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松

三清山之美,更美在仙,美在道,美在神。 三清山雲海景觀中,有一種十分奇特動人的氣象奇觀,就是雲中五彩路。 三清山的美,不僅美在自然景觀和道教人文景觀,還美在其通天之路,美在其凌雲棧道。

 三清山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境內,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景區內千峰競秀、萬壑奔流、古木茂盛、珍禽棲息。同時她又是一座具有1600餘年歷史的道教名山,古代文化遺產得到完好保存。可謂億載造化和千秋人文相融合的典範。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登臨三清山讚嘆三清山是:“雲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美國國家公園基金會主席保羅先生驚嘆:“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類的瑰寶”。

三清山總面積229平方公里,中心景區為71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三清山山體南北長12.2公里,東西寬6.3公里,平面呈荷葉狀,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三清山由於處在造山運動頻繁而劇烈的地帶,因此斷層密布,節理髮育,山體不斷抬升,又經大自然長期風化侵蝕和重力崩解作用,造化神工形成了奇峰矗天,幽谷千仞的山嶽絕景奇觀。三清山地處中亞熱帶,距東海約340公里,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大,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同時兼具高山的氣候特徵,夏日涼爽,春秋漫長。冬日雪漫群峰,分外妖嬈。

三清山之美,美在其古樸自然。總的來說,三清山具有東險、西奇、北秀、南絕的特點,儼然是一幅大國畫,所到之處,舉目望去,各自構成一幅精美的畫卷。如南清園就有天門群峰圖、將軍卸甲圖、朝暉落霞圖、玉台瓊閣圖,萬笏朝天圖等,堪稱一絕。真所謂天下之秀雲集薈萃,使人目不暇接。

三清山之美,更美在仙,美在道,美在神。美仙則在奇峰似仙,聳立於飛瀑流泉之上,沉浮於蒼松、雲霧之中,仿佛那奇峰異石都是騰雲駕霧的仙人。美在道,則因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質樸原古的道教建築藝術,是奉獻給人類的最為博大、深厚、神奇的精神財富之一。美在神,則神在三清山積千年中華文化精華,就像醇香的米酒,釀造出許多遠古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賦予了這塊山水無窮的迷人魅力。

三清山又是一座富於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名山,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方誌敏率領的紅十軍在此創建了閩浙皖革命根據地,北上抗日受到七倍於我的敵軍阻擊。方誌敏頑強地堅持戰鬥,指揮粟裕率部突圍,自己帶領傷病員隊伍,最終因天寒地凍、彈盡糧絕而在懷玉山不幸被捕,英勇就義於南昌,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仙跡神工奇峰異

三清山在大自然這個藝術大師的精心塑造下,奇峰怪石,競相崛起,各具神姿妙態。其奇峰八八六十四座,另有怪石三百八十二處,其中玉京峰是三清山最高主峰,海拔1816.9米,玉虛峰緊靠玉京峰北面,海拔1776米,而玉華峰又與玉虛峰並列,海拔1752米三峰衝破雲霄,非常神奇靈動。特別是在日出後或日落前觀賞三清山列坐這一景象,更加神奇。在日光照射的變化中,群山融於一片蒼茫黛色中,惟有三清山最高峰沐浴在金紅色光輝里,峰巔出現三清並列坐的奇景,於彩雲繚繞中給人以朦朧迷離的美感。被譽為“絕景”的奇峰是“觀音賞曲峰”,端坐靜聽琵琶;“司春女神峰”,雲天鳥瞰塵世;“老子看經峰”,俯首潛心誦經;“巨蟒出山峰”,昂首橫空出世;“老道拜月峰”,稽首清虛,月夜觀天象;“海獅吞月峰”,仰天怒吼吞月;“猴王獻寶峰”,喜賞龍宮奇珍……這些數不勝數的象形景觀,秉天地之靈氣而神形兼備,無雕琢之痕跡而栩栩如生,無牽強附會之嫌而古樸天成。

