床位數千張。較好的旅館,在九華街有九華旅社、佛教協會招待所;東崖賓館等,中國國際旅行社即設在東崖賓館內;中閔園有九蓮社;祗園寺有祗園寺招待所;天台有天台招待所等。遊覽九華山最好的季節是3月至11月。特產有九華雲霧茶、黃精、天竺筷、紙扇等。以山筍、冬菇、野菜為原料做的“九華素食”,很受遊客歡迎。

齊雲山

齊雲山位於休寧縣城西15公里,距屯溪33公里。齊雲山古稱白岳,因其“一石插天,與天並齊”,明嘉靖年間改名為齊雲山。齊雲山方圓110.4平方公里,境內峰巒四起,峭壁聳立,飛雲、流泉、雲海、佛光;四時變幻,綺麗多姿。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畫,七十二怪岩,岩岩皆景.全山地質構成為層積砂岩,赤如硃砂,燦若紅霞,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奇、岩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繼光等歷代名人學士都留有佳句墨寶。齊雲山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鶴鳴山並稱中國四大道教聖地。齊雲山道教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道教香火播及華東及東南亞各國。今全山有宮、殿、院、壇、閣等108處,道觀27處,道房12家。齊雲山的道教繪畫、摩崖石刻和碑刻數以千計,幾乎峰峰有題詞、洞洞有刻銘,清代乾隆皇帝讚譽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齊雲山現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

天柱山

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岳西兩縣境內,主峰海拔1751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稱為天柱山。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之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餘四鎮是:遼寧錦州的北鎮醫巫閭山、山東中部的東鎮沂山、陝西隴縣的西鎮吳山、浙江紹興的南鎮地稽山)。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志》稱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奇絕。天柱山著名遊覽點是三祖寺。進入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相傳,寺始建於南朝,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側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之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谷道人”。在這裡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於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谷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後依天柱群峰。這裡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都在此題詩。留有“詩崖”勝跡。從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級登山,展現在眼前的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轉一個彎,天地一新;上一道嶺,風光又異,使人應接不暇。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嘆。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導遊手記:從合肥乘長途汽車190公里至潛山縣城,再乘車西行9公里,即到達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也可從安慶乘車前往,路程80公里。天柱山的山下有十幾個飯店、旅館、旅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