南天門玉台以東的“司春女神峰”就是大自然向人類奉獻的一件藝術珍品。女神峰海拔1180米,周圍花木蔥蘢,奇峰環繞,常見朝霞暮靄。雲起雲飛。女神峰秀髮舒捲,面容和藹,體態豐腴,身穿長裙,端莊而坐。仔細看來,女神的臉側曲線,微翹的睫毛,挺秀的鼻樑,圓潤的雙唇,如此逼真,如此完美,世所罕見。她獨坐在雲天高處,雙手合撫著膝上的二株松樹,精心呵護,關心備至,凸現出慈母般的恩愛靈性。

傳說這位女神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女兒,名叫東皇太乙。她職掌春天生機,主管人世間的婚娶和生兒育女。她是愛情之神,亦是母親之神。在女神峰對面的山谷中,拔地而起,騰空竄起一條碩大無比的巨蟒,昂著三角形的蛇頭,咆哮沖天,似欲撲向某物。這就是高達128米“巨蟒出山峰”絕景。如此美惡對立,同置一處,真是奇中有奇,絕景之絕。蒼天垂相,大地賦形,豈是偶然?於是,女神斗巨蟒便化生出千古傳奇。相傳,黑蟒將軍偷下人間,興風作浪。軒轅大帝聞知此事,即命司春女神前來鎮妖。巨蟒掙扎,殊死一搏。女神眼見巨蟒如此頑固,不得已坐守伏妖,以庇護一方平安。司春女神從此成為三清山的保護女神,成為真善美的化身,偉大母愛的神靈,而永駐人間。

人們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讚嘆中華文化之精華賦予了這山水之靈性,山水之精神。歷代文人墨客不辭攀登之苦,紛紛登山吟賦,留下了“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等傳世佳句。

古松仙葩天姿美

三清山不僅奇峰異石眾多,古松、仙葩也有特異的稟賦。據介紹,三清山共有植物157科,500屬,1088種,其中有多種為首次發現的珍稀植物,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最為人們喜愛的是山頂青松。放眼望去,滿目蒼翠,座座山峰,無不青松挺立。有的矯健似游龍;有的翩翩如彩鳳;有的成雙成對如情侶;有的相依相偎如鴛鴦。其中平頂古松,連綿幾千畝,數以十萬計,樹齡最高者近千年。有許多古松造型奇特,千姿百態,靈動喜人。如岩瓏峭壁上的青龍探海松,紮根於石隙中,探身於雲霧間,沿石縫向下生長,極為罕見。清華池中的鳳凰松,樹身可容二人合抱,樹冠伸展為鳳凰,前有喙,旁有兩翼,後有長尾。有百折不撓、臨危不懼的,如萬丈峰頂上的天罡松,它被天風吹成三彎九曲,卻依然屹立峰巔,四季常青。靈龜峰峭壁上,從石縫中斜生出一株古松,樹冠展開如團團青雲,樹幹粗壯堅挺,終年被風吹雨打,依然風姿綽約。還有“舞鶴松”、“金坪松”、“蘑菇松”、“寶塔松”等,各具妙態,令人稱奇。每當皓月臨空,銀光傾瀉,林中一片清輝,松針斑駁,如萬魚游平湖;在朝陽的映照下,金針綠葉,閃閃爍爍,又似無數巧手正在飛針走線,織繡華毯。難怪前人有詩曰:“怪石虬松忘色相,不老須岩萬古蒼。”三清山的古松之美,美得出奇,美得含蓄,美得令人感悟萬千,它給人以美麗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

三清山不僅古松有千姿百態的靈性美,而且眾多的奇花異卉也為世間罕見,特別是滿山滿谷的杜鵑花。每到春末夏初,在海拔1000至1500米的風門至三清福地天門以下一帶,自腳下至極目之處成百上千畝的杜鵑林,隨處可見,連片綿延,形成一派色彩絢麗的花海。面積之大,花色之美,令人嘆止。尤其在女神峰、看雲岩一帶,更有成千上萬株猴頭杜鵑花,其樹身高達數米,其花大如拳,乾粗甚於海碗,堪稱三清山的杜鵑之王。到了開花季節,猴頭杜鵑花宛如一把天然的大花傘,人在花下就如進入仙宮一般。當百花盛開季節,香飄十里,馥郁氤氳,奼紫嫣紅,令人陶醉。

雲霧泉瀑融人醉

三清山的雲海霧濤氣勢磅礴,變幻莫測,四季皆有,十分壯觀。三清宮大門旁刻有“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的對聯。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時,常見萬頃雲海湧起,澎湃翻騰。

三清山地形複雜,氣流變化多端,有時鏇渦雲、瀑布雲出現,狀如浩瀚江湖匯集於高處,忽然沖開峽谷一道缺口,奔涌而下,勢如天河決口,雄偉壯觀。瀑布雲衝擊成渦狀雲流,圍繞著奇峰鏇轉,一發不可收拾,幻成滔滔洪水,浩浩煙波,仿佛再現了宇宙洪荒的遠古時代。

三清山的霧,濃淡輕重,變化莫測。快慢緩疾飄忽不定,神秘非凡。濃的霧,如團團白絮,數尺之外,一片茫茫,使人如入煙海。淡的霧,如透明薄絹,飄飄揚揚,給山川樹木披上神秘的面紗。重霧,使人感到濕漉漉,沉甸甸,仿佛伸手可以捉到,弄得人衣履盡濕。輕的霧,如靄如嵐,似有若無,如煙如縷,隨風出沒,若即若離。

三清山的寶光耀金輪也是氣象奇觀之一。每當晴天有霧的日子,在上午10時前,下午3時後,它會出現在與太陽相對的霧屏上。寶光宛如彩虹,是圓形狀彩色光輪,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它不僅隨人移動,而且或近或遠,近在距人數尺之間,遠在數千米山峰或大谷中,與峨嵋金頂佛光有所區別,不固定於一個地點出現,在天門峰、飛仙台、玉京峰、梯雲嶺、龍虎殿等景點,經常出現。當人們面對雲霧,背向太陽時,陽光通過雲霧中的小水滴,形成以太陽與太陽實像為軸心的光環線。

三清山雲海景觀中,有一種十分奇特動人的氣象奇觀,就是雲中五彩路。這一氣象奇觀出現在晴天雲海的上空。出現的時間非常短,遠比彩虹與寶光壯麗驚人。當人們守候在觀日出的景點處,看到在雲海與藍天的連線處,太陽躍出雲海的剎那間,突然在雲海的平面上顯現出一條寬大的、耀眼的彩色光路。這條彩色光路,從日邊一直鋪展到人們腳下,光華奪目,瑰麗無比。尤其是突然地到來,幾乎目不暇接,特別是對於從未見過此奇特景象的人,幾乎會激動地想要向這金光大道奔去。當人們驚詫地注視著這奇景還來不及思考時,它轉眼間就消逝得無蹤無影。使人充分意識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境。

三清山流泉飛瀑也有獨特的靈異之處,其水系屬於高山沖溝水系。從山腳到山頂,沿途9公里,四面均有很多泉、瀑、溪、池,較著名的有瀘泉、丹井、禹門泉、玄泉、應元泉等五大泉。其瀑布有形同珍珠簾櫳高掛懸崖的“玉簾瀑布”,有奔流激石發出滾雷之聲的“水樂坑瀑布”,有如天際彩雲迴旋而下的“慶雲際瀑布”,有噴珠濺玉、跌落深潭發出鍾馨笙之音的“揚泉瀑布”,尤為靈異的是“八磜龍潭瀑布”,高36米,寬24米,水流湍急,直落深潭中,聲傳數里,響震幽谷,衝起的水花霧氣,瀰漫山谷,幾十米外,人不能近,日光下可見彩虹。水簾里,石岩突出如龍頭、額頭、眼睛、嘴部,清晰可辨,龍潭因此得名,傳說是蛟龍藏身之窟。清吳理有詩讚美:“舉步摳衣八磜風,藤蘿古木翠重重。名山得自名賢廟,靈水還因靈雨龍石上泉飛千尺雪,岩前花落萬年松。天然一水無人識,並作詩家月夜詠。”

道教人文底蘊深

三清山除了仙境般的自然景觀外,其歷史悠久的道教人文景觀構成了其獨特的民族精神之美。她那構思奇特,多樣而統一的古建築;有無相生,曲直互變的景點布局;造型別致、寓巧智於古樸的石雕文物;以及那意蘊深邃、閃耀著中國古典哲理光輝的道家思想文化遺產,所有這一切與自然景觀,渾樸天成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三清山仙境般的景色,使之剛勁中有柔和,端莊中有飄逸,變幻中有神奇,古樸中有典雅,平靜中有奔放,給人以多層次、多角度、清新雋永、飄逸空靈之美。加之道教宮觀,晨鐘暮鼓,仙樂悠揚,使人一滌塵煩,心靈淨化,飄飄然如置身於仙境之中,而領略其人間天上福地乾坤之美妙。

三清山自晉朝葛洪辭去散騎常侍、關內候等職,以避官場之爭禍及株連,追隨其堂祖父葛玄足跡,來到三清山煉丹修道之後,三清山逐漸成為歷代信奉道學的名流嚮往之地。尤其是唐宋時代,兩朝皇帝均尊道教為國教,至此,三清山道教的建設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興盛時期。

在漫長的1600多年中,三清山保存了大量的道教古建築和文物,有宮、觀、府、殿、亭、台、坊、塔、池、泉、井,以及山門、華表、石像、石雕、石刻等230多處,有如此多的道教古建築群,內容之豐富,布局之縝密,造作之精良,迄今保存之完好,為我國道教名山所罕見。

道學,作為一種玄奧的哲理、教義,體現在三清山的道教建築中,則變得十分具像,可觀、可摩、有形、有體。建在三清山腹地海拔高達1530米的三清宮,當你初次遊覽,會覺得非常古樸、清寒、不起眼,難道這就是積1600年道教建築藝術之精華的三清宮嗎?然而,當你從整體上考查它建築藝術的內涵時,你就會發現它的古樸、清寒充分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清心寡欲”的道家哲理。正是這不起眼的三清宮是整個建築群落的中心,統領輻射全山各景點,與自然景觀相映生輝,融為一體,組成了一個既玄妙,又生動的《易經》先天八卦太極圖的布局。

三清宮為石質建築,始建於宋乾道元年,它在地形與山勢的選擇上非常講究,完全師法道學。其背倚九龍山,門朝北斗紫微星,就實向虛的格局,就是取“常有觀其徼,常無觀其妙”的道學經義。東應左青龍之象有龍首山;而右應白虎之象為虎頭岩;前為紫煙石,應朱雀之象;後為萬松林,應玄武之象。三清宮占地約500平方米,修建在一塊形狀似龜的大山石上。常年不竭的玄武泉,正好從狀似烏龜的“靈龜石”下經過,流入宮門前排雲橋的水池中,從一石獸嘴中吐出。巧妙利用自然,增添玄奧的氣氛,這是道教建築的高妙之處。三清宮所有的殿、門、石、塔、府、池、台均有象徵,或象徵八卦中的“乾、坤、兌、離”;或象徵“震、巽、坎、艮”,是一個完整純淨的道教文化博物管。其建築被國務院古建築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管。

三清山道教人文景觀,是閃耀著中國古典道家哲學思想光輝的瑰寶。其厚重的文化將使人們能更深入、更真切地認識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體悟豐富而又博大的文化淵源。

雲梯棧道駕霧行

三清山的美,不僅美在自然景觀和道教人文景觀,還美在其通天之路,美在其凌雲棧道。遨遊於雲梯棧道之上,穿行於雲霧飄渺之中,猶如通向天宮的五彩路,使天塹變通途。

三清山,自古以來,只有採藥人,採樵人和道士們踩出的山路,要跨越千仞絕谷,萬丈深淵,登上奇峰峻岭之巔,難於上青天。正如元代魯起元在《游三清山記》一文中所描述的“登山步長路峻崖……路忽下裊,如入井。以手按前行人肩,後行人挽其裾,懼其翻於前也。”“自此路直上,上如登梯,以帛系前行人腰,兩手帛,前行人步亦步”。由此可見古人登三清山之艱難。拿“飛仙谷”來說,從玉京峰到南天門之間,由北山上去的遊人到達玉京峰,渴望一睹南山“絕景”;由南山上去的遊人到達“玉皇頂”,渴望登臨玉京峰,飽覽北山“四美”,可是隔著萬丈深淵,斷崖直落數千丈,峭石兒狼牙奪人魂魄,從來無路可通。因此只能隔壑相望望峰興嘆,不能兩全。所以人們把這萬丈深淵叫做“飛仙谷”,並留有“鋸解石”的神話,以幻想仙人為方便遊人香客鋸石架橋來抒發天塹變通途的理想。

隨著三清山登臨者與日俱增,遊人盼望能有一條“終南捷徑”像彩虹飛跨玉京峰,把山南山北連成一片。1985年三清山管委會開始修築這一通天之路,歷時五年,劈山鑿石90000多塊,鋪設成了花崗岩石游步道1100米,終於征服了天險。

如今,遊人往來於玉京峰與南天門之間,可以踏著粉紅花崗岩鋪成的五彩路,人行其上,不怕懸崖萬仞之險,不受溝壑跋涉之苦。近年來,三清山管委會又投入近千萬元新修、重修了核心景區的46公里長花崗岩石台階的游步道,遊人可以順著新修的游步道,穿行於各個景區,改變了過去遊覽三清山,只能在山谷中攀行的“苦、累、險”的狀況。同時景區還架設了長2426米的安全平穩的高空索道,從山下到海拔1557米的梯雲嶺景區,由過去3個多小時的路程,縮短為乘坐纜車30多分鐘,大大節約了時間,減少了登山的辛勞。

三清山西海岸高空棧道的建成,既開闢了從梯雲嶺景區到三清宮景區的通途,又開闢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三清山西海岸高空棧道逍遙遊。三清山西海岸是遠古時代地質造山運動前的沿海岸線,“西海岸”由此得名。西海岸壁立千仞,峽谷幽深,是野生動物的王國和天然植物園。景區奇峰矗天,怪石嶙峋,雲濤霧海,霞光燦爛,令人神往。為揭開三清山西部的神秘面紗,讓遊人縱情山水,領略其無窮的魅力,2002年,三清山管委會本著以人為本,舒適遊覽、精心維護自然生態的建設理念,投資2000餘萬元,靠工人們身系長繩從崖壁上吊下打樁施工,搭架鋪路,歷時五個月時間,在平均海拔1600米的懸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條長4000餘米的高空棧道。其中3000米棧道無一級台階,高空棧道與峽谷最大垂直高差200餘米,憑欄凌空,驚險刺激,行走其上,猶如平步青雲,勝似閒庭信步,一拋“上山一身汗,下山腿打顫”的辛勞,就連腿腳不便的老人,也可以輕鬆愉快地來旅遊。

絕美的自然風光同深邃的道教文化,無數次折服了天下名流,鍾靈毓秀的三清山也因此得到了“覽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看過三清和黃岳、三清定要勝黃岳”的千古美譽,可以說,三清山風景區是華東乃至全國旅遊風景區的後起之秀,正以其蓬勃的生機,顯現她的無窮魅力。

三清山道教文化

三清山的興衰沉浮,始終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三清山道教文化開始於晉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擁有特殊地位……詳情進入>>

三清山旅遊交通

三清山跨越德興、玉山兩市縣之縣界,扼浙贛鐵路之要隘,緊臨“九景黃”、“311”(犁溫)高速公路和320國道,交通十分便捷,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旅遊區北望黃山、南看武夷、東眺天台、西臨廬山。她就像一顆鑲嵌在贛、浙、閩、皖四省邊界上的璀璨明珠,在美麗富饒的祖國江南,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詳情進